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5-11-01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中街小学江秀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子期钟子期伯牙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中街小学 江秀芳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中街小学江秀芳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以朗读的不同层次作为切入口,结合朗读指导的一些成功案例,从指导读对意思、读出情味、读出画面、读出个性四方面阐述教师通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些策略。

朗读;指导;语感

朗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许多教师都认为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掌握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导致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流于形式,无味又无趣,缺少语感的美。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才能让学生的朗读流淌着语感的美呢?我认为可以结合文本的特点,以朗读的不同层次作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一、品味文本,读对意思

文章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朗读不应忽视作者的情感。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读准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意思。例如,指导学生朗读《桂林山水》,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知道本文作者赞美的是漓江奇特而又美丽的风光。然后借助一些媒体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细细地欣赏桂林山水秀丽的美,把握住全文的朗读基调应是舒缓的、轻柔的。具体到每一句话,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品味文本的意思,采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去朗读。例如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一句就不宜高声地读,更不能铿锵地读,而应轻轻地感叹,轻轻地诉说,美美地陶醉,要读出生怕打破了漓江的这一份宁静的感觉。“读准意思”实际上就是“读正确”,这也是课标关于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应该成为教师指导朗读的首要目标。

二、引导感悟,读出情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一篇课文都承载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只是有的文章表达的情感更强烈些,更外显些,而有的文章表达的情感更含蓄些,更内敛些。无论哪一种情感,都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去解读、体会,而感情朗读则是体验它的一种极佳方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能指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那无疑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有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伯牙和子期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呢?有一天我伯牙心里想到自己曾经游历过的巍峨的高山,心潮澎湃,于是抚琴一曲,你钟子期听了,感叹到——(师指向学生)

生(领悟,进入情境朗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伯牙心里想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抚琴一曲,你钟子期听了,感叹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我伯牙所弹,子期都能听出来吗?我志在清风,你钟子期曰——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默契啊!用课文的话说就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板书所念必得)

师:用成语来形容这种情谊就是——?

生1:心心相印

生2:心有灵犀

师:伯牙遇这样的知音,会怎么想?

生1: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

生2:善哉,钟子期乃我在世知音也!

生3:今生有幸遇子期,乃我伯牙之福也!

……

师:是啊,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伯牙和子期的这次相遇让他们彼此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就在相会之日,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大屏幕呈灰黑色,如诉如泣的锁呐声响起)让我们一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生配乐齐声吟诵: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请你再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伯牙久久跪在子期墓前,泪流满面:子期不在,留琴何用!伤心欲绝!

师:是呀!古诗记载,伯牙曾在子期墓前写下了这首短歌……

师生(朗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师: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将这个故事传诵(师生齐诵全文)

以上这个片段,教师先是通过角色换位,巧妙创设了情境,使学生迅速投入伯牙与子期心心相通的情境中;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得知音”和“失知音”的冲突中体验伯牙失去知音后的痛苦内心,这样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话就水到渠成了。到这时教师的朗读指导还没有结束,教师又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短歌,这就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推向了高潮,在全体起立齐诵全文环节,不少学生读得摇头晃脑,声情并茂,泪流满面。虽然是一篇古文,但是经过教者的用心处理,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出了课文的情,而且读出了课文的味,读出了心中的感悟,受到了一次纯洁而高尚的情感洗礼。以上这个成功的朗读指导片段,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教师贯彻了“体验”这条主线,指导学生体验“心心相印的愉悦”,体验“失知音的痛苦”,体验“‘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悲壮”。“读出情味”是“读对意思”的提升,是对学生朗读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指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启发想象,读出画面

语言文字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表面上看似呆板,其实却内涵丰富,不仅承载着情感,往往还承载着丰富的画面。教师应该想办法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它蕴含的画面意思读出来。有一位教师在上执教教版二年版上册《坐井观天》时,刚开始,学生读小鸟说的话——“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得平淡、生硬,特别是不能读出“无边无际”的感觉。于是教师进行如下指导。

师:什么无边无际?

生1:草原无边无际

生2:大海无边无际

生3:沙漠无边无际

生4:平原无边无际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试着把刚才说的意思放进句子中读,看同学们会读吗?

学生饶有兴趣地高声朗读。

小鸟说:“你弄错了。我飞过无边无际的草原,飞过无边无际的大海,飞过无边无际的沙漠。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以上这个环节,我觉得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者抓住了“无边无际”这个极富画面感的词进行处理。首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无边无际”的抽象意思,或强调“无边无际”要着重读之类的技术上的生硬要求,而是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无边无际”,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迅速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画面,使学生对“无边无际”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在画面铺垫下,学生水到渠成地读好了课文句子——“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这样的朗读指导不是满足于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深入到了文本的内涵,而且延伸了文本的外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朗读视野,是一种创造性的朗读指导。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理解,让学生读出个性。文本意思是丰富的、复杂的,理解因而也是多元的,答案就不可能是唯一的。这时候,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有用的、生成的信息,持开放而民主的心态,充分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只要他们是言之有理的,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给予肯定,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闪烁着个性的光芒。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子期钟子期伯牙
重逢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知 音
何谓“知音”
转身①
高山流水
香 樟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临街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