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王城的眼睛

2015-11-22雷明伟

剑南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锅庄伴娘火塘

■雷明伟

羌王城是城——逛城是兴奋的,很晚了也像守夜的公鸡难以入睡;羌王城不是城——一般没有安眠药销售(公鸡守夜是不吃安眠药的)。所以是城不是城,白天两眼难辨,只有当夜幕眯下眼睑进入冥想,您才会像公鸡对于曙色与醒悟的警觉一般,发现羌王城还有另一只依旧醒着且特别人文的眼睛!那是我在羌王城里尔玛楼院角的鸡公车上发现的(鸡公车:川西民间古老的独轮车,长而翘的推手像伸长脖子打鸣的公鸡,故名——笔者)。

事前,一位写诗的骚人说:“进夜晚的羌王城不跳锅庄,等于把安眠药片当米啄了的骚鸡公……”羌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而锅庄是羌族最流行的舞蹈形式,羌语“圆圈舞”本应作“萨朗”,是“唱起来,摇起来”之意。因羌人生活在川西岷江流域,与藏族比邻,生活习俗和语言文化融入了藏族元素,藏族舞蹈“果卓”就在语音上嬗衍为羌民族的“锅庄”。

入夜时分,尔玛楼小院中间燃起熊熊的火塘,火光照亮了身穿羌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脸膛。我定睛一看,全是白天在席间为我们敬酒唱歌和在高空表演独轮车自行车摩托车飞渡钢绳的帅哥靓妹。先是男女声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围绕火塘边歌边舞,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又一圈,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的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渐趋热烈。舞到高潮时,帅哥叫声“吓喂——”,靓妹应和“哟喂!”便一齐涌过来,把早相好加入锅庄中的文友攥的攥手臂,抬的抬腿脚,荡秋千似地在火塘上空抛甩……这样一曲就此结束,紧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又一圈……把您从半醉半醒的现在时转回到遥远的过去时——

羌民族的锅庄有忧事锅庄和喜事锅庄两种。从有锅庄必有火上看,两种锅庄以忧事锅庄为滥殇。《吕氏春秋·义赏》说:“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缧,而忧其死不焚也。”庄子曾说:“羌人死,燔而扬其灰。”明代《维州志》中记载:“人死则座于木架上置之仓舍,衣帽弓俱如生佩服,端公咒一献以猪羊,用火烧之。”火在古代是生命的象征,举行火葬有表示灵魂不灭和生命永存的意义。由是,羌民族举行葬礼的当天夜晚跳忧事锅庄,一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它的音乐和舞蹈,不能以我们汉民族习惯上的庄严肃穆去理解,因它的歌词内容简朴,或抒发悼念之情,或追求逝者生前爱护儿女的情感,其为忧中有恩,怨中有情,悲中有乐,生死和谐也。我想起下午逛羌王城看到的情景: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佛教高僧宣鉴法师在羌王城修建飞鸣禅院;宋徽宗宣和年间 (公元1119—1125年),道教真人杨嗣、柴卿将飞鸣禅院改为禅符观;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佛教高僧常光法师又恢复飞鸣祥院,后山增建天仙观、老君观;稍后,天仙观又辟为学馆,为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且先后有十二人中举。如此,佛教、道教、儒教相处于羌王城,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涵接圆润,不断裂不排挤不封口,跟包容性很强的非物质锅庄文化是一种倒影和反光,亦或镜像和粘贴?!

鄙人一生执信两点铁律:天上不会掉馅饼和喜事落不到自己头上。因而一生孤傲愤世,白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晚上就算被污浊潮流推进鸡窝也如鸡公圆睁了两眼,以保持对于曙色和醒悟的警觉——当那些摇着话筒佯装公鸡打鸣实为打饱嗝、卡着喉咙拉撒却鬼哭狼嚎般叫“OK”的时候,当那些像人一样的骚鸡公们搂着像鸡一样的骚女们跳磨皮擦痒舞的时候,鄙人独处阴暗角落半眯半闭耻笑那些酒足饭饱后例行恶俗的同时,最多怒含酸葡萄心理,别有用心地喝几声倒彩。而尔玛楼的锅庄充满太多太多的人文诱惑,秋波漩涡似的,浪得坐在鸡公车上的我蠢蠢欲动;当那炫彩裙裾撩得我像伸长脖子的公鸡正要打鸣,不想被一位舞到我身边的羌族姑娘一把拖进舞圈,将我夹在她和另一姑娘中间。突然间天上掉下两个“林妹妹”,羞臊得浑身筛糠,只得以假乱真,跟着旋转依样画葫芦。我想,这就是喜事锅庄了!

