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2015-10-29周民源

银行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泉州金融服务小微

周民源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泉州创造了以民营经济为核心的“泉州模式”和“晋江经验”,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信贷可获得率较低、融资成本较高、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泉州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泉州经济和金融运行情况分析,并与同是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温州对比,指出当前泉州金融与实体对接有效性不足的现状,探讨泉州充分利用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助推经济“二次创业”和转型升级的金融回归实体改革模式,同时期许对更高层面的金融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始终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金融的核心地位源于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有效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开始显现。金融领域出现“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等非理性发展倾向性苗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关注。为探索新形势下金融改革的可行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国家推动了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先后批准了浙江省温州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福建省泉州市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与温州金改侧重理顺民间借贷系统,珠三角金改侧重金融国际化不同,泉州金改的重点明确指向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实质上是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金融与实体的有效对接。

泉州金改区的经济特征

泉州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较好,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众多、产业集群成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等特征赋予了泉州实体经济较强的活力,有力支撑了其近年来平稳较快的增长。但是在国际经济复苏态势尚未明确,外部需求仍较疲软,人民币持续升值,人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泉州实体经济中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企业转型升级缓慢、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也开始显现。

实体经济发展平稳。近10年来,泉州始终专注实体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年平均增速达到17.1%,高于福建省、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居全国288个城市(包括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的第24位,在地级市中排名第7位。GDP连续14年居福建省设区市首位。

民营经济发达。泉州是中国民营经济重镇,有着“民办特区”的美誉,几乎涵盖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所有行业。2013年,泉州民营企业超过7.82万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超过1848家,居中国地级市第一;民营经济实现生产总值429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2%;工业增加值2658.8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1.7%;就业人数占全市九成以上,缴纳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1%以上。

小微企业众多。小微企业是泉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末,泉州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5.77万户,其中小微企业近7.82万家,若将个体工商户也计入小微企业范围,则小微企业总数达25.48万余家,占比达到了98.87%。

产业集群成熟。泉州在水暖、运动品牌、纺织、厂材等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集群链,截至2013年末,泉州产值超10亿元产业达21个,实现产值8340亿元。

资本市场利用效率较高。截至2013年末,泉州地区IPO上市企业已达82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前列。设立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并挂牌企业52家。最近5年是企业改制上市的加速成长期,全市共新增上市企业52家,占总数的60%。

金融生态环境良好。一方面,政府部门注重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有效的政策环境体系,出台鼓励金融业发展、鼓励股权投资业发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专注于实业,泉州的诚信文化氛围一直保持得较好。

泉州金改区的金融现状

受制于较为滞后的金融服务体系,泉州当前金融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升级等方面的催化作用并不明显。

金融发展较缓。泉州目前的金融业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实力并不匹配,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2012年泉州金融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82%,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25个和1.69个百分点;贷款余额与GDP的比重为0.79,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51、0.35;存贷比为79.44%,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

信贷可获性较低。2012年,泉州经济总量已经连续14年位居福建首位,GDP占福建的23.85%,但贷款余额仅占福建的16.6%。据统计,泉州已申领贷款卡的企业及其他各类组织有4.8万户,但有信贷记录的仅1.35万余户。

融资成本较高。泉州实体经济以小微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财务不规范和抵质押物不足。银行对其发放贷款不仅承担了较高的风险成本,而且在获取企业经营信息、贷款审批、贷后监管等方面,还要承受比大中型企业更高的交易成本,因此银行为了覆盖风险、维持商业可持续,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

信用环境运行基础偏弱。目前泉州尚未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及机制,其良好的信用表现主要得益于泉州企业的拼搏精神和自身的道德约束。这种信用环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内生的脆弱性。

泉州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

泉州实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能否有效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取决于金融改革与实体发展的匹配程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会造成经济萎缩,进而破坏金融改革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金融改革会造成不断膨胀的金融泡沫,诱发金融危机。泉州金融改革正是要协调处理好金融改革和实体发展的关系,以推动实体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深化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有效性,同时引导规范各类资本流动,防止资本在金融活动中的自我循环。

一方面要畅通拓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通道。要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的有效性为核心,改变泉州当前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市场化不足、金融政策支持不到位、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不健全的现状,优化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好金融的杠杆、工具作用,消除当前金融活动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金融浅化”和“金融抑制”的现象,全面助推泉州实体经济的“二次创业”。

另一方面要打通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活动的有效通道。在资金价格双轨制条件下,大量游离于监管体系边缘的民间资本趋利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领域,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浪费。要充分发挥泉州民间资本活跃的特征,创新民间资本投资的方式和机制,带动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的积极性,推动民间资金合法有效的参与到实体经济发展中。

