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教改”的理解

2015-10-26侯俊文闫清隆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改考试成绩革新

侯俊文+闫清隆

改革,首先要清楚针对什么而改。如果只针对方法技巧而大谈“教改”,那么改革的结果不容乐观。古代人的教学也讲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只是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并不能代表教学的全部。鉴于此,我想谈一点对“教改”的看法。

一、“教改”的根本是什么

从目前的情形看,教改的根本是改人,不是改法。如果人不变,再好的法都毫无意义。即使改法,不应该专注于“课改”,而应把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的“法”放在第一位。只有人的心态和思想变了,教者才会教,学者才会学。人是创造和使用“法”的主体,所以说,只有人的思想改变了,“教改”才会事半功倍、深入发展。

美国,几乎家家户户在车库的墙上装上一个篮筐,美国的篮球实力有目共睹,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说,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只靠课堂技术,更重要的是靠文化引领。文化是引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首先要通过地区文化引领百姓的思想。譬如通过频度较高的大型活动及特殊荣誉(对于品学兼优的师生,购房优惠、领导看望、外派学习、媒体关注等)把百姓的思想引领到“比孩子,而不是比老子”上来,通过舆论鄙视原有的不良观念。其次要通过校园文化引领师生的思想。校领导通过创设校园文化,设法把老师和学生引领到研究中。热衷于研究是开发自身资源最直接的手段。对于热衷于研究的老师和学生,我们还强求他们改什么呢?换句话说,只要人的思想变好了、能力变强了、习惯变好了,怎么做都高效。一样的理念、一样的学案放在不同人的手中,其效果截然不同,为什么呢?人的问题。

二、“教改”不要依赖“外经”

研究课堂的人都会发现很多经得起考验的教学规律,没必要崇尚或模仿任何一家的“教义”。“教义”都是完美的,完美的东西包含了较多“理想”的成分,太理想就会失去真实性和可仿性。模仿别人没有源头,当你模仿别人原有的做法时,也许正是别人开始自我否定的部分。最有效的理念是研究自己的学生和老师,从中提炼出可有效指导教学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根据“病情”开出的“处方”才会有效。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外出学习了多少次、多少年,走访了东家,模仿了西家,其结果究竟怎么样呢?永远记着,学习别人只是一种启发。

三、教学上不要过分追求“创新”

创新能够推动发展,但创新不是发展的唯一动力。我们要把握好“精简为主,创新为辅”的原则。视觉具有贪多求全的本能,所以教育教学制度、教学设计、课堂操作形式等,其多余的部分实在不少。就单纯的教学而言,其质量不容乐观的主因是被“多余”所困,而非“陈旧”所限。如果能够跳出“视觉的误区”,删掉多余的部分,教学效率自然提升。

四、“教改”教育局局长是真正的“导演”

作为局长应注意“抓大放小”,免得误导。大,主要指地区文化与教育环境建设;小,是指一些具体性的工作。精力与财力均有限,重视了表面就会影响到实质。学校的经费都是纳税人的血汗,墙上贴挂的消费,如果转化为奖励基金、教学设备、教师培训费,效果岂不更好?如果墙上贴挂的部分真正能够变成一种文化(植入人的思想,形成共识,付诸行动),那也无可厚非。事实上,过分华丽的、所谓的“文化”,除了满足视觉、招惹灰尘外,几乎没多少意义。

教育局局长更应该关注学校近期的、实质性的工作,譬如近期的教育工作(师生集体与个别的思想工作)、教学工作(课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管理工作(琐碎问题的研究与反思)等,以此将校长引领到具体而细小事务的研究与落实中。

五、“教改”中,学校应避免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教改”就是为了提升文化课考试成绩。为了急于提升文化成绩而“教改”,这样的“教改”能走多远呢?尝试一月、两月,看不到成绩的“突飞猛进”,是进,还是退?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与文化建设(特别是教师培训)上。学校的主要优势是“软实力”培养的优势,而考试成绩的提升只是“教改”的副产品。个人品质塑造、体育、抗压性、人际、自信、生活习惯、创新、自我发现、当众演说、个性塑造、合作精神、领导能力等都属于软实力,只有“软实力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

误区二:“教改”就是为了推出新理念、新提法。有的学校,因为文化课考试成绩略显优势,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什么新理念、新模式、新提法满世界传播,从表面上确实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但细细品味,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某期《人民教育》,其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思考——“当下的中国教育,或许并不缺少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缺少的是找准一条道路,坚持下去的耐心与决心。当下的中国教育界,我们并不缺少纯粹议论的批评家、理论家,缺少的是沉下心来、几十年如一日的实践者、探索者、研究者。”

没有文化引领,“教改”就失去了强大的支撑点。“教改”,需要动用整个社会的力量。就单纯的“课改”而言,只要盯紧课堂、研究课堂,教育教学自然进步,自然进步就是一种革新,革新应该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需要。换句话说,感觉不到“革新”的革新是最有效的革新。

猜你喜欢

教改考试成绩革新
考试成绩转换成偏态分布量化成绩的算法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解决措施研究
因子分析法在高中地理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