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岗实习期高职生心理支持体系的构建与运作

2015-11-16□陈

职教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实习期顶岗服务体系

□陈 刚 徐 畅

顶岗实习期高职生心理支持体系的构建与运作

□陈刚徐畅

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表现大约有两个时期,即心理热切期和心理契约期。构建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支持系统主要建立学校学生职业发展心理服务系统、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顶岗实习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运作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解决相应问题,实现相应的功能。通过三个阶段的心理成长,三个方面的心理服务,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以及和谐的社会人三个层次的转变。在运作中,学校、企业、社会三方承担不同的角色,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顶岗实习;心理支持体系;构建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一般为六至九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是学生体验自己作为一名学生与职业人整合为一体的过渡期,学生扮演着双面人角色:一方面是边缘学生,有着学生身份,践行着职业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做着职业人的事情,担负着学生的角色。特殊时期内,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是复杂的,重视和加强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表现

顶岗实习学生的阶段心理表现大约有两个时期,即心理热切期和心理契约期。

(一)心理热切期(1-3周)

初入职学生对企业充满期待,这些期待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待遇、工作机会、发展平台以及人际关系、职业认同等方面。在实习初期,学生更多定位自己为学生,对企业的一切安排基本能够接受,并充满好奇与期待。对企业没有批判能力,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这个时期的学生能够并愿意吃苦。

(二)心理契约期(1个月后)

随着实习时间的延续,学生对企业了解开始深入,实习的热切期过后,学生对企业的心理预期与现实的真实感受交相融合。学生开始客观审视企业和自我的需要,这个时候心理契约感开始出现。“心理契约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提出,从个体角度看,主要是企业与员工间隐性的契约,是组织和员工之间关于责任与义务、互惠交换的主观心理约定和期望。从企业角度看,心理契约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的情感投入程度以及员工的离职率。”[1]

随着心理契约期的到来,学生首先将物质方面的关注放在首要位置,开始关注工作待遇、工作安排、工作压力;其次,开始关注上司的态度、职场人际关系;再次,关注自我未来发展的机会、企业发展前景等。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巨大,心理问题也频繁发生:首先是对工作状况的焦虑和不满。如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无法把握而焦虑,企业一线员工会因为操作的重复而产生无聊和焦躁感。其次是对企业人际关系的敏感与纠结。企业领导对待员工态度不同产生的不公平感,对自我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困惑等。再者就是工资收入和自我付出的冲突。许多顶岗实习学生会有付出与回报不均等的不平感,尤其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影响着实习效果以及未来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由此,培养健康的职业心态,“针对实习的不同阶段调整学生心理,实施健康心理指导策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寻求知识、锻炼技能、追求个人目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2]

二、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

(一)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路

协同论认为,任何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各要素之间表现出协调、合作,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3]。基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集社会人、学生、企业员工三重身份于一身,着力构建由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学生心理支持系统。其中学校为学生提供岗前心理辅导与教育,为进入企业做好心理准备;企业直接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职业心理调试,职场心理帮助;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提供外援支持,作为第三方给予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帮助,必要时给予心理危机的援助服务。

(二)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1.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既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提高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了解职业世界的心理需要,努力适应职业生活。

2.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顶岗实习期心理健康教育,又要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职业世界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3.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心理问题,也要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和问题,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学生的具体困难。

4.坚持校企合作心理保健与社会外援心理辅导相结合。学校和企业要协同建立顶岗实习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和健康发展提供支持,社会第三方也要积极提供心理外援,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与客观科学的心理服务。

(三)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主要任务

开展顶岗实习学生上岗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构建合理的心理预期,对未来工作状况做好心理准备,激发心理机能,提高学生初入职场时期的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化解心理困扰,帮助其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转介到精神卫生医疗部门进行诊治;对可能发生危机行为的学生,学校和企业要联合做好前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工作,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运用各种方法,尽一切可能阻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一旦危机事件发生,能快速反应,按照有关预案,做好心理稳定工作。此外,宣传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并逐渐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内化于心,由此产生心理接受和心理适应,逐渐积累企业心理资本。

(四)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主要内容

由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共同组建心理支持系统,其中学校和企业是密切联系心理服务系统,社会是支持性的外援系统。

1.建立学校学生职业发展心理服务体系。学生的职业发展心理服务工作一般应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指导,各二级学院协同实施,主要职责是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在目前情况下,主要采用三条途径来实施:途径一是开展顶岗实习学生上岗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通过讲座、系列团体或个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调试技术,并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懂得求助。同时,学校制定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帮助计划,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帮助,对心理存在危机的学生在家、校、企业协同下实施心理危机干预。途径二是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帮助工作。如学校设立心理帮助热线,每周定期开展如“周二心相约”微信等服务等。途径三是提供不定期的深入企业的心理帮助服务。如到企业看望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交流和座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惑,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和心理支持。这些服务可以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活动、个别沟通咨询等,通过在放松中缓解心理压力,重建心理平衡。

2.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目前企业对新员工的心理帮助不多,由于顶岗实习的特殊性,要求学校思考学生职业生涯开端期的心理适应问题。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实习期,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开展心理帮助工作,建立新员工心理帮助体系。一是设立企业心理导师。学校联合企业组建一支由拥有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心理导师队伍,为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提供职业心理疏导、职业生涯发展的咨询服务。二是建立企业同侪互助机制。在顶岗实习学生相对集中的企业,建立一支由年轻员工组成的同侪互助小组,通过同辈之间的互相交流、分享、帮助,以缓解学生心理困惑。同侪人员可以是企业新员工,也可以是企业里有经验的年轻人,还可以是顶岗实习的学生,关键是同侪人员要有乐于助人的热心和善于分享的品质。三是建立企业文化宣传机制。将企业价值观、企业追求与规范,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进行教学宣传,让顶岗实习学生,能够了解企业文化,并学习在企业文化的规范中工作和成长,以减少企业工作中的价值冲突和心理困扰。

