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三进”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性思考

2015-11-03傅红梅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基础课道德修养中国梦

傅红梅

(重庆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再次提出“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赋予了“中国梦”完整定义。2013年4月8日,刘云山同志在北京出席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时进一步提出:“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对于承担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而言更是刻不容缓。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教学任务决定了其在“中国梦”进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高校有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作为人、成为人;一类是使人成为某种人。”[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显然属于前一种。它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培养法治观念、法律思维方式为目标,引导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中国梦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并激励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作为大学新生上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中国梦进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中国梦”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贯彻“中国梦”教育,实现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共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材的选择是关键环节。“中国梦”融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地方有很多:首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讲到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可以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这样的远大理想。正如习近平在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3]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把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社会理想之中。第二,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中有讲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二者可以合并中国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二节第三小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中,可以以“服务国家,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为标题加入一段内容。

“中国梦”进教材丰富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但是为了增强实效性,在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案例的选择上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材和案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让学生抬头、入脑、入心的前提条件。其次,教材的内容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选择生活化的教材,如选择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或大家比较关注的案例进行引导。陶行知先生讲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4]再次,教材要突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使得教学具有亲和力。只有这样,中国梦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才能真正为学生接受。

三、中国梦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增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效性

1.小组课堂展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他们自行选择中国梦与本课程契合的各个内容如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与个人梦,中国梦的实现等,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搜集资料、视频,在课堂上通过PPT、小品、演讲等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唱独角戏唾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模式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课后通过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开展课堂讨论。讨论的思考题设置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讨论的思考题必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与“中国梦”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中,就能够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行动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做出贡献。二是讨论的思考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并使学生在分析中产生分歧,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三是教师对讨论状况、学生的发言加以适当点评,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深化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激发思想活力,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动机,达到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

3.增强师生的互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任课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现在高校多为多校区办学,教师的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相隔较远,以至于出现教师上课进教室,下课匆忙赶交通车的情况,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明显不够。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改变这种现状,师生之间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交流工具加强交流和互动。QQ、微博、微信、网络教学平台等都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工具。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教学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也可以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四、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考核方式,检验中国梦进学生头脑的实效性

1.加大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为了激励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平时学习情况可以在课程考核中占总成绩的50%或更高。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教师要全程做好学生课堂考勤工作,并作为学生平时学习态度的重要依据;第二,小组学习的表现;第三,课堂讨论的表现;第四,社会调研的表现等。

2.分阶段进行书面考核。除了期末书面考核外,教师应加强随堂考核、单元考核、期中考核,督促学生循序渐进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这些考核成绩均可作为平时成绩的构成。期末书面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题型上可采用材料分析、案例分析、辨析等题型,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实施开放式考试,即允许学生参考教材和自己的课堂笔记,独立完成答卷即可。

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旨在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试中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通过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专题性研究、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分阶段考核,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全程性的考试方式,增强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功利性目的,改善学风、考风,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真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习近平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两个一百年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群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道德观、公民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契合课程。以中国梦“三进”为契机,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增强教学实效性,真正实现“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李章军,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3-04-09(1).

[2]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 发挥咨政育人作用——首届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专题座谈会发言摘要[N].新华日报,2006-06-02(2).

[3]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4]刘忠孝,孙相娜.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取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22-24.

猜你喜欢

基础课道德修养中国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