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的怒吼:冼星海和黄河大合唱

2015-11-22尧阳

都市 2015年7期
关键词:壶口冼星海大合唱

尧阳

抗战的怒吼:冼星海和黄河大合唱

尧阳

1

有这么一首旋律,历经时间的淘洗,每次聆听,都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在我印象里,还没有一首旋律,能够替代它在我心里的位置,也没有一首乐曲,能在一个民族危难之际,积聚鼓舞起一个民族的战斗精神与力量。也许你已经猜到了我说的是什么乐曲,但你能把这首大合唱的歌词全都背下来吗,你会哼两句它那高亢激昂的旋律吗?你能朗诵《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的朗诵词吗?如果不能,还是再听一遍这首《黄河大合唱》吧。听一下七十六年前,那首响彻抗日战场的大合唱吧。

1939年初春的陕北,依旧春寒料峭,春意还没有来到陕北高原,但高原的圪梁高坡上,已经充满了春天的气息。陕北公学的大礼堂内,激情涌动。简陋的大幕缓缓拉开,嘈杂的礼堂顿时静了下来。只见邬析零举起了自己的指挥棒,然后,一声呐喊像是从天外传来:“划哟”!礼堂内所有人都紧张凝重了起来。然后就是雷鸣般的掌声。冼星海躲在后台,心里忐忑不安。但演出获得的成功,却是所有参演人员没有想到的。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人听了,都对《黄河大合唱》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周恩来还亲自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这部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全景式地展现了黄河的壮丽画卷,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从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曲。不同时代聆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而黄河,一路向东,跨越北中国十多个省份,流经之处,孕育出了灿烂的黄河文明,也养育了沿途的人民。河流,是万物生命的母体,是文明的摇篮,是所有世间万物的生命来处。回望黄河走过的路,这浑黄的肌肤,难道不是中国人的精神之父吗?在世界河流史上,还没有一条河,能够像黄河一样,在民族与国家危难之时,发出了战斗的号角;也没有一条河,能够像黄河那样,用音符与歌声,鼓舞亿万中国人,拼杀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更没有一条河,能够像黄河这样,始终能够把人的激情与情绪感染到兴奋的程度;也没有一条河,能够像黄河一样,唤醒了一个民族的自尊自强与保家卫国的决心。

好的作品,来自于创作者深沉的思考,更来自于他们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博大深沉的爱。当历史的风烟离我们越来越远时,当我们越来越不愿去回忆悲苦的过去时,当我们越来越富裕,没有更多时间怀想历史时,《黄河大合唱》这部创作于抗日烽火中的合唱,仍能在今天,激起人们的思绪,让人沉浸在那已经显得有些模糊

的流金岁月里。

那岁月,艰苦,贫寒。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们的家园,虽然也有抗争,也有反抗,可英雄的血,却没能唤醒更多的人。但是,当抗击侵略者的号召插上歌声的翅膀,飘过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多的人便瞬间觉醒了,他们踏着激昂的歌声,义无反顾地冲锋在保家卫国的战场。

2

每次到壶口,就会想起冼星海。眼前浊黄的巨浪,《黄河大合唱》的雄浑旋律,就在心里弥漫起来。我知道,自然界的山川大地是有灵性的,不然,怎么会有这壶口瀑布,怎么会有这感应心灵的伟大合唱?

九曲黄河一路高歌,到了晋陕大峡谷,已经变得浑浊不清,要知道,当它从巴彦喀拉山北麓往下倾泻的时候,还是一线清浅的水流,清得可看到水里的石头和鱼虫。等到越过青海甘肃,到了宁夏,水流就逐渐变得浑浊起来,这时,黄河已有了一种气质,一种放荡不羁的潇洒姿态。穿越河套平原,进入库布其大沙漠,这时的黄河,已经吸纳了沿途的河流,变得雄浑博大起来。

如果你是一位爱好历史的朋友,一定会明白,黄河一路下来,沿河两岸的黄河文化,同样让人叹为观止,惊叹不已。仰韶文化遗址、河套文化遗址、大汶口遗址、大地湾遗址、蓝田猿人遗址、周原遗址、水洞沟遗址……这些散落于大河两岸的古文化因子,就这样在千年万年的自然丰功伟力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容,扩展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命家园。

