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2015-11-29王安惠保定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保定071000

关键词:类药物硬化斑块

王安惠(保定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

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王安惠
(保定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57例,将其分为试验组129例与对照组128例,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变化情况,统计患者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有所改善,对照组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13.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优于常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提高临床治愈率。

脑梗死;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1]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多见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类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脑梗死疾病发病率也相应提高。动脉粥样硬化为诱发脑梗死高危因素,多种因素综合长期作用诱发动脉粥样硬化[2],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出现,C-反应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炎性物质会在血管壁产生,使脑梗死症状逐步加重。因此使动脉斑块尽可能稳定,血管内凝血量减少及脑组织内炎性物质产生率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旨在探究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57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彩超确诊,符合我国临床脑血管病学术会上制定的《关于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服用药物;排除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有胃溃疡病史、心源性脑栓塞、肝肾脏疾病患者及免疫性系统疾病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129例与对照组128例,试验组男88例,女41例,年龄59~83岁,平均年龄(67.14±3.11)岁,病程1~73 h,平均病程(42.52±3.34)h;对照组男90例,女38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6.56±4.11)岁,病程1~72 h,平均病程(43.53±1.34)h。两组患者的身体情况、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原发性疾病实施有效控制,戒烟酒,合理饮食及适当有氧运动。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口服,90 mg/次,1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1次/d,20 mg/次。连续治疗半年后,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变化情况,统计患者脑梗死复发率。血脂各项指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有所改善,对照组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表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颈动脉斑块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血脂各项指标TC TG HDL-C LDL-C试验组 129 治疗前 0.52±0.12 1.51±0.12 5.56±1.53 1.69±0.63 0.87±0.31 3.80±1.3治疗后 0.36±0.01*# 1.20±0.02*# 3.46±0.66*# 1.20±0.38*# 1.23±0.55*# 2.50±1.03*#对照组 128 治疗前 0.51±0.22 1.52±0.12 5.61±1.3 1.78±0.58 0.87±0.3 3.81±1.52治疗后 0.54±0.21 1.50±0.13 5.46±1.23 1.78±0.59 0.87±0.32 3.74±1.14

2.2 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复发35例(27.34%),试验组复发17例(1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梗死[3]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病情转换较快,目前多采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类药物预防与控制治疗,然而诱发脑梗死[4]的因素较多,此类药物治疗后复发率很高。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不仅降血脂,而且还抵抗血小板的凝集,减少斑块的面积与数量,使板块厚度显著变薄。有研究显示,其可有效减慢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良好地消退不稳定型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脑部动脉再次栓塞的次数;同时还可抑制胆固醇[5]的合成,降低血清内总胆固醇水平;刺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增加,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清除率,降低其水平;充分发挥氧化作用,降低动脉壁炎性反应,最大限度地恢复梗死区的脑供血功能,加速脑部病灶周围抑制组织的细胞代谢。综上所述,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优于常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提高临床治愈率。

[1] 张 兴,图海滨,陈艾敏,等.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评价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8(20):200-201.

[2] 邓卫国,赵小薇,赵 宏.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3,38(37):1444-1445.

[3] 林 杨,胡姗姗,吴小军.他汀类药物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59(64):233-234.

[4] 冯 辉,周承业.他汀类药物对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疗效探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3,67(20):200-201.

[5] 耿子涛,柳庆铃.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评价探析[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4,67(11):111-112.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743.3

B

ISSN.2095-6681.2015.15.087.02

猜你喜欢

类药物硬化斑块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