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2015-11-22周海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量表问卷系数

周海

(长沙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 湖南长沙410100)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周海

(长沙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 湖南长沙410100)

本文基于目前国内外对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现状,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与网络交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以网络交往中的既有网络交往层面与心理健康的自我悦纳、人际关系和乐观进取三个层面相关程度最高,表示当大学生既有网络交往程度越高,其自我概念越正向,人际互动关系越良好,且越能够乐观进取去面对未来的计划和期望。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对学校、学院导师和老师们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并加以重视与辅导,针对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前途的不安,协助他们思考和规划生涯发展方向;校方也可协调举办情绪主题周,除了提升学生们对情绪的正视以外,也能提供信息协助学生去面对压力与困扰;另外,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学校辅导中心资源,以给予咨询化解其情绪的压力。

网络交往 大学生心理健康 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

网际网络始于1960年代,架构在美国国防部所推动的先导研究计划网络(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之上。近年来,网络科技一日千里,我国快速地成为网络科技王国,国民上网比例之高,网际网络已然成为新传播科技中的新媒介,全面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际网络具有快速查询、跳跃式进入任何信息站的功能。它能同时以静态(文字、影像、图画)及动态(动画、影音、模拟)方式生动地呈现内容,并且可以让消费者不受时间的限制自由取得与应用信息,使得信息的流通更为直接与广泛。

基于网络交往的发展特征,网络交往就是人类借助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各类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以达到信息、情感等交流的目的。从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水平看,网络交往主要有邮件服务、网上电子公告板、网上聊天、由个人或单位主页构成的虚拟社区以及通过局域网进行的其他网上传输等多种形式,可以满足人们信息沟通、情感满足、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和休闲娱乐功能(Acarturk和Graaf,2008)。

网际网络的出现,对现今社会文化无疑产生巨大的冲击,它是一个不同以往大众传播媒介特质的新媒介,不再是独占性、公有性,而为个人私有性的。不再是以往单向性的讯息传递,讯息传递少了层层守门人关卡限制,而是直接的私人参与使用,具有互动性且无时空阻隔。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网络交往”可以表述为:在校就读大学生基于网络通信技术条件下,通过数字化信息进行各种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物质的交流活动。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面对外在环境与社会互动而可以达到良好的适应,并不会产生精神疾病等症状,并可维持心理健康状态。Derlega&Janda(1996)提出心理健康的人能把情绪表达加以控制,与正面心态看待自己。Byrne(2007)定义心理健康为没有焦虑、沮丧或其他在精神病人中常见的症状。心理健康的目标,除了可以提升及维持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外,内在方面培养个人心理的抵抗力,以防止生活适应不良的产生,当个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有关系,面临压力与困惑而无法调适,则会使心理健康下降,也影响其生理健康,皆有可能造成生活上无法独自生活,甚至影响其个人而造成威胁。在学术领域中,早期精神病学的概念认为:没有精神疾病就表示心理健康(Keyes,2005)。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偏重在紧张、焦虑、寂寞、疏离、冲突、压力和各种疾病(赖威岑,2002)。而Koopmans、Donker与Rutten(2005)在文献探讨时,发现从1984年开始,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用词:心理失常(mental disorder)、心理抱怨(psychological complaints)、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忧郁(depression)、焦虑(anxiety)、身体失调(somatoform disorders)。Keyes在2002的论述中提到Marie Jahoda在1958就警告当我们定义为不正常(abnormal),是有价值观上的批判。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调查对象是以学院为单位团体施测,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450,问卷收回率96.67%,剔除填写不符合要求的和空白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338份,问卷有效率为89.20%。

1.网络交往测量量表

本研究采用Shi和Chen(2004)等编制的问卷,该问卷作为网络交往的测量工具,从8个问题来了解和反映被试者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的情况,此调查表各分量表的再测信度系数介于0.65~0.93的间,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则介于0.63~0.86的间。显示本量表在分数稳定性或内部一致性信度方面都比较合适。本调查表在效度方面提出的内容效度,除以问卷访谈方式探讨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扰外,还咨询了从事辅导工作的专业人员,从他们辅导经验中个案常碰到的困扰案例作为编制题目的参考。

2.心理健康量表

本研究采用陈李绸于2011年依据积极正向心理学角度所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为研究工具,全量表共有25题,分为五个分量表,采用五点量表计分,受试者针对每一个题目的叙述,从非常同意、同意、有点同意、不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五点量表中,选择一个最符合个人经验的选项。正向题目依序给予5分、4分、3分、2分、1分;反向题的计分方式则相反。分数愈高代表个人心理健康程度愈高。

