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下的皖北产业升级问题探析

2015-11-20朱娟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宿州皖北升级

朱娟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014 年5 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词语,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经济发展速度方面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因此,欠发达地区更要注重抓住这一重大时机,利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生产模式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的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的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的过程,从而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皖北地区包括六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五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寿县、霍邱县),国土面积5.3 万平方公里,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安徽加大了对皖北地区的投入,对皖北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相继出台了支持皖北发展“双十条”等政策,引导进行“3 +4”合作共建,积极扶持皖北振兴,近几年皖北各地经济发展迅速,凸显后发优势,如2014 年皖北六市生产总值达5767.9 亿元,增长7.6%,而且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如2014 年皖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18.7%:48.7%:32.6%,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0.1 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1 个百分点,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皖北产业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升级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皖北现在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充分利用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有利时机,积极实现皖北的产业升级,把皖北地区建设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一、创新驱动下的皖北产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创新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整个创新驱动系统中,企业是主要的创新主体,其次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皖北在振兴过程中开始注重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提高产学研水平,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基础等不利因素,皖北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研发资源基本上落后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和皖江地区相比,如下表1 所示,2009 年~2013 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 9%、13. 2%、14.2%、15.2%和15.8%,皖北地区除蚌埠以外都低于这一水平,其中宿州、阜阳和淮南相比较而言处于皖北的下游水平,如2009 年~2013 年阜阳分别为1. 8%、2.3%、3.5%、3.3%、4.1%,同时皖北的研发力量和研发经费支出以及R&D 的占比相对也比较弱,皖北各市对研发经费的投入相对较少,尤其是淮北、宿州和阜阳,如2009 年~2013 年全省R&D 占比分别为1.4%、1.32%、1.4%、1.64%和1.85%,皖北地区除蚌埠外都低于全省水平,更低于合肥和芜湖,皖北地区中的宿州、亳州和阜阳的比例更低,其中宿州最低,如2009 年~2013 年宿州分别为0. 1%、0. 18%、0.22%、0.27%和0.32%。

表1:2009 年~2013 年皖北创新资源比较指标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整理所得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和全省推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过程中,皖北地区由于其先天不足和创新资源的短缺,导致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升级的进程缓慢,不利于皖北地区的崛起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产业优势未充分发挥,产品附加值较低

“产业微笑曲线”也被称为“附加值曲线”,微笑曲线的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中间阶段的利润低,两端的高,即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皖北地区农产品比较丰富,盛产小麦、粮棉、玉米、水果和中药材等,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粮棉生产基地和水果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但是,皖北地区企业的数量总体不多且平均规模不大,其产品知名度较低且市场占有率不太高,产品在销售时仅仅是经过初级加工或者未加工,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精心加工的力度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农副产品加工的规模小,加工链条短,导致产品利润空间较小,而且区域内部之间竞争激烈,外部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如宿州的烧鸡产业,以刘老二烧鸡和徽香源烧鸡为主要代表,其在本地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较高,但是对附近的徐州、蚌埠等地的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导致其产品知名度不足,品牌建设滞后。

(三)皖北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协同水平有待提高

皖北各城市由于其工业化程度、支柱产业、资源要素以及产业链条的长度等存在着差异性,导致各城市之间产业协同能力较低,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如宿州市将轻纺鞋服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临近的淮北重点发展食品工业,蚌埠则注重发展电子信息安全产业,淮南将煤基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亳州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阜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城市之间虽然具有地缘优势,但没有形成良性的协同合作关系,而是处于竞争的格局,各自承接不同地区的产业转移,没有真正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主导、临近地区间相互协调和避免产业趋同化的合作竞争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资源约束力较强,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皖北地区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是部分城市对能源的依赖较强,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费,部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2012 年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领先全省1%,但是由于受到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和资源的约束,2013 年开始低于全省0. 7%,2013 年皖北人均水资源500多立方,约为全省的1/3、全国的1/4,而且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资金不太充裕,2013 年皖北六市存贷比58%,低于全省约15 个百分点。皖北地区人力资源较多,但是因为本地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导致的劳动力报酬较低,因此,较多的人口流向外地导致了本地劳动力的短缺,针对于此,2013年年底安徽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份,2014 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8. 2%,皖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良莠不齐,如2014 年淮南达到67.9%,淮北为59. 76%,蚌埠为50. 91%,三市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阜阳为37.5%,宿州为37. 43%,亳州为35. 68%,三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后列,城镇化水平的较低导致城市中心规模较小和人口集中较少,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影响产业发育和区域带动力的发挥。