黄河流啊流,流到了老牛湾,一河三省的喧闹,连太上老君都有点不适应,不然,他身下的坐骑怎么能受到惊扰,险些把他掀翻在地,而奋力划出了这么个神奇的河湾?瑰丽的传说,应和着奔腾的河水,黄河已经呈现出了壮观的景象。等流到了石楼的辛关,南北走向的黄河陡然向东而去,就如沾满墨汁的书法家,手腕猛烈一拐,一道奇特的大地景象,便在这里形成。世人谓之为“天下黄河第一湾”。站在辛关镇的马家畔,只见黄河在这里画了一个圆满的圆,似乎是给自己东流的身心,留下了一个神秘的寓言,好让人们好好的在岸边阅读。或许是已经预感到自己走到了这里,离最初的生命源头,越来越远了,如此,才想收住奔跑的脚步,就是这稍稍的犹豫和迟疑,便有了一个神奇的大地之湾。或许,黄河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会进入到最能显示自己生命能量的那个缺口,因为在那里,自己的生命将要受到摔打淬火,如凤凰涅槃般,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自我与再生。这种身心与筋骨都将受到的锤炼,使黄河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依托与象征。

这个地方,就叫壶口。人们习惯把这里称作壶口瀑布。在这里,黄河精彩地展示了自己的雄浑与激越,一河两岸,涛声唱和,千古悠悠。

哦,黄河的序曲,一部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巨作,就从这里开始。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的拼力呐喊,就在这里发声,以音乐的形式,怒吼着,唤醒亿万万仍在沉睡和迷惘中的同胞。

3

冼星海并没有来过壶口,没有亲眼见到黄河水在突然紧缩起来的河床上陡然倾泻下去的壮观样子,但这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当《黄河大合唱》以音乐的形式,发出抗敌的怒吼时,黄河的气势,中华民族的尊严,都在他的音乐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以奔腾激越的黄河为音乐主体,在黄河的吞天巨浪和无比的高昂情绪里,一个民族的情绪得到了最准确的诠释与释放。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真诚,请教了许多到过壶口,经历过那死里逃生经历的人们的讲述,听他们讲述关于壶口的传奇与历史。接着,他便带着满腔激情连夜创作出了这部中华民族最具感召力的伟大合唱:黄河大合唱。

一曲《黄河大合唱》,唱了快八十年了,现在听来,仍有着当初如雷的气势,如火的激情。闭上双眼,浑黄的巨浪从宽阔的河床一泻千里,但到了壶口,却一下子收缩,猛然跌入了深不可测

的深渊,于是如雷的吼声,便从大地深处,生发出来。

激溅出的大浪,显出了黄河的真正性格,而大河永远不变的颜色,一路浩浩荡荡的气势,仍难以阻挡,把一岸黄土切割成两半。土是沉默的,有了这灵魂的水,土便积蓄了力量,日积月累的光阴,终于成就了那细小的壶口。大河两岸的人民,就有了一处风光相同而名称不同的壶口大瀑布。水因其黄,才叫黄河,而壶口也因其似壶而叫壶口了。

坐在温暖如春的演艺中心,观赏《黄河大合唱》,仿佛能看见滚滚的黄河水正在台上激越地奔流着,回旋着,拍打出的大浪,如烟似雾。亲临黄河壶口的情景,虽然和舞台上大河奔流的艺术景象有些不一样,但我却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艺术的力量,比之大自然的神功伟力,更能感染人,打动人。而舞台上的黄河大合唱,仍在震撼着我的心灵。唱了快八十年了,这音乐仍是那么的感动人。在世界音乐史上,恐怕也找不出眼前这样的舞台了吧。而音乐的力量,似乎比排山倒海的现实场景,更容易打动人的心灵。因为,这首乐曲,曾是我们民族不屈的号角,向前杀敌的冲锋号,更是当时受难中的中国,未来希望的猎猎飞扬的旗帜!