泉州金融改革的重点环节

制度经济学理论表明,制度的发展更替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这意味着在探讨泉州金融改革具体措施的时候,必须依托于泉州经济、金融、社会的现实基础,寻找合适、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并通过实践不断予以完善。面对泉州当前金融服务的市场主体较为单一、金融产品服务与实体需求对接不足、信贷配套抵押、担保、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要从金融市场结构,金融服务模式、金融信用环境三方面入手,改革资金在金融领域中的活动模式、拓宽金融资本与产业的对接通道、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的配套金融环境,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使货币和资金及时有效进入实体领域,推动泉州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共荣发展。

促进形成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结构

金融市场结构简单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参与力度不足及民间资金未有效参与。泉州金改区金融市场结构改革重点是加强地方金融业发展规划,引入多元金融主体,提供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互补性强的金融组织体系。一方面通过民营银行、中小银行、专业支行的设立起到“鲶鱼效应”,推动大中型银行的产品服务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多元的市场主体向各类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实现市场的有效细分。只有拥有足够多元与独立的金融主体,才能推动泉州金改区向金融深化、金融自主化方向改革,完善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作用,使金融业从被动完成服务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的任务,转变为市场竞争驱动下的主动服务。

丰富银行业组织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多元对接。要从“法人设立、机构引入、分支下沉”三个方面制定银行业发展规划,一是要支持新型农村中小法人银行机构设立,争取政策加快村镇银行布局,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二是要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金融机构总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丰富金改区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数量,特别是要优先吸引拥有民营经济、小微企业服务经验的机构到泉州展业;三是要鼓励机构下沉,针对金融服务存在空白的乡镇加快网点建设,有效对接县域金融需求。

改善专业化金融服务,满足差异化金融需求。一方面要引导银行业在产业集群区域、小微企业聚集区成立特色支行、专营机构、金融事业部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提升信贷服务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契合度。另一方面要引导银行业强化区域金融服务,在社区设立社区支行,在乡镇推广金融便利店模式,以错时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民、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灵活、贴近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

优化银行业治理结构,激发内源创新活力。一方面要优化董监事结构,理顺银行机构“三会一层”决策、执行、监督的运作机制,实现相互有效制衡;同时注重提高董监事资质,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履职尽责的考核评价和监管约束。另一方面要支持发展成熟、经营稳健、风险可控、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通过股权内部转让,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调整优化股权结构。通过新股东、新战略投资者给银行注入新经营管理理念,改变固有的、僵化的产品服务模式,激发内源式的改革创新动力。

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民间资本监管体制,加快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登记管理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区域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建设,逐渐消除二元金融结构痼疾。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机制,在确保主发起人拥有承担经营失败风险能力的前提下,率先尝试由市场信誉良好、经营管理规范、资本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的民营银行。

构建包容性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包容性的金融服务,即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阶层和群体所用的金融服务,具有可持续性、共享性、普惠性、和谐性的特征。金融服务包容意味着能够在接纳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的同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工具,要通过创新和完善金融产品服务,使符合条件的经济主体充分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从本质上讲,就是将金融资源向更迫切需要金融支持、更依赖于金融服务的实体部门倾斜,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水平,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加高效的实现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

革新信贷服务理念,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可逾越”的规则或制度,比如,贷款必须有合乎要求的抵押品、贷款对象必须是“优秀客户”、“大客户”等拥有经济实力或国有背景的企业,这些规则经过长期的实践成为了传统信贷的主要理念。在“二八效应”的引导下,实体经济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如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难以有效获得充足、高效的信贷支持。当前泉州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需求间的落差,很大程度上就源于这种传统的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的信贷服务理念。要引导银行业转变传统信贷服务理念,制定特色化经营、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战略,重视弱势实体群体的金融需求,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专业化金融网点,要引导其加强市场定位,更多的专注于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金融弱势实体环节。

创新产品设计和服务方式,强化金融服务实体功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必须依托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进行。一方面要创新金融工具。要引导银行业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拓宽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通道,鼓励银行业创新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从实体运营的全流程出发,根据上游、中游、下游企业的不同特征,综合考虑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不同需求,除了传统贷款业务外,还要充分运用理财业务、票据业务及押汇、保理、信用证等贸易融资业务,提供多层次、差异化、针对性强的多元化融资工具。另一方面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引导银行业梳理简化信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简化不必要的人工环节,提升信贷的普惠性、便利性和可获得性。同时要注重提升在经济逆周期中的信贷服务水平,主动调查了解产业运行和企业运营状况,对于出现暂时性、阶段性困难,但市场前景良好,仍具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要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实施一定的信贷救援措施,采取更为灵活的、有利实体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服务方式。

