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5-11-22赵兴录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1期
关键词:工学课程体系校企

赵兴录

(武城职业中专 山东德州 253300)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赵兴录

(武城职业中专 山东德州 253300)

围绕教学体系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建立,到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再到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课程 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 模式

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依靠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我校在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转变观念,深刻理解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要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个标准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对职业教育目标有明确的认识。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对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内容、工作过程作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真正明白职业学校能够为社会培养怎样的人才,建立起技能人才目标培养体系。

为加快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工作,我校成立了以专业带头人、企业技能专家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深入到生产一线,开展对各专业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调研,收集到生产一线的新知识,熟悉新的工艺和设备,了解到生产现场对学校专业教学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以及技术工人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对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

对工作过程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每个工作环节应该具备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工作过程是在特定的职业载体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工作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操作过程,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个体只有更好的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才能很好的进行操作。比如设备安装过程就要靠集体的协作,这就要求个体既要有团结合作、工作纪律、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还必须具备所处工作组织中多数员工所具备的价值观和文化知识。按照现代新的职业教育思想,就是要具备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就是要以工作中的综合职业要素为着力点,开展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我校课程体系正处在调整改革中,前期我们对多个专业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调研,根据对职业教育的初步认识,制定了我校近期的基本思路: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以培养高素质、企业实用性技能人才为宗旨,进行学校结构调整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扩大实训规模,加快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增强学校综合教育教学能力、技术培训能力和教学与生产的能力。而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要摈弃原有的学科教学体系,构建起一种让学生能围绕职业能力真正学起来、做起来的课程内容。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我校的基本做法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分析,确定专业课程知识点和技能体系,然后根据工作流程编制项目教学模式。再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心智特征编排教学次序。每个项目模块都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目标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可能要彻底改变原有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此项工作在三年内完成。以机电专业为例,见下表:

每个项目课程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要求,比如在项目课程“车削加工”的教学内容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熟悉车削的安全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了解车床的使用,再要让学生熟悉的车削加工,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来掌握这个项目课题的要求。

三、以行动为导向,大力开展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的改变必然导致教学形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具有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主要体现为专业的教学过程与职业的工作过程相一致。所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育体系。

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求,基本实现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之间“无缝”对接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围绕新的课程体系改革,加快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力度,一方面,学校加快实训中心建设,增加设备投入,引进实训师资;另一方面,我校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再一方面,直接将加工产品引到学校,由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操作,开展生产性实训。今年我校以车床加工作为工学结合的切入点,承接零件产品的加工,前后有300余名学生参与加工制作,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生产加工前,实训中心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加工材料准备计划、人员安排计划、加工进度计划、加工安全保障措施、加工质量保证方案,将项目课程内容与生产过程有机的融合,做到教学生产两不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逐步建立融实训和生产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体系。

2.锻炼了师资队伍,促进实训教学的转变。通过实训与生产的结合,最大的收获是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得到转变,教师的教学、管理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3.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得到锻炼,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我们在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还要大胆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还需要积极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校今后的发展思路,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市场,贴近职业教育发展前沿,办出高水平的职业学校。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长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进展,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得课程开发与探索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工学课程体系校企
盐工学人
——宋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