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古代君主的代称

2015-11-22贾建红

剑南文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纣王介子天子

■贾建红

本文介绍了历史上不同时期君主的代称。诸侯臣子、平民百姓对君主的称谓名目繁多。

殷周时期,君主开始只称王。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国国君的相继称王,诸国遂尊称周王为周天子,以别于诸侯王之称谓。自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个代称。

所谓“天子”即上天之子。周王室为了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制造了“君权神授”的理论,竭力使人们相信:周王是上天之子,他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诸侯各国必须俯首听命。后来,随着务国国势的强盛,周天子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天子”反而不如霸主了。

称国君为“万岁”约始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间于喜庆之时的欢呼用语。 《战国策·齐策》记载冯谖焚孟尝君债券时,“民称万岁“。《史记·廉蔺列传》记载蔺相如奉璧见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下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帝王之代称。

《后汉书·韩棱传》载:“及宪(窦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这说明至少在东汉时,“万岁”一词只准许用于国君,而不许用于人臣。

周秦以后,臣子朝见国群时,也常以“陛下”、“殿下”、“阁下”等作为对君主的尊称。

蔡邕《独断》卷上云:“陛,阶也,所由外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之尊之意也。”此言,群臣欲有要事上奏天子,却不敢而告天子,巩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转达之(身边侍卫之臣谓之陛下者)。自此“陛下”遂成为对天子的尊称。由此可见封建君主的威势。“殿下”、“阁下”与“陛下”意同。

或有以“足下”尊称君主的,如《史记·秦始皇本记》载:“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为自计。’”“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称介子推。《异苑》卷十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履,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途中饥饿而不得食,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大腿上一块肉给重耳充饥,后重耳返回晋国即位,封赏有功之臣时,竟把介子推忘了,后介子推与其母逃禄上山,文公后觉,四处搜山不得,遂命人烧山,促其下山以补其封赏,介子推母子宁死不肯就禄,活活抱树烧死。文公用这棵树的木头做了双木屐,穿于足下,以示不忘,常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遂成为敬称之词。这个词不仅可以用来尊称国君,也可用以下称上或同辈相称,以示敬意。

人们对于那些残暴无道的国君则另有一种称呼。

《尚书·泰誓上》:“独夫受(商纣王)洪维作威,乃汝世仇。”在这里,商纣王被称作“独夫”。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载:“齐宣王问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这里,孟子把凶残暴虐、害仁伤义乃至众叛亲离的商纣王称为“一夫”,亦即“独夫”。后世因此常以“独夫”、“民贼”来称指那些众叛亲离的暴君。

猜你喜欢

纣王介子天子
清明节与介子推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商纣王的暴政
天子当屏而立
牧野之战
无字碑随想
介子推守志
众叛亲离
对西周王权衰微的分析
清明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