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7至0.94的间,总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2,在重测系数方面则介于0.59至0.89的间,皆达显著相关,可见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及稳定性亦颇佳。效度方面,该量表以因素分析来验证建构效度,KMO值为0.93,采用主成分的因素分析法,经因素分析后五个分量表特征值介于2.57~4.83的间,均大于1,可以解释的总变异量达69.44%,各题负荷量介于0.49~0.85的间,结果说明此量表包含的5个因素都与心理健康有关。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的大学生网络交往包括网络社区投入程度、新建网络交往三个维度(分层面);而心理健康则包括自我悦纳、人际关系、家庭和谐、情绪平衡和乐观进取五个维度(分层面),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以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检定变数间的相关程度。Pearson相关系数如等于0表无相关,系数>0表正相关,系数<0表正相关。另外,Pearson相关系数绝对值<0.3为低度相关,系数绝对值介于0.3~0.7间表中度相关,系数绝对值介于0.7~0.8间为高度相关。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分量表的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分量表的积差相关分析结果

从表1可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量表与大学生网络交往总量表达中度正相关(p<.01),相关系数0.58,且在整体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网络交往各层面的间,呈现显著中低度的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54~0.67,其中以整体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既有网络交往层面相关程度最高(r=0.67,p<.01),整体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学习困扰层面相关最低(r=0. 54,p<.01)。

四、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揭示了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但不能揭示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回归分析则可以揭示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基于本文的研究模型,本部分用多元回归分析来对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与大学生网络交往三个维度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并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整理大学生网络交往与整体心理健康进行回归,其回归结构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各个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F值都具有显著性水平p=0.000<0.01,说明,各个回归模型的回归效果显著,回归方程的拟合效度较高。各个回归模型的DW都在可接受标准值2的附近,可以大致判断在各个回归模型中的回归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同时,回归系数Beta、标准化的回归系数都具有显著性的水平(P<0.01),各个回归模型的常数项的回归系数也都具有显著性的水平(P<0.01)。上述结果表明各个回归模型中的的线性作用显著,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效的。从而更进一步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整体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网络交往之间显著关系的研究假设。

表2 回归分析结果

从以上相关与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所研究的心理健康和网络交往,无论是在整体量表上,还是在各个维度上,都发现心理健康和网络交往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心理健康和网络交往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638**(p<0.01);同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交往和心理健康各自维度的验证性分析可以发现,潜变量网络交往的3个观察变量和心理健康的5个观察变量的验证性路径系数都在0.6以上。由此,本文提出的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和整理理论模型都得到证明,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也得以成立,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理论模型

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与网络交往总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以网络交往中的既有网络交往层面与心理健康的自我悦纳、人际关系和乐观进取三个层面相关程度最高,表示当大学生既有网络交往程度越高,其自我概念愈正向,人际互动关系愈良好,且愈能够乐观进取去面对未来的计划和期望。

五、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

1.大学生要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交往的心理作用。大学生在肯定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之时,要正视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尤其对“网络交往成瘾症”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专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可见,网瘾问题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视。

2.大学生要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学会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网络交往成瘾。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个人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会一味地躲在虚拟世界中,逃避失败与挫折。程度较重的网络人际交往成瘾者,可以通过多种心理治疗法达到治愈目的。比如直接隔断法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同时,要学会劳逸结合,用每个人所特有的嗜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自注意力,使其暂时忘记网络人际交往的诱惑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3.重视大学生男女之心理健康差异,以提供适切的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本研究结果:不同性别的成人在心理健康达显著差异,而且女性的平均数低于男生,显示出女性的心理健康程度较男性为差,在生理虑病、焦虑烦躁层面有显著差异。女性在生理的病痛抱怨较为严重,且也呈现较多的焦虑烦躁。因此,要多留意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并加强女性面对问题时的焦虑烦躁与生理虑病问题;鼓励女性大学生,面对压力与问题时,能有适当的压力纾解方法,并能寻求专业的协助,避免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1]Acarturk,C.,de Graaf,R.,van Straten,A.,ten Have,M.,&Cuijpers,A.P.(2008).Social phobia and number of social fears,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omorbidity,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help seeking.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43,273-279.

[2]曹杰,李悦(2002).网上人际交往对青年的文化心理的影响.理论与现代化,(1):56-60

[3]陈林.(2002).信息网络“网”住了什么—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解析.社会心理学,2002(3):35-40.

[4]陈姿羽.(20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湖南农业大学,46

猜你喜欢

量表问卷系数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这些待定系数你能确定吗?
打雪仗
过年啦
问卷网
两张图弄懂照明中的“系数”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