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产妇分娩情况、并发症及新生儿的影响探究

2015-11-11凌湘

河北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拉玛产程新生儿

凌湘

随着近年来优生优育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自然分娩作为首要考虑的分娩手段,与此同时,产妇对分娩过程中的镇痛亦提出了更高要求[1]。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如何安全、有效地使产妇在阴道分娩时有效地降低痛感,使其获得较为满意的生理体验及心理舒适度,已然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热衷的研究课题,并由此提出“爱母分娩”行动[2]。该行动核心理念强调产妇分娩镇痛应首选非药物干预方案,在此契机下,由法国产科博士拉玛泽提出一类全新的非药物镇痛疗法,并迅速被欧美等国家所证明,该方案在产房分娩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减痛成效[3]。该镇痛疗法是根据产妇在不同产程中所呈现出特有的疼痛规律及力学特征,进而指导产妇开展节律性的呼吸及放松训练,最终使产妇将注意力转移至自身对呼吸节律的把握,达到疼痛转移目的[4]。笔者设计本次对照研究,拟进一步剖析拉玛泽减痛分娩方案对产妇分娩的影响,并丰富临床数据,为循证护理的开展奠定基础。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妇产科于2012 年6 月至2013 年5 月收治的46 例围产妇为研究组,年龄18 ~43 岁,平均年龄(28±4)岁。选取我院妇产科于2013年6 月至2014 年5 月收治的40 例围产妇作为对照组,年龄20 ~38 岁,平均年龄(29±4)岁。纳入标准:均为足月妊娠产妇;妊娠期间未并发其他综合征;骨盆外测量形状、大小均正常;头位单胎;均选择自然分娩方式,且无阴道分娩;无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心、肝、肾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2 组在年龄、妊娠周期、分娩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产妇基线资料比较 ±s

表1 2 组产妇基线资料比较 ±s

?

1.2 方法

1.2.1 研究组:本组患者自患者怀孕7 个月开始,由主管护士对产妇开展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培训。具体操作程序为:①胸式呼吸训练:指导产妇取平卧位,使身心状态得以完全放松,双目持续对着某一固定位置注视5 min,期间进行深吸气与呼气,呼吸频率控制在7 次/min为宜。②浅而慢快速呼吸训练:该方案适用于产妇宫口打开至2 ~8 cm,子宫每2 ~4 分钟收缩1次时方才使用,即指导产妇全身心放松,双目定睛于某一固定位置,空气由鼻孔吸入,再将气体由口吐出,呼吸节奏的控制需根据子宫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变化(随着宫缩强度的增强,呼吸节奏需加快,随着宫缩强度的减弱,呼吸节奏需减缓)。③浅呼吸:该方案适用于产妇宫口打开至8 ~10 cm,子宫每间隔90 s 收缩1 次,每次收缩时间达60 s 时,即产妇利用嘴巴完成呼气与吸气动作,需保持高位呼吸,在咽喉部发音,即发出类似“嘻嘻”的呼吸声,呼吸节奏的调控亦随宫缩强度而改变,呼气与呼气时间比相一致,以免出现换气过度的现象。在连续开展4 个快速吸吐后,再大力吐气,依次循环反复直至宫缩结束为止。④屏气用力呼吸:待子宫口全部开全后(即超过10 cm)时开展该训练,即产妇分开双腿,双手紧握产床扶手,用力吸气后屏气25 s,同时将头部上抬向着肚脐方向看,且下巴需向前缩,屏气25 d 后立即换气,再用力吸气,循环上述操作,直至宫缩结束。⑤哈气训练: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尚未满足用力标准,而产妇不由自主想用力时适用,即指导产妇张嘴,进行喘息式急促呼吸,全身肌肉放松。

1.2.2 对照组:本组产妇实施常规的陪伴分娩方案,即产妇入院后实施“一对一”陪伴或家属陪伴分娩。

1.3 观察项目(1)记录2 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产痛评定标准进行等级划分:0 级: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无任何痛感及主观不适;1 级:产妇虽感觉到腰骶部有不适感,但在耐受范围之内;2 级:产妇腰骶部出现剧烈痛感,但亦在耐受范围之内,伴有呼吸急促、哭闹、大汗淋漓等症状;3级:产妇腰骶部出现严重痛感,且无法耐受,需行药物镇痛治疗。(2)记录2 组产妇各个产程时间。(3)记录2 组产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其中新生儿窒息的评定标准为:即Apgar 评分≤7 分。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连续型资料以±s 作为统计描述,组间比较实施两独立样本t 检验;离散型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χ2检验;等级资料采取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疼痛情况对比研究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729,P <0.05)。见表2。

表2 2 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疼痛情况对比 例

2.2 2 组产妇阴道分娩的各个产程时间对比研究组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2 组产妇阴道分娩的各个产程时间比较min,±s

表3 2 组产妇阴道分娩的各个产程时间比较min,±s

?