4

冼星海的生命,注定与河与水有缘。因为他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海上,所以父母才给他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星海。可贫穷饥饿,是渔民在那个时代的共同命运,于是他跟随父母辗转谋生,但也磨砺了他的意志。直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生活窘境才有所好转。然后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远赴巴黎,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高级作曲班学习,然后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那是一个激情如火的年代,似乎所有人都有着爱国激情,所有有抱负的爱国青年都往延安来。年仅34岁的冼星海也来到了延安,并且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主任。就在1939年除夕的晚会上,同样年轻的诗人光未然站起来朗诵起了自己创作的长诗,还未朗诵完,一旁的冼星海就起身抢过诗稿,对光未然说,我有把握写好它。面对冼星海的举动,光未然略有些吃惊,但看着冼星海放射着激情的目光,他带头鼓起了掌。

那时的陕北,天寒地冻,冼星海在自己住的土窑里一呆就是六天,然后为这八首长短不一,形式内容都颇富民族特色的诗篇,谱写出了自己心灵的回声。于是诗与音乐最终成就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伟大的篇章——《黄河大合唱》。

陕北公学的大礼堂,是当时延安最具规模的礼堂,虽然演奏的器乐只有那么三四把小提琴,以及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冼星海只好想其他办法:没有低音乐器,他就把洋油桶改造成低音胡琴,没有打击乐器,他就在茶缸里放了几把勺子、叉子使劲摇动。简陋的乐器并不能改变整个乐曲高昂雄浑的主题,整个延安轰动了!整个陕北沸腾了!《黄河大合唱》,成了当时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强大的精神武器。而黄河,也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

此后不久,冼星海便带着更大的音乐梦想,去了莫斯科,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5

誉为苹果城的阿拉木图市,迄今仍有一条以冼星海命名的街道,还有冼星海的雕塑。冼星海生命的最后两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疾病的困扰,生活的艰难,并未阻止他对艺术的追求,虽然他受到了当时著名音乐家的救济,但对祖国的怀念,使他身心交瘁。那里的气候条件恶劣,但他还是坚持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及《中国狂想曲》《阿曼盖尔德》《满江红》等音乐作品,其中还借鉴和融入了大量哈萨克民族音乐元素,成为传递中哈友谊的见证。为纪念这位冼星海,哈萨克斯坦在阿拉木图不仅命名了冼星海大街,还建造了冼星海纪念碑和冼星海故居,使更多的人们能够记住这位伟大的中国音

乐家,并让他永远见证两国人民的友谊。

《黄河大合唱》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灵魂的象征。之后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修改完善,有了很多的版本,其中冼星海在延安演奏的版本为“延安版本”,是最早的版本之一,乐器单一,简陋,因大多数演奏者都不识五线谱,所以只能用简谱,使作品雄浑磅礴的风格表现难以完美展现。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即1987年李焕之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堃年严良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大多是这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无论《黄河大合唱》怎样改编,但它的时代性、鼓动性却是始终如一的。《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个乐章连成一个整体,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有各自的独立性,英雄主义情怀和抗日爱国两个主题浑然天成。最主要的是整首乐曲以“黄河”为主体意象,以黄河这个民族符号为音乐出发点,饱含了高昂的情怀和不屈的意志,难怪当年在延安观看了《黄河大合唱》后,毛泽东激动地跳了起来。

大河滔滔,天地绝响。几十年来,《黄河大合唱》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为国争光,激情满怀。我爱这英雄的土地和人民,更爱这诞生于烽火硝烟年代的英雄合唱。虽然冼星海在闭上双眼时,内心有着深重的忧伤,他无法回到自己的祖国,但他的音乐却让他即使身在异乡,也能找到温暖的归宿和家。

6

榄核镇,这个南方小镇,在阳光、海浪和沙滩的拥抱下,呈现着诗一样的意境。想象冼星海出生时的困窘,再到现在画一般的景象,真的让人感慨无比。好在这里,随处都能看到冼星海的身影。无论是雕塑,还是学校街道,都静静地享受着和平的阳光普照。

如果说音乐能感染人的话,那么冼星海短暂而传奇的人生,更能给人思考。虽然冼星海最终没有看到祖国的解放,再没有机会踏上故园的土地,但故乡的人们却把他的灵魂与生命,长久地铭记了下来。而诞生于战火纷飞年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灵的经典,这部经典,仍在舞台上以不同的方式流传着,而且必将融入我们的血液,永久地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高璟

猜你喜欢

壶口冼星海大合唱
在壶口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咏寺中井
忆秦娥·临壶口
春天的大合唱
大合唱
我去壶口
冼星海的傲骨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