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西周王权衰微的分析

2015-10-21汤新钊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王权天子诸侯

汤新钊

[摘要]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翦商成功,定都镐京,建立了西周的统治。为巩固新生的政权,西周的统治者利用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来强化自己的王权,这相对于依靠方国联盟来维系统治的殷商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西周和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一样,当前期的盛世过去之后,便迎来了中期的衰落。而西周的王权也正是在中期开始遭受了挑战,并一步步的走向了衰微。

[关键词]西周;王权;天子;诸侯

第一节 西周前期巩固王权的措施

1、分封制

《史记.周本纪》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此受封。”

西周建立之初,武王就开始了分封制,到成王时继续实行,并且扩大了规模,分封的对象分别是姬姓贵族、功臣、异姓亲戚以及古圣王的后裔。但分封的对象是以姬姓贵族为主的。

《左传》中就记载说: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荀子》里也说: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关于分封制,具体实行起来,就是周王室直接统治国都及其附近的王畿,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与人民分封给各诸侯,让他们在四周拱卫王室。当时的重要封国有齐、卫、鲁、晋、宋、燕等。

通过分封制,让西周政权得到了巩固,与商朝的方国联盟不同,西周通过分封众诸侯,其天子号令已经超越商朝的范围,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天子号令,不仅要拱卫西周王室,还要定期入朝述职。这样,西周的王权相对于殷商来说,已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2、礼乐制度

西周建立后,其统治者吸取了商朝的灭亡教训,在周公东征胜利后,便制礼作乐。礼乐本来是用来祭祀的,但是到了西周则成了维护秩序的重要手段,因为这其实是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他用“礼”的形式来规定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等级秩序,不同的阶层都受到了礼的约束,这实际上是帮助天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的有力工具。

因为在周礼的约束之下,各诸侯都不能出现僭越的行为,这实际上是给了天子许多至高无上的特权,从而造就了诸侯与天子在权力上的不平等地位。例如,天子可以祭天,但是诸侯没这个资格,否则就是僭越。这对于巩固西周的王权,是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诸侯的行为都被周礼给限制住了。

此外,礼乐制度对于维护秩序的重要表现,就是维护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上到天子,下至士,全是嫡长子继承制,而诸子则再接受分封分别为诸侯、卿大夫、士,士的别子则不再分封。通过这样的措施,让宗法制合法化,保证了王权的顺利运行,也约束了诸侯、卿大夫与士。把宗法制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有力的保证了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地位,这实际上是通过软实力的方法建立起来了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的统治秩序网络。也无怪乎孔子在春秋时期发出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

第二节 西周王权衰微的表现

和中国历代王朝一样,尽管西周前期的君主们深知创业的不易,在位期间兢兢业业,为缔造王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但是中期以后的君主们渐渐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使得社会矛盾开始尖锐起来。一旦在位的天子是个昏庸之辈,就很容易削弱王室的力量,使得统治秩序中的中央环节开始崩坏,而地方上的诸侯们则日益坐大,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力量博弈的天平就开始向地方上的诸侯倾斜了。从西周中期开始,王权则逐步走向了衰微。

《国语》载:

“穆王将征犬戎......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此外,《国语》还记载说:

“厉王说荣夷公......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再结合《史记》中的记载来看: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从中可以看出,在中期的穆王时期,荒服地区的诸侯已经不再来朝见天子了。到了后期的厉王时期,王室的力量已是被极大的削弱,地方上的诸侯一旦对天子的行为不满,就可以不来朝见天子,甚至对于发生在国都的“国人暴动”行为,也不来救援。如此可见,到了西周后期,力量对比的天平已经是晚期倾斜到地方诸侯的身上了。

第三节 对王权衰微的分析

从宏观上来看,西周的王权走向衰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公元前1046年西周的建立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这期间的历史并非处于静止状态,而是在不停的发展之中,生产力也是在此期间不断的进步,所以走向变革的历史潮流是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所不能阻挡的,无论西周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再强,也终究阻挡不了客观的历史进程。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分封制的弊端

从表面上看,分封制使得周王室位居中央之地,处于各诸侯国的拱卫之下。在“三代”中,西周的版图是最大的,但这主要是各大受分封的诸侯国在四周所扩展的结果,而周王室处于中央,直接管辖范围只有王畿之地,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力量对比的失衡,到了西周后期王室的力量就明显小于地方诸侯的力量了,所以最终礼乐制度也无法再约束诸侯,僭越礼制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故秦一统六国后,廷尉李斯力排众议,反对分封制,《史记》中载: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2、经济领域变革的影响

经济领域的变革,这是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结果。西周前期,土地在各诸侯国境内都属于周天子所有,即土地国有,以井田制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分封制的表现,也是生产力低下的表现。周天子所授予给诸侯的土地,都是西周政府所能控制的土地,故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但是由于生产力一直处在发展之中,尤其是西周晚期私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这就使得诸侯的经济实力明显扩大了。因为历史上的任何变革都会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当各诸侯国掌握了新的生产力后,周天子就只能渐渐的成为腐朽的守旧主义者了。所以,井田制的逐渐走向崩溃也是伴随着西周王权的步步衰微进行的。

3、“天命靡常”观念的影响

“天命靡常”这个观念是在《诗经》中提出来的,意思是天命能够改变,被天所授予的王权亦能改变,这是不同于商代的,商代统治者认为王权不仅天授,而且这也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改变的。可是西周的统治者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天命靡常”,以告诫自己及其子孙要“疾敬厥德”。但是如果在位的天子是一位昏君,这就容易造成地方诸侯不再相信其天下共主的地位,故也不再服从王室号令。这在《国语》中已有体现: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可见,因为周穆王实行了无道的征伐行动,导致荒服地区的诸侯对他不满,就不再来朝见周穆王了。同样,如果再结合“国人暴动”来看的话,周天子无道的统治不仅不会得到诸侯的支持,反而连国人都要反对周天子的统治,这对于日益衰弱的西周王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小结

武王姬发翦商的成功,以西周取代殷商的统治,这本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新生的西周政权吸取前朝教训,以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来维系自身的统治,这相对于商代以方国联盟的方式来维护统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使得王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但是历史潮流毕竟是向前发展的,受封建的诸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这样就反过来削弱了王权,而周王室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仍妄图靠自己的努力来维系昔日天下共主的地位,尽管在前期和中期曾经取得过镇压诸侯叛乱的胜利,但是终究没能阻挡住历史潮流的进程,故其王權走向衰弱,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 撰: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4]麻天祥.中国宗教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猜你喜欢

王权天子诸侯
诗可以观:关于《商颂》为商代诗歌的几个疑问
五张羊皮
天子当屏而立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烽火戏诸侯
无字碑随想
论北魏西郊祭天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烽火戏诸侯
真实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