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化教学模式探析

2015-10-28俞水香

关键词:医学院校基础模块

俞水香 杜 鹏

(1.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还指出“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医患矛盾,使得医德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新世纪医学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衰成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索“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意义重大。

一、医学院校“基础”课专题化教学现状及问题

1.学校重视度不够

目前,医学院校“基础”课课堂授课时间为30个课时左右,相较于其他思政课课时是比较少的。医学院校在调整课程培养方面,几乎不与“基础”课教师进行沟通,随意更改课时。而且有些医学院校还存在“基础”课由辅导员授课的情况,对“基础”课远没有专业课重视。医学院校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改革,在科研方面也给于很大的支持,但是思政课的改革进行得比较困难。笔者所在的学校对思政课的管理模式和其他医学专业课一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方面普遍受限,非常不利于思政课的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经常提到专题化教学,但实际上操作时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育厅下发的文件执行,使用自治区教育厅统一提供的专题化教材,完全没有考虑到医学生的特点,对专题化的理解非常不到位。同时目前很多医学院校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教师还缺乏专题方面的知识,而学校对这方面的投入也非常有限。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力度,给教师提供学习和设置专题的机会,扩大教师的视野。尤其要给“基础”课教师提供进行专题教学的空间,管理模式也要灵活,提高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现有教学模式仍然不能很好地体现“专题”特点

现在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在探索思政课的专题化教学模式,大部分也实现了“基础”课的专题化教学。但有些教师显然没有理解专题化教学的涵义和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基础”课专题化教学统一使用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编写的教材,我们发现专题化教材的设计几乎就是原来教材的重新排版,只是章节进行了前后的调整,有的学校根本不使用这本教材。笔者所在学校,在进行“基础”课专题化教学讨论时,老教师基本不愿意进行专题化教学,认为重新备课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仍然按部就班地按“章、节”进行讲述;某些教师因为专业的原因,认为法律部分要多讲几个专题,对道德部分不够重视;也有教师说根据学生的喜好设置专题。可见,很多医学院校“基础”课现有的专题化教学模式要么没有体现专题化的特点,要么没有很好地理解专题化教学的涵义和要求,摆脱不了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使专题化教学有名无实。再加上有些医学院校对教学管理非常严格,使得教师不愿意对专题化教学进行深入探索。

二、医学院校“基础”课专题化教学模块的设计

高校思政课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首要的就是专题模块的设计,模块设计得丰富而合理,才能达到改革的目标。“基础”课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整合,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既包含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又包含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的内容[1]。因此,在进行模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特点,使专题模块不偏离理论又不脱离学生实际。

1.理论模块

现全国通用的“基础”课教材,是教育部指定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包括绪论在内共有八个章节。其中绪论主要讲述适应问题,第一章至第四章,再加上第七章讲述思想道德的内容,第五章和第六章讲法律。笔者认为,医学院校在“基础”课专题模块设计时,应首先考虑理论模块“少而精、管用、够用”的原则。由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未来更侧重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理论教学必须以应用为特点构建教学内容,因此,医学院校“基础”课应在坚持教材逻辑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打破以往教学内容片面追求自身系统性的做法,把最必要的内容提炼出来。笔者认为遵循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基础”课划分成四个模块和若干专题,具体如图1:

图1 专题内容图

2.课堂实践模块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基础”课在给学生充实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把内化的知识外化出来,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关于道德规范,如果教师在课堂当中一味地灌输某种思想,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课就会形同虚设,学生只会“既把‘两课’视为离现实太远的高调,又看成是挣得学分,获取文凭谋取功利的一种手段,其结果,不感兴趣甚至厌学,但又不得不学。[2]”因此,“基础”课实践模块也要精心设计。医学院校“基础”课在实践模块设计上,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配合,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设置相应的专题内容,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据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践内容,具体如图2:

3.课外自学模块

鉴于“基础”课课时少,内容多、目标强的特点,医学院校“基础”课除了课堂授课外,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习一些相关的内容。当然,考虑到医学生专业学习任务重、职业技能要求高,而且“基础”课面向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因此,建议让学生通过阅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需要的书目来完成,笔者认为如图3的设计对课堂理论授课可以进行很好的诠释:

图2 实践内容图

图3 自学内容图

三、医学院校“基础”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专题化模块设计好后,在实施专题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教材的统一性、加强对师生的管理及优化考核方式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基础”课专题化教学模式有效的实施。

1.遵循一个前提

医学院校“基础”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仍然遵循一个前提:即教材的统一性。我们应该以教育部指定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为基础,突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要出发,用专题讲座的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该门课程实效性[3]。

2.加强管理

目前,各高校在进行“基础”课的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每一位教师在一个班只完成他所承担的模块的授课任务,之后换另一位教师,教师轮流上课,变换教师较之以往过于频繁,学生和教师之间就比较陌生,使一些懒散的学生有机可乘,经常逃课,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这就要求教研室在实施专题化教学前,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此问题。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管理,尽管每个老师负责不同的专题,但课程每个模块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专题教案的编写、课件的制作应该汇集体智慧于一身。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应该大家共同讨论,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3.优化考核方式

“基础”课最主要的目标是使思想、道德、法律的知识内化于学生,并最终外化为行为,使他们接受主流思想、价值取向并最终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因此很多高校该课程用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根本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笔者所在高校“基础”课考核方式为: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即期末卷面成绩,占70%),这种考核方式偏重于教材知识的考核,大多数学生以考试通过为目标,与教学目的不完全相符。因此,医学院校要优化“基础”课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减少概念性知识的考核,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钟万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17-21.

[2]房玫.深化“两课”改革,提升教学实效[J].高等教育研究,2002(2):88-90.

[3]刘志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式”教学法改革探索[J].文学教育,2010(3):124-125.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基础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不等式”基础巩固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