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研究

2015-11-07曾院珍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待人接物热忱总分

曾院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21世纪是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用科技来满足物质需求,但在精神上更空虚。多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致力于个体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得出的数据显示,很大一部分的个体存在低生命意义感甚至缺乏意义感,其中以学生群体最严重(Frankl 1967;Meier&Edward 1974;何英奇,1987;周娟,2008)。

Frankl(1969)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人们对生活目标的追求,人们需要发现他们的生活的核心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生命意义感的确立关系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人格完善、良好适应社会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等。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和背景,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在心理环境[1]。研究发现(王雪莲,2005;王涛,2007),我国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总检出率约为50%,Yalom(1974)认为人际关系失调是所有心理障碍的根源。由此,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势必会影响其生命意义感的确立,从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此,本研究选取广西地区较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旨在得出其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探讨人际关系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途径,并从人际关系方面入手,探索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途径,为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地区三所独立学院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其中男生215名(31.8%),女生435名(64.3%);大一年级292人(43.2%),大二年级199人(29.4%),大三年级130人(19.2%),大四年级53人(7.8%)。

1.2 研究工具

1.2.1 生命意义感问卷

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宋秋蓉修订后的生命意义量表(PIL),用于测量“一个人感到生活是否有意义和有目的”的程度,包括生命热忱、生活目标、自主感、积极性、未来期待5个分量表,共20题,总分从20(低目的性)到140(高目的性),分数越高表明越感到自己的生活富有意义和目的。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a系数为0.851。

1.2.2 人际关系量表

本研究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测量被试者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存在人际困扰,以及人际困扰的程度,包括交谈行为、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和与异性交往4个分量表,共28个项目,采用是、否计分,总分为28分。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a信度系数为0.846。

2.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

3.1 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体状况

表3-1 独立学院学生生命意义感不同得分组在生命意义感各维度上的方差分析

将112分以上的大学生划分高分组,说明他们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与意义;92分—112分作为中间组,表示他们的生命意义感与目标不明确;92分以下为低分组,表明这些大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统计分析发现,低分组311人(46.01%),中间组260人(38.46%),高分组105人(15.53%);大学生生命意义总平均分为94.73±17.756分。

为了更深入地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详见表3-1。

数据表明,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在生命意义感总分及生命热忱、生活目标等五个维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01)。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普遍不高,且呈偏低的状况,学生多数处于无意义、无目的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3.2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将所得的分数分为四个等级:0—8分表示人际关系无/较少困扰,9—14分表示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15—19分表示人际关系存在较严重困扰,20—28分表示人际关系存在严重困扰。本研究中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均分为8.51±5.435分,无/较少困扰有348人,占51.48%,存在一定程度困扰有232人,占34.32%,存在较严重困扰有83人,占12.28%,存在严重困扰13人,占1.9%。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情况相对良好,但依然存在不少人际困扰的学生。

3.3 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人际关系的不同困扰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表3-2 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和总分在人际关系不同困扰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3-2所示)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及生命热忱、生活目标等五个维度在不同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01),且生命意义感分数最高的是在人际关系中无或较少困扰的大学生。

3.4 独立学院大学人际关系与生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

表3-3 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表3-3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维度与人际关系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0.01)。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中,郑日昌认为,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该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越深,故生命意义感与人际关系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3.5 人际关系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

以生命意义感的总均分及其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以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考察人际关系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3-4。

表3-4 人际关系对生命意义感的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交谈行为(解释率为14.8%)、交际交友(解释率为2.4%)、待人接物(解释率为1.5%)负向预测生命意义感;交谈行为(解释率为11.5%)、交际交友(解释率为3.1%)、待人接物(解释率为0.7%)负向预测生命热忱;交谈行为(解释率为10.4%)、交际交友(解释率为1.1%)、待人接物(解释率为0.7%)负向预测生活目标;交谈行为(解释率为3.6%)、交际交友(解释率为1%)负向预测自主感;交谈行为(解释率为6.2%)、待人接物(解释率为1.4%)负向预测积极性;待人接物(解释率为6.7%)、异性交往(解释率为0.9%)负向预测未来期许。

3.6 人际关系与生命意义感的路径分析

3.6.1 人际关系各因子与生命意义感总分的路径分析

采用复回归技术对人际关系与生命意义感进行路径分析,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作用机制,结果如表3-5、图3-1所示。

由路径分析图可以看出,交谈行为、交际交友、待人接物三个因子对生命意义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而异性交往没有进入路径图,表明其对生命意义感不存在直接的效应。

表3-5 人际关系各因子与生命意义感总分的路径分析

图3-1 人际关系与生命意义感的路径分析图

3.6.2 人际关系与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的路径分析

进一步的路径分析结果如表3-6、图3-2所示。从图3-2可以看出,交谈行为、交际交友两个维度对生命的热忱、自主感、积极性、生活目标等四个维度具有直接的预测效应,待人接物可以直接预测生命的热忱、积极性、生活目标、未来期许,异性交往也可以直接预测积极性和未来期许。

表3-6 生命意义感与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路径分析

图3-2 人际关系各维度与生命意义感各维度的路径分析图

4.讨论

4.1 广西区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区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平均分为94.73±17.756分,呈偏低状态,生活目标、生活热忱均分较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表明,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三组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各维度及其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与黄小英(2011)、李茜(2009)等的研究一致。这说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普遍不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这部分人群,并积极探讨出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生命教育方式、途径。

4.2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Pearson积差相关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的四个维度、总分均与生命意义感的各维度、总分存在显著关系(p<0.01),这与王华,贾林祥(2012)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中的结果一致,说明人际关系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并不受研究对象的影响。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及生命热忱、生活目标等五个维度在不同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01);这与江慧钰(2001)的结论一致,从她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生命意义感较强。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交谈行为、交际交友、待人接物三个维度对生命意义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而异性交往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这与李茜(2012)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以友情为主,即使没有异性朋友,同性也能给其良好的人际交往体验,故异性交往在这个阶段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并不大。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说明了人际关系能够很好地预测生命意义感,且人际关系各维度除异性交往外,其他三个维度对生命意义感的各维度的具有很强的影响效应。

由此可见,在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中,人际关系占较大的比重;对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技巧是他们最需要提高的能力也是最缺乏的,所以,在心理健康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同性朋友间的交往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体验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发展,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5.结语

(1)独立学院一些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不强,处在生活目标不明确、生活热忱缺乏的状态;(2)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及生命热忱、生活目标等五个维度在不同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交谈行为、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对生命意义感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1]朱玲.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研究与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何英奇.大专学生之生命意义感及其相关:意义治疗法基本概念之实证性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87,20:87-106.

[3]周娟.高职学生生命意义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4]黄小英,温虹羽.在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4).

[5]李茜.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状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6]江慧钰.国中生生命意义之探讨:比较分析与诠释研究[D].花莲私立慈济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2001.

[7]王华,贾林祥.新生代农民生命意义感与人际关系关系研究,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猜你喜欢

待人接物热忱总分
征订启事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小学语文教育人格教育中的运用探索研究
胡国安的电商热忱
构建积极心理暗示,提高语文学习热忱
老专家热忱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