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共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015-11-28张蕴岭

社会观察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共建倡议一带

文/张蕴岭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倡议,但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也不是中国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这个倡议由中国提出,但需要大家共同协商、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倡议,也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大战略。2015年3月,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关于建设“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计划文件,就“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目标、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需要,也是加强与外部世界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需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践行和平发展的承诺,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推翻现有的国际体系,而是为世界经济体系的调整与发展创建新机制,也就是做“增量”贡献。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

看看地图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地缘连接的亚洲大陆,延伸到欧洲大陆;沿陆海洋地带与亚洲、非洲连接,同时,也通过南海与南太平洋地区连接。让通往这些地区的陆路、海路畅通,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中国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延伸与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是一个整体的大战略。一则,两个框架相辅相成、各有侧重。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中国打开通向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陆上通道的大门,与沿线国家一起创建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中国东西南北开放发展的均衡格局。中国地理空间广阔,既有沿海,也有内陆。中国的对外开放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以推动沿海地区的开放发展为重点,通过开放引进,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实现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后来我国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但是,沿海和内陆的开放发展环境差别还是很大,格局很不平衡,内陆特别是西部的开放仍然受到制约。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吸引资源向中西部转移,同时,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同规划与建设,以“创造性转移”的方式拉动我国的机械设备、基础设施技术出口,将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提升提供新的空间。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深化沿海开放、建设海路连接地区合作发展的新战略。如今,海路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主要通道,大部分的货物进出口以及资源、能源进口主要通过海路。因此,保证海上航道畅通与安全对我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中国推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它之所以被冠以“21世纪”,就是要区别于以往的以追求霸权为宗旨的海权论,构建开放与共享的海洋新秩序,突出发展、合作与共赢,把海上通道建设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认识,“一带一路”是中国作为上升大国坚持走开放、发展、合作与共赢道路的体现。中国的GDP总量已经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中国必须向世界回答如何践行和平发展承诺的问题。中国提出不走传统大国的崛起之路,不争霸,坚持和平发展,但许多国家可能不相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平衡中国的。中国借用“丝绸之路”这个词,意在表明,要弘扬古丝绸之路那种“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具有世界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推动南南、南北的发展合作,为地区和世界提供一种创新型发展与合作方式。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大的结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调整期。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这是一个大趋势。但如何维护这个发展的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美国领衔的TPP,制定新规则,实际上是提高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市场的门槛。

那么,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是什么?从大势来说,一是一个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二是改善自身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基础环境,开展新型的发展合作。“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的融资,非常困难。现行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因此,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难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发展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等,目的就是如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之为“新马歇尔计划”,这是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

“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推动了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作为一项大战略,有很大的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世界意义的大战略倡议。事实上,“一带一路”是一个大框架,由多样性、多层次的协议、项目、工程、园区作为支撑。不能把“一带一路”简单地画几条线。

“一带一路”需要共建

对外部世界来说,“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倡议,但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也不是中国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这个倡议由中国提出,但需要大家共同协商、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也不是按照历史上的线路走,它涵盖了全中国,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广大区域,而且将来还可以进一步扩大。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全方位链接,发展起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因此,建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是重点,实现互联互通是关键,创建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链是亮点,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远不止步于经济领域,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和安全等领域,打造的是全面和深度融合、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起步于现在,但是一个长期合作的进程。在共商、共谋、共建的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会逐步发展起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新关系。

建设“一带一路”,特别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发展中国国家缺少资金,形成发展的瓶颈。这也就是为什么亚投行的建设得到如此多的国家支持的原因。亚投行既是对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补充,也是对新形势下融资机制的创新。成立亚投行,尽管美国、日本不参与,甚至加以阻扰,进展还是很快,这反映了大势所趋。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考虑是周边地区。周边地区不发达,周边形势也就不稳定,中国与各国的关系也难处,中国自己的边疆地区也发达不起来。中国与如此多的国家比邻而居,习近平主席提出发展周边关系的“亲诚惠容”新理念,“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周边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依托区,要通过合作让周边国家发展起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建设要体现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合作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建设会为中国的设备产品出口和产业转移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不能借机把落后产能和污染产业转移到合作伙伴国,要把教训留给自己,把经验传给别人,让当地人民得到实惠,尝到搭中国和平发展便车的甜头。

就国内而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西部和沿海省份的事,全国各地都是直接的参与者。因为是举国战略,构建的基础设施网络贯通东西南北,开拓的市场面向所有的企业。因此,各地都会积极进取,主动参与,寻求机遇,发挥比较优势。

有挑战,也有风险

“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提出这个倡议以后,国际上,包括沿线国家存有不少怀疑,有的国家在观望,有的国家疑虑重重,也有不给予支持的。尽管目前启动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真正做起来还会有许多障碍。一些国家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担心中国借此实施扩张,或者对于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主导大通道的建设,甚至把经济发展的问题政治化。像美国,出于担心自我利益的考虑,不仅自己不予支持,还向盟友施加压力。例如,对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对于公路、铁路网络建设,印度也都表现出一些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定行动计划,南海是“一路”的起点,这一步走好了,才能向外延伸。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对相关国家则是一项大倡议,具体建设涉及到沿途各个国家。因此,最重要的是让各方理解,得到各方的支持,形成真正的共识,进行认真的投入。同时,这样大的工程,需要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推进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在项目建设上不可急功近利。让“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预期成效,还是有很多挑战,也有不少风险。

首先,需要减少与消除各国对中国倡议的疑虑。“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中国的意图很清楚,就是实现合作发展、共同受益,但是,很多国家不这样看。有些人甚至把它作为中国的扩张主义战略看待;有些国家即便口头表示支持,实际参与上也是非常谨慎,甚至采取平衡的策略。因此,中国在继续做工作的同时,重要的是搞成一些示范工程,让大家看到好处。

其次,需要规避和化解争端与风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存在南海争端的障碍,要找到超越的办法。沿线国家中,有些政局不太稳定,有些地方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势力严重。这一方面要加强对沿线国家的政治深入了解,作深入的政治工作,对政局变动有预测、有对策,避免因政局变动而使建设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当地的安全合作,共建反恐、反极端势力的合作机制,对大通道、大项目的安全要有常设的安全保卫机制、信息收集和通报机制。

再次,要算好经济账,减少投资风险和损失。“一带一路”是大工程、长期计划,建设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见大成效,要有长期的打算。大项目,比如,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需要大投资,这一方面要算大账,即战略账、发展帐,同时也要算小账,即算投资回收、投资效益等,特别是涉及到企业参与的,更要精打细算。

当然,既然是大战略,就要坚持做下去,挑战也好,风险也好,都只能去面对,知难而进,而不是遇难而退。中国的倡议,大家的事情,还要做细致的工作,“有事好商量”。“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的建设等都是开局不错,良好的开局为今后取得好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对相关国家则是一项大倡议,具体建设涉及到沿途各个国家。因此,最重要的是让周边国家理解,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形成真正的共识。

猜你喜欢

共建倡议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基于汽车专业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