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好三步曲 打好攻坚战

2015-11-28李卫明

老区建设 2015年19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全县救助

会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中央苏区县。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区位、自然条件的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至2014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75073人,贫困发生率16.48%,贫困面仍较大。为切实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近年来,会昌县委、县政府认真按照省委全会“打好扶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赣州市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的科学安排,抢抓国家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举全县之力,谱好三步曲,打好攻坚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谱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曲,解决了“要扶谁”的问题

精准扶贫,前提是贫困人口识别要精确、准确,否则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为此,会昌县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严格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在贫困人口识别期间,严格按照要求,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逐村逐户进行精准识别复核、群众签字确认、全程摄像拍照留证,确保精准识别不错识、不乱识、不漏识。全县共识别贫困户21445户75073人,其中扶贫户12147户46243人、扶贫低保户3711户14697人、低保户3573户11339人、五保户2014户2794人。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每户都建立了纸质、电子档案,同时还建立了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根据贫困户动态化管理的要求,对稳定脱贫的及时退出,对返贫需扶持的及时纳入,确保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度。

二、谱好干部结对帮扶曲,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

俗话说,大政方针已定,干部是决定因素。如干部不去抓落实,针对贫困户再多的特惠政策都将成为一纸空文。为此,会昌县认真抓好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印发了《关于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帮扶责任制,全面开展了县级领导结对乡(镇)、县直部门结对村、党员干部结对贫困户帮扶脱贫工作,把全县110个贫困村、75073人贫困户的精准帮扶任务具体分配落实到县直(驻县)单位、乡(镇)和全县干部。依托“三送”工作平台,县直(驻县)单位结对的村与“三送”挂点村相衔接,派驻村工作队与“三送”工作队为同一工作队,干部所帮扶贫困户在“三送”干部联系户中选定,原则上县领导结对帮扶不少于7户,县直单位、乡镇(科)级领导结对帮扶不少于6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不少于5户,做到了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全县各乡(镇)、各挂点单位对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都能高度重视、认识到位,组织人员深入挂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三、谱好扶贫攻坚思路曲,探索了“怎么扶”的问题

为使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有章可循,该县又研究制定出台了《会昌县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11个具体、细化的精准扶贫子方案,全县形成了1+1+11的精准扶贫政策文件体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县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思路,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开发扶贫与保障扶贫两轮驱动、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统筹推进,以突出抓好四个方面来全面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

(一)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一是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按照“山上茶果林、田间烟稻菜、栏里猪牛羊”的模式,重点发展周期短、效益高的立体生态农业,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要给予一定补助,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上级有专项资金补助的,如脐橙(桔柚)、油茶、生猪、茶叶、毛竹等产业项目,面积核实,资金补助按原管理渠道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户申报项目补助;上级没有专项资金补助的如中药材、养蜂、铁皮石斛等产业项目,县里从县本级每年预算的产业化资金和上级下达每年1000万元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化扶贫资金中切块安排补助资金。二是在动员贫困户发展产业过程中兼顾了贫困户当前收益。一般来说,扶贫产业大都3—5年才能有收益,当前对贫困户给予一定的“输血”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会昌县采取“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为贫困户提供眼前增收渠道。目前,全县15834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将通过这种模式增加收入,每户贫困户每年至少获得600元的入股分红。

2.积极探索电商扶贫。立足生态环境一流、特色农产品丰富的优势,积极与国内电商平台对接,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做大做强会昌酱干、米粉、橘柚、脐橙、酸枣糕、雪莲果、绿壳鸡蛋、巴马香猪等绿色生鲜农产品品牌。依托正在著名电商“1号店”打造“会昌农特馆”,力争让更多的贫困户走上“电商致富”之路。

3.加强贫困户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的致富技能培训。从总体来看,缺技术、缺文化,是大多数贫困户致贫的“根子”。提高贫困群众能力素质,是治贫脱贫的根本之策。会昌县由县人保部门牵头,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分散在各部门的培训资源,通过用好县职校和珠兰示范学校办学平台,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贫困群众,分类制定和实施了致富培训计划,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掌握1项以上就业技能,为产业扶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升贫困群众救助水平

会昌县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统筹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特困救助等各项救助制度,实施精准保障扶贫。

1.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强化了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户、纯低保户等处于重度贫困农户的重点保障,确保“应保尽保”。通过向上争取救助资金,逐步提高了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endprint

2.缓解因病致贫现象。在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现象突出,往往是“一人生病,全家致贫”。会昌县探索建立了针对贫困群众医疗保障的特惠政策,通过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探索开展大病医疗商业保险,构筑了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大病救治等多道防线,降低因病致贫风险。

3.落实教育救助政策。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教育救助资金,同时用好国家审计署无偿捐献的3000万元的审爱基金,用于全县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支持贫困户子女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以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4.完善临时救助。对遭遇突发事故、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家庭或个人,通过发送临时救助金、生活必需品等方式,解决其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难题,编密织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

(三)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1.有序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对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地质灾害频发的贫困群众,按照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采取中心村安置、圩镇安置、县城和工业园区安置等多种模式,稳步推进了移民搬迁工作,2014年完成移民搬迁2924人。县里规定凡是规划确定整体搬迁的村组,原地不再建房,不再建公共设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加强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要求县交通、水利、卫计委、教育、电力、文广、通讯等部门在向上申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时,要切实向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倾斜,加强贫困村公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建设。2014年全县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171个,危旧土坯房改造9919户,解决了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110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四)夯实保障,建立健全了扶贫攻坚长效机制

1.夯实思想保障。一方面,要求广大干部要认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引导全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真扶贫、扶真贫”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加大对贫困户的正面宣传教育,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身“原动力”实现脱贫致富。

2.夯实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县委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高位推动。各乡(镇)、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机构,乡(镇)党委书记、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亲自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认真负责地抓好本乡(镇)本单位精准扶贫工作。加强了精准扶贫队伍建设,每个乡(镇)都有扶贫办公室,配备了2—3名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并配备固定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备,乡(镇)扶贫专干享受扶贫工作津贴,保证了其待遇不低于乡(镇)农、林、水、计生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待遇。

3.夯实投入保障。采取县财政预算、盘活存量资金、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和利用会鑫担保公司的职能,撬动银行贷款等办法积极筹措产业帮扶资金。县财政、民政、教育、卫计委、人社、金融、农粮、水利、交通、规划、供电等职能部门已研究制定扶持贫困户的特惠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筹措精准扶贫资金,加大了扶贫开发和民生事业投入,今年上半年,民生类支出达7.35亿元,同比增长13.9%。

4.夯实机制保障。完善考核评比机制,把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资金落实、完成进度等进行细化分解,每年底组成检查组对各单位、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纳入到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的考核结果,纳入所在单位年度考核和评先的重要内容,凡在精准扶贫年度考核中被评为先进个人的,可评为所在单位本年度的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公务员,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培训、考核和奖惩力度,将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作为村级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对扶贫工作成绩突出的村干部予以通报表扬。

5.夯实基层保障。加强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了贫困村的领导班子,对软弱涣散的村级班子领导进行了调整。完善了村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了基层干部待遇,村办公经费由2万元/年,提高到3万元/年,村支部书记、主任的工资由80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其他村干部工资也相应提高了标准。同时鼓励和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李卫明,江西省会昌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

责任编辑:邵猷芬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全县救助
惠州惠东:多措并举提升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实效
隐形贫困人口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妙笔生花
浅析救助行为人请求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