羌民族在欢度年节、举行婚礼或亲朋聚会时最爱跳喜事锅庄,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着火塘,依旧是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又一圈……喜事锅庄包括在传统婚礼仪式上跳的“礼仪舞”、“祝贺舞”以及“农节舞”、“游戏锅庄”等。在举行传统的羌族婚礼时,首先由村寨的歌舞能手各组成十二人的 “迎亲客”(男方)和“伴娘”(女方),娶亲这天,不论是酷暑还寒冬,当迎亲客临近寨门时,伴娘们将早已准备好的清水、毫不留情地向迎亲客们泼洒,阻挠他们进寨,直至他们交出“进门礼”才通过。进寨后便举行“恰午米”(羌语)仪式,由迎亲客演说人类来源及新人恋爱过程。之后宴会开始,调皮的伴娘将席上的筷子换成麦杆,使迎亲客眼见美酒佳肴无法用餐。这时,口齿灵俐的伴娘以迎亲客的相貌为题,即兴编词,边唱边舞,并向火塘加柴禾使其旺盛,烤得迎亲客大汗淋漓,狼狈不堪;在众人开心捧腹大笑中,女方的亲友们(必须是已婚妇女)跳起优美的“礼仪舞”。这些“翻沙美女”(即“过来女人”,但不可与现在那些骚公鸡们搂着跳磨皮擦痒舞的鸡婆同日而语!)身穿红裙,腰拴红皮带,在火塘前站成半圆形,像眼睫毛一眨一眨地抖动上身,很经验很到位很煽情地高唱喜歌“日西热啦”,祝愿人丁兴旺,和睦相处。第二天早晨,伴娘为新娘梳妆打扮,唱起“穿戴歌”,由一同龄帅哥将绝对没有“翻沙”的美女新娘背出寨门。新娘身着红衣,手举红伞,骑上骏马——这情景让骚人墨客们在纸上“风骚”了一代又一代——在伴娘和迎亲客的簇拥下,秋波荡漾似的,一波一波涌向新郎家,仪式和宴会结束又开始欢快而热烈的锅庄,直至通宵达旦……“祝贺舞”是在宴会上由亲友们合跳,歌词简朴如呼,内容皆是儿女情长,舞蹈动作则为右脚向左脚前方踏一次或两次,称“一步踏”或“二步踏”。皆因婚事是喜事,婚礼难离喜酒,其中有以酒为题的酒舞,舞蹈模拟孔雀形态 (难怪尔玛楼旁边的动物廊中有喜鹊和孔雀!)。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年二十四节气里,羌民族根据不同农事季节则跳“农节舞”。在金秋时(十月初一)举行的“日没儿者”节,男性均穿妇女红裙,手执羽毛到山上唱,一跳整天,迎接歌仙,祈福灭灾。“俄哟纠”节在五月初一举行,祈求山神不降冰雹,不闹洪水,含有祈年和还愿之意。节日中要跳“神前忙”锅庄,有低身绕脚拍手的动作。五月初五是纪念《离骚》诗人屈原的,羌民族也有端阳节,但以祭祀山神为主,要跳“瓦沙瓦足贴”,跳时双腿向左向右交替迈步,双臂平伸随脚步上下舞动,如雄鹰飞翔;在腊月三十夜晚则要跳“米全米全”锅庄,当客人来到楼前,主人便敬以包谷美酒,男女相对,手持擀面杖而舞,情景梦幻般快乐而优雅。还有带游戏色彩的锅庄又叫“游戏锅庄”,舞者拉手站一横排,领头者带大家走一圈后,众人依次从第二第三名的腋下钻过去,将自己的手背在右肩上,又接着走一圈,从第三第四名腋下钻过,一直把所有人的手都背在肩上,就像一根扣环的链子,然后又从最后三名的腋下钻出,直到解脱出来,活像情人节向情人传递眼神。当然锅庄的队形变化也较多,比如跳时站两排,两人相对,动作有“两边翻”,又叫“强多强”,即向对方翻跳,则像上下眼睑一眨一眨地倾吐爱意;“四角翻”,又叫“惹英波”,即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翻跳;“跳三方”又叫“西来瓦夏”,即向左右和前方翻跳。至于以欢乐的呼声来定名的锅庄,如 “山山里”、“来来索”、“北北索”,都是舞蹈时所闪现的欢乐叠句。还有“青菜花”、“白菜花”、“优西衣”、“木西”、“周周来”等等,其内容多与生产劳动、农业丰收紧密相连,像“筛筛锅庄”表现人们在打谷场筛麦扬灰时想到丰衣足食,仿佛听到铲子在锅里“叮叮当当”烧菜,跳起来便步伐带颤,喜鹊煽翅似地步行拍手……

由是观之,羌族锅庄无论是喜事的还是忧事的,都充满了和谐与圆润,豁达与包容,没有我等“眼中钉肉中刺”的烦恼;她很干净,充满了清亮和温顺,充满了纯真与笑容,没有我等那些因“近视”或“青光”带来的酸涩,更没有许多看不惯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龌龊——当红日像火塘在天空燃烧起来,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喜的也好,忧的也好,锅庄总会在岁月的各个场所 “唱起来摇起来”,把羌民族的纯情与欢乐,以及对未来的祝愿与梦想,秋波似地一圈又一圈,荡漾得很深、很远——这种源于内心素养、从灵魂圣地自然流出的锅庄,何其人文!这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自愿的锅庄,何其人文!这种皈依某种约束的自由自信的锅庄,何其人文!这种自始至终设身处地为他人的贤良至善的锅庄,何其人文!

几曲终了,我退出舞圈,但骚兴正酣,毫无睡意,依旧坐上鸡公车,凝望这美伦美奂的锅庄舞,一圈,一圈,又一圈,与熊熊燃烧的火塘,一闪,一闪,又一闪……我蓦然惊觉:那舞姿围绕火塘旋转的图腾,不正是羌王城依旧醒着且特别人文的眼睛吗?!她的神彩穿越沧桑千年无眠,让坐在鸡公车上的我曲径通幽地成了一只对于曙色和醒悟十分敏感的雄鸡,心跳“咯咯”地大有打鸣的潮汐骚动:“醒悟就是从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

猜你喜欢

锅庄伴娘火塘
调皮捣蛋的诗
不能太美也不能丑 伴娘租赁成新兴行业
温暖的火塘
锅庄舞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跳起锅庄舞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闹婚”时常过火催生“职业伴娘”
大火塘,小火塘
火塘边的乡愁
家乡的火塘
并非喧宾夺主的伴娘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