3.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4]报告显示,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健全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和企业外的第三方心理服务机构,对促进企业心理和谐、援助学校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公益心理帮助机构,如各类心理服务中心、社区心理咨询中心,也包括有正规资质的心理咨询机构。这些机构成为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困惑时的有效求助对象,可以在学校或企业心理帮助触及不到或不能及时提供时给予相应的心理帮助。

三、顶岗实习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运作

构建顶岗实习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目的是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换;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增强抗挫折能力;学习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人生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具体运作方式和功能见图1。

图1 顶岗实习学生心理服务体系运作

从图1可以看出,顶岗实习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运作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解决相应问题实现相应的功能。通过三个阶段的心理成长,三个方面的心理服务,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以及和谐的社会人三个层次的转变。

(一)顶岗实习前

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职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专业岗位,了解专业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状态、工作压力以及有效沟通的渠道和职场沟通方式、突发事件的心理应对以及职业心理的基本要求,从而对未来职业有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尽量减少心理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满和不安等情绪,帮助学生从心理上适应职业需要。

(二)顶岗实习期

学生进入企业,心理服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缓解学生职业心理焦虑,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调试心理,放松心情,适应适当的职业压力,这一时期的心理服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试。学校和企业需要发挥企业心理导师和企业同侪的作用,在交流互动中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帮助学生积极面对职业压力。可以运用QQ群或微信群等新媒体手段,倾听学生的意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同理心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注意学生与同事、主管间的沟通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企业行为,行业规则。当工作出现心理疲劳时,要防止滋生焦虑情绪并能够及时处理。”[5]

(三)顶岗实习后

学校需要进行实习总结和成果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学习正确对待问题,认识到实习对就业的帮助和对自我素质的提高,也可梳理情绪,发泄不满,放松身心等,通过总结分享帮助部分学生认同企业评价,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再作单独辅导。由于实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尤其是面对企业和社会潜规则,企业人际关系等问题时,有些问题学生不愿向企业或学校寻求帮助,这就需要社会第三方以更加客观和科学的方式参与介入。学生在第三方那里能够习得以更加安全和理性的视角来面对问题,也可以从第三方获得更加客观的协助,促进学生人格成长,促进社会整体和谐。

四、顶岗实习期高职生心理服务体系运作面临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学生生涯发展的一个起始和短暂的时期,这个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一个不太重视的时期,很多企业对实习生管理制度比较松散,这让顶岗实习期高职生心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运作面临许多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和社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生涯发展和心理成长重视不够。更多体现为暂时性,许多企业对实习生给予较低的待遇,较差的工作环境,较简单的工作机会,缺乏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这些都让实习生存在暂时意识,对岗位的重视和认同不够,双方均有临时的思想。学校对于顶岗实习学生更多关注技能学习和体验,对学生的关怀主要停留在看望学生,了解学生生活的浅表层面,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尤其在企业实习的心理感受关注不够。

(二)投入力量不足

无论学校、企业还是社会,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支持的投入都是有限的。主要是人力不足,学校心理教育机构更多关注在校学生,根据1∶3000比例设置的心理咨询老师往往无力涉足企业去关注自己的学生;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缺乏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机构设置,也很少配备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帮助非常有限,更无法顾及实习生;我国目前社会心理健康机构在发展的初期,无论是人力还是服务能力对实习生心理的研究和帮助都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从政府的角度看,更过关注具有重大社会问题的群体,对实习生这样一个安全的群体基本处于忽视状态。

(三)三方协同困难

目前的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基本处于松散合作阶段,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保障,如大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协同由谁主导、三方如何协作、协作机制如何、都是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将学生交给企业,企业视学生为临时员工,社会对实习学生的心理帮助关注度低,这些客观现实也为三方协作带来困难。以上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并逐渐形成有效的三方协作机制,共同构建顶岗实习期高职生心理服务体系,为即将毕业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未来员工的职业生活、为社会良好公民的培养提供心理支持。

总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虽是人生一小段经历,却是职业生涯的开端,也是步入独立生活的开始。这个时期所建立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的职业发展意识,直接影响后续的职业人生。优质积极的实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未来生活,形成和谐的职业心理进而发展为和谐的职业人生。反之,消极的职业体验可能带来对职业乃至社会的不满。可见,构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支持体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企业良性发展、社会和谐的有效举措。

[1]姚丽霞.基于心理契约视角探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新员工入职管理研究[J].江苏商论,2014(9):72-74.

[2]王庆燕,石金涛.新员工心理契约短期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7(2)∶311-315.

[3]苗素莲,祝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探析——基于协同论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3(9)∶123-128.

[4]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 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5/c350824-19583614.html.

[5]黄晓林,夷香萍.构建新员工心理服务体系降低新员工的离职率[J].商场现代化,2014(8)∶106-107.

责任编辑秦红梅

陈刚(1966-),男,江苏如东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党建思政;徐畅(1967-),女,安徽合肥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G715

A

1001-7518(2015)26-0093-04

猜你喜欢

实习期顶岗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跟踪导练(五)4
高职大学生实习期党员管理创新研究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基于微信的移动客户端在顶岗实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