2.3 2 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研究组产后出血率为2.2%(1/46),对照组为1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2%(1/46),对照组为7.5%(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2 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例(%)

3 讨论

拉玛泽分娩法是由西方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心理预备式分娩干预策略[5]。这类分娩预防手段贯穿于产妇7 个月妊娠期开始直至分娩结束为止,它通过向产妇灌输神经肌肉控制方法、产前体操练习及呼吸技能训练等内容,使产妇预先掌握及学习呼吸调节及肌肉自主控制方法[6,7]。该方案不仅能减轻产妇在分娩时因惊慌失措而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更是能帮助产妇借助对自身呼吸节奏的把握,转移痛感,使肌肉得以放松,进而使产妇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面对分娩,利于新生儿的顺利娩出及产程的缩短[8]。该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历半个多世纪,且深受世界各地产妇欢迎及青睐,而该方案在中国医院中的应用普及力度尚需提高[9],故笔者拟设计本研究,旨在进一步验证该类促分娩干预策略对中国产妇分娩过程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 <0.05),这表明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产妇分娩时的镇痛效果可观。产妇分娩时所产生的极不舒适主观痛感体验主要来源于子宫肌肉剧烈痉挛收缩所致,再加上新生儿从阴道娩出势必会对软产道造成挤压,导致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末梢反馈至大脑,进而出现剧烈疼痛[10]。另外,据文献指出,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每位产妇在面对产痛时均会表现出茫然无措、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这会导致机体处于较为强烈的应激水平,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强,使其出现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在短时间内迅速飙升,不仅会降低产妇依从性而引起会阴部损伤,更是会引发难产危及生命[11]。而在分娩前,经过系统的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培训,能够使产妇预先演练分娩过程中各产程的动态变化,使之形成正确认知行为,能以较为平静的心态面对生产[12]。由于拉玛泽减痛法需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进行,故分娩前的训练重点集中在指导产妇如何有效放松全身肌肉,使之能进行正确的肌肉放松练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缓子宫肌肉收缩所引发的疼痛[13]。另外,借助对呼吸节律的调节,能使机体达到较佳的血氧供应状态,即能借助规律的肺通气与肺换气,使足够的氧气输送至心脏及大脑,提高机体耐受性及疼痛阈值,使疼痛得到明显改善[14]。

另外,对2 组产妇各个产程时间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这表明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能有助于胎儿顺利娩出,缩短产程。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减弱,会引起产妇心率增快、呼吸频率加快、肺换气频率加快,这均会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导致子宫无法获取充足的氧气,出现宫缩乏力,进而诱发宫口扩张减缓、产程延长,大大增加了难产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几率[15]。再者,由于分娩过程中的痛感亦会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张力,这会引起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全身小动脉收缩,影响子宫血流灌注,使宫缩乏力出现恶性循环,延长分娩时间[16]。在本次调研中,术前系统化的培训已帮助产妇获得相应的医疗知识,这能有效减轻产妇分娩时所出现的精神心理压力,再配合术中呼吸节律的控制,能使充足的氧气进入子宫,有效地缩短了产程[17]。

从2 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考虑,研究组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这主要是由于产妇在经历分娩时,因机体应激状态促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体内缩血管激素分泌量大增,引起胎儿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宫内窘迫的风险[18]。而借助拉玛泽减痛分娩方案能有效降低产痛,稳定产妇内在情绪反应,通过恰当时间的正常发力及非自主发力时的哈气运动,均能避免产妇因过快用力导致胎儿娩出过快引起软产道裂伤,亦能通过正确的哈气训练,避免过度用力而出现乏力,最终可提高顺产几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9]。

综上所述,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应用于产妇,能有效减轻其分娩痛感,缩短产程时间,并降低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利于母子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1 Matteliano D,Barbara J,Oliver J,et al.Adherence monitoring with chronic opioid therapy for persistent pain:a biopsychosocial-spiritual approach to mitigate risk.Pain Manag Nurs,2014,15:391-405.

2 王苏梅,尚剑,陈玉芬,等.知信行干预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培训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10,25:40-42.

3 罗裔兰.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90-92.

4 Langrová P,Vrublová Y.The effect of mode of delivery on womanssexuality.Ceska Gynekol,2013,78:584-588.

5 曾晓琴,曾芳玲,刘品佳,等.拉玛泽减痛分娩法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283-286.

6 Tzeng Ya-Ling,Kuo SY,Tsai SH.Childbirth-related fatigue during labor:an important but overlooked symptom.Hu Li Za Zhi,2013,60:16-21.

7 林允照,顾华,沈健.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浙江预防医学,2014,:796-799,802.

8 Liu GL,Yang HJ,Lin T,et al.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cadherin,N-cadherin,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and Twist in prostate cancer.Asian Pac J Trop Med,2014,7:76-82.

9 Diblasi SM.Planned cesarean delivery and urinary retention associated with spinal morphine.J Perianesth Nurs,2013,28:128-136.

10 陈凤玲.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对分娩结局和产妇心理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7-38.

11 Hong SJ,Lee E.Effects of a structured educational programme on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for gynaecological patients in South Korea.J Clin Nurs,2012,21:3546-3555.

12 Fernandez R,Johnson M,Tran DT,et al.Models of care in nursing:a systematic review.Int J Evid Based Healthc,2012,10:324-337.

13 杨素燕,王翠兰,陈超萍,等.拉玛泽减痛分娩法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34.

14 Latina R,Mastroianni C,Sansoni J,et al.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experimental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oncological pain to use in professional nursing care.Prof Inferm,2012,65:244-250.

15 李爱红,陈世荣,黄碧红,等.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在基层医院初产妇的临床应用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510-3512.

16 Passmore MJ.Sublingual sufentanil for incident pain and dementia-related response agitation.Int Psychogeriatr,2011,2:1-3.

17 郭剑影,易翠兰.初产妇应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的效果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8-49.

18 Carlson MD,Lim B,Meier DE.Strategies and innovative models for delivering palliative care in nursing homes.J Am Med Dir Assoc,2011,12:91-98.

19 刘汉嫦,陈霞,黎慧清,等.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母乳分泌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6-27.

猜你喜欢

拉玛产程新生儿
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评价
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人
忠犬盘苏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无痛分娩联合缩宫素缩短产程的效果及护理
间苯三酚联合SRL998A型分娩监护镇痛仪在产程中的应用效果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