改进利益分配关系,降低实体经济发展成本。一是推动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足够多元的市场主体和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下确保市场信息的有效流通共享,创造条件强化实体经济对信贷主体和产品的知悉、评价、选择的能力,确保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带来的信贷资源成本实惠向实体经济有效传导。二是要推进抵押担保方式创新,鼓励银行业根据实体经济运行需要,拓展现有抵质押品认定边界,推广各类型收益权、实物生产资料的抵质押贷款创新;推动风险担保基金建设,通过政府担保基金、企业集群担保基金等方式,形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信贷风险共同体,降低小微担保融资成本。三是要推动银行业贷款还款方式创新,鼓励银行业开发设计“年审制”、“循环贷款”、“无间贷”等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还款方式,解决贷款期限错配问题,减少信贷过程中的结构性摩擦,降低企业续贷成本。

突出“扶优限劣”,引导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金融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项目选择,可以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一方面要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了解产业发展所处阶段、面临瓶颈和金融需求,重点对升级转型、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信贷需求予以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落后行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产能高度过剩的行业,逐步限制金融支持并适时退出;对于信用状况不良,参与民间借贷的企业,要严格退出,充分发挥信贷支持的选择导向作用。

建设可持续的金融信用环境

金融运行的基础是信用文化,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必须要重视金融信用环境的建设。信用环境的不健全,不仅会显著增加金融交易的成本,还会提高金融交易的风险水平,成为阻碍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从温州经验来看,长期以来依托在“熟人信用”之下的金融环境十分脆弱,在经济下行期,温州不可避免的陷入了银行不敢贷款,担保公司不愿担保,正常运行的实体部门因金融支持大幅萎缩而难以维持的恶性循环。泉州目前金融信用环境运行基础也较为薄弱,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征信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信用评价体系缺位等问题,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实体的有效性。表面上看,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是金融支持力度不足,但实质上是市场环境中“缺信息、缺信用”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要加快搭建完善的金融信用环境,推进小微企业信息平台、信用评价、融资担保、风险分担“四个体系”建设,健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和小微企业服务中心“二个组织”,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构建信用体系。与资金较为宽松灵活的大中型企业不同,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往往是其能否持续经营的关键。在健全的信用管理体制下,小微企业为避免受到信贷歧视,会更加重视诚信认可程度,规范自身的信贷行为。一方面从“小微企业信息平台”建设入手,建立信用体系,由地方政府牵头,强化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快整合工商、税务、海关、法院、环保、电力、水务等各方信息,搭建小微企业信息平台,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形成较为畅通的银企信息共享平台。另一方面要以“小微企业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信用评价分类”体系,推动成立具有政府背景的信用评级公司或引入权威的第三方专业评级机构,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活动,准确、及时地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以信用等级确定是否贷款和担保。对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施优惠贷款条件,甚至可以给予无抵押和担保的信用贷款,对于信用差的企业,不予贷款或提高贷款条件,或采取反担保措施。

夯实信用保障。在完善信用管理的同时,要针对小微企业抵质押品不足,信贷准入条件难以满足的先天劣势,通过融资担保、风险分担等方式实行信用保障,进一步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力度。一方面建立“融资担保”体系,推动设立财政参股、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背景的地方融资性担保公司,形成以市、县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担保为辅的融资担保体系,化解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风险分担”体系,通过政府支持,或者政府、银行和企业联手的方式,建立风险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按比例分担银行贷款风险损失,提高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性,增强银行业完善小微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

健全地方金融管理组织。推动落实市金融工作局职能,配足配强金融专业人才,加强地方金融规划,建立健全风险监管制度、机制和手段,实施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小贷公司、各类新型准金融机构,以及民间借贷活动的风险监测和防控,推动地方金融稳定和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帮助维护银行业债权,坚决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稳固信用环境底线。

构建小微企业辅导组织。成立多级政府和社会创业辅导机构共同参与的小微企业辅导中心,形成政府、市场中介组织、小微企业三者关系链,制定针对性培育规划,提供经营发展、财务规范、融资咨询等全方位、一站式、面对面、零距离的服务,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创业兴业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收集小微企业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和要求,为制定政策、改善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泉州金融服务小微
泉州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小微企业借款人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