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015-10-29晏莉杨铭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陶行知共同体师生

晏莉 杨铭

行知,即知行合一,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之意,这点正是现在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陶行知先生更是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以更名为契机,传承并发扬行知教育,在课题研究、学校管理、团队建设、德育、课堂改革等方面融入有自身特色的“行知”理念,为素质教育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行知教育实践模式的提出

行知教育是什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将行知教育实践模式确定为学校的育人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9月,学校正式更名为“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是中国第一所以“育才行知”命名的学校,学校将实施素质教育与弘扬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机结合。

第二阶段,2012年12月,学校提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学生成长共同体实践研究》,此课题发扬陶行知先生“共同体”教育思想,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构建生动的、丰富的生活情境,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基本实践原则,以师生共同成长的管理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活动共同体为研究框架,探索出一套符合小学实际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第三阶段,将行知思想融入教育管理中,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并结合江岸区和谐教育课题,始终坚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教育基本思想。行知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学习的价值,强调教师的“教”必须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而学生的“学”必须凸显自主体验性学习的价值;行知教育强调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强调知识、经验、方法的运用。生活的教育必须注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二、办学理念是行知教育实践模式的灵魂

学校树立了“培育创造之花,启迪博爱人生”的办学新理念,确立了“教育水平现代化,素质教育特色化,管理运行数字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四化”办学新目标,为学校新一轮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学校自更名以来,一直坚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师生共学、共做、共修养,着力打造“行知品牌”,在教育思想、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堂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社会公民”的育人目标在教师中形成共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抓手,以培养国学素养、外语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为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

三、办学策略是行知教育实践模式的保障

1.环境营造策略

学校环境营造突出了爱的主题,突出了宽松、优雅、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了环境与人的和谐,让学校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因此,学校由外及内,自上而下,巧妙布局,亮点频现。

门厅文化,一边凸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一边勾画的是学校践行陶行知思想的办学愿景;广场文化,进入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主题雕塑”,这座以“爱满天下”为主题的陶行知雕像不仅气势磅礴,更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屋顶文化,学校在屋顶开发了“空中生态科普教育基地”,预计总面积为3000平米;廊道文化,“陶行知纪念廊”连接着求真楼(教学楼)和行知楼(综合楼),开放式的陶行知纪念廊,让每天行走其中的师生家长潜移默化地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熏陶。

2.人际关系策略

教育共同体建设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充满教育意义的学习生活。

在干群关系上,强调“教师第一”,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并重,促进了管理共同体文化的发展。

在师生关系上,学校强调“学生第一”,树立教育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坚持“因材施教”、“因学施教”,促进教育走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学生需要。

在生生关系上,学校强调“学会共处”,倡导“伙伴文化”,鼓励学生健康交往,共同学习进步,从而营造学生自我发展共同体文化。

3.管理助推策略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价值认同下的行为自觉。管理共同体不仅仅是校长管理学校,也不仅仅是领导者管理被管理者,而是人人都是管理的建设者、执行者、督导者。

管理共同体注重营造科学文化、民主文化、主体文化、合作文化、创造文化。科学文化在于学校制度的规范性、可操作性;民主文化强调学校改革于发展重大事件的征求意见制度、建言制度;主体文化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自主性、创造性价值;合作文化强调教师团队文化的建设,既重视个人单打独斗的价值,更注重团队合作的价值;创造文化则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创造价值,在创造活动中发现典型,在此基础上引好路。

因此,管理助推策略助推的是科学、民主、主体、合作、创造的文化价值。

4.团队建设策略

打造一支“爱满天下,行知统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推进行知教育实验的关键。

在管理上,强调教师的主体精神,团队的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如“最和谐的行知团队”、“最给力的创造团队”评比等。

在专业上,注重专业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等,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课程专家,结合学校行知教育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活动,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三大支柱是行知教育实践模式的核心、基本途径

1.生活德育共同体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生活德育作为其中的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生活教育的实践过程。生活德育以“做真人”的追求目标、“明民德”的具体内容、集体与民主的实现途径、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以及爱满天下的实施过程构成其丰富的基本内涵。

学校分层制订育才行知小学“四个学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指南,构建“生活德育共同体”:校级,确定“四个学会”内容板块:学会自护、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健身;年级,研讨制订“四个学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手册试行稿;班级,在年级“四个学会”行为习惯养成手册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制订“四个学会”具体班级习惯养成细则。

2.生本课堂共同体

生本同构课堂强调学生为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学生学习中心。生本同构课堂强调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生成创造的价值。

生本同构课堂是生本课堂共同体的基本途径。活动中,必须遵循生活性、同构性、共生性原则。生活性强调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同构性强调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价值;共生性强调教学活动的生成与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生本同构课堂的基本教学范式,即“情境导学”“体验共振”“拓展共生”三个基本环节,并结合师情、生情、教情进行个性化选择与创造,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促进师生学习活动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3.个性活动共同体

围绕学校“十二五”课题,学校提出“促进师生成长个性发展共同体建设研究”的子课题,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用教育促生活,在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中,促师生个性创新,达到共同发展。

学校开展 “春之行、夏之声、秋之韵、冬之炼”系列特色社团活动。分校级、年级、班级三个层次。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特长的师生构成。在各级社团活动中,有效利用校内和社会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共同体、社区服务共同体、社会实践共同体、学科兴趣共同体、艺体共同体发展研究,丰富和提高各类社团品位,并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促进师生个性特长发展。

五、评价体系是检测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是学生发展方面。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自评与互评结合的原则,制订实施了“共同体”考核评价办法。整个评价体系分六个一级指标,满分为100分,每个指标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品德方面占30%,由宣传委员负责考核;学习方面占30%,由学习委员负责考核;日常行为方面占15%,由纪律委员负责考核;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占10%,由副班长负责考核;社团活动占5%,由文体委员负责考核;“共同体”成员合作占10%,由组织委员负责考核。

二是教师发展方面。首先,在对“共同体”学生成员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量化出“共同体”的评价结果。然后,把“共同体”的评价结果以及学生进步情况、教师成长情况,作为对相应指导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具体分为3个纬度,满分为100分,每个纬度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一是履行指导教师工作职责情况占20%,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情况占20%,三是“共同体”评价结果占60%。最后,把对“共同体”指导教师的评价结果,纳入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记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发展,学校三年前的战略重新定位已经初见轮廓和成效。实践证明,行知教育大有前途、大有可为,如果坚持走下去,一定会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发扬光大,一定会打造出一所适合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一流学校。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

猜你喜欢

陶行知共同体师生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