二、皖北依托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升级的建议

(一)注重产业间的相互带动作用,促进产业主动集聚与升级

以宿州市为例,其注重与广东等地区的产业承接转移,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进驻宿州,充分发挥了宿州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优势,如百丽鞋业等制鞋企业的集聚,其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可以消化本地的劳动力,促进本地就业人口的增加,但是相比较而言,制鞋机械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其更依赖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与销售网络,因此,皖北地区在发挥本地要素禀赋优势的前提下,也要注重相关产业的引进与改造升级,促进产业之间的联系互动,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皖北传统产业的升级,如宿州市近年来大力发展云计算全产业链条,依托云计算产业平台,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平台的搭建使得宿州刘老二烧鸡企业的2014 年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带动了福香源等相关企业采用类似的营销方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引领和带动,最终通过产业间的关联相互带动升级。

(二)深化区域协调合作,建立统一的区域平台

皖北地区应该秉持“协调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理念,更好地实现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对接,协同创新的建设核心是优化大系统的整体结构,因此,皖北各地应该避免把协同创新等同于简单的资源与利益再分配,而是通过自身在大系统中的准确定位和有效协同,切实提升皖北各市的创新效率。皖北各城市之间要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进行产业链整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专业化程度,科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和共建共享,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自由流动,构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深化与长三角地区能源、劳务、农产品和产业转移等领域的合作。

(三)强化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品牌,其反映了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品牌经济的载体是企业,其最终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皖北地区应该利用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在挖掘本市内部的消费潜力同时,注意扩大其品牌对周边地区和区域内部的影响力,定位区域市场,通过企业联合、行业协会等方式健全营销网络,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品牌营销力和竞争力。积极借助大数据分析,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如宿州市可以充分借鉴埇桥区的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园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电商的服务和培训,定位客户群,挖掘潜在客户,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和资源共享,推进“皖北制造”向“皖北智造”的转变,实现“皖北品牌”向“安徽品牌”和“中国品牌”的转变。

(四)注意承接和发展低碳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产业的升级涉及到生产要素的配置与创新,皖北地区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于产业升级的全过程中,皖北地区要改变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根据环境的承载力,统筹规划城市和城镇的工业、居住和公共设施的集中用地,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城市,倡导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积极承接国内外的低碳产业转移,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同时注意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加快煤炭等高碳产业向低碳化改造,通过将本地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集聚度和资源利用效率,集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实现皖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随着安徽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布局提高,将带动皖北基础设施提高,提高皖北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产业升级的能力,皖北应该尽量围绕着安徽省的创新驱动和调结构促升级,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努力把皖北资源、劳动力、市场等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形成皖北特色,促进皖北产业升级的实现,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助力安徽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

[1]Gereffi.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37 -70.

[2]闫安,赵淑琪,裴凤.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载能力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8 -26.

[3]贾敬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及协调发展路径探析:以皖北地区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 -4.

[4]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93 -101.

[5]刘臻.皖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0):151 -152.

[6]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10 年~2014 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EB/OL]. http://www. ahkjt. gov. cn/technologi/service/kjtj/A040404index_1.htm.

[7]安徽省统计局.2012 年~2014 年安徽统计年鉴[EB/OL]. http://www.ahtjj.gov.cn/tjj/web/tjnj_view.jsp?strColId=13787135717978521&_index=1.

猜你喜欢

宿州皖北升级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我觉得我很勇敢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宿州诗群小记
居·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