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斗胆听听音乐课

2015-10-26子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流利传授教研员

子宜

受人之邀,到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听了一天的音乐课。平生第一次如此集中、如此认真地听音乐课,如此近距离地关注被应试教育逼到边缘化、尴尬化、只是在节日才被记起的音乐教师群体。

任何学科的课堂都绕不开“教与学”关系的处理。

那天,小学的音乐课极为成功,初中的课则让人心情沉重——被应试教育折磨着的初中生已经麻木、呆滞,被流行歌曲熏陶得已经近乎音盲,艺术歌曲基本唱不准。激越、活泼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在西方,马儿听了还和着乐曲节奏走路,而我们的学生则一脸茫然,连拍子都懒得打。任凭老师上蹿下跳,手舞足蹈,依然启而不发。

我发现被边缘化的音乐教学居然与被扭曲化的语文教学一样有诸多亟待理清楚的原初性问题。譬如: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三个要求,三个台阶,逐个递进,由易到难。不少语文教师在学生还没有读“流利”、读“正确”时就装神弄鬼、拿腔作调地训练学生“读出感情”,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到底“读出感情”与否,读得感情对路否,鬼才知道。

音乐教学中的“视唱”何尝不是如此?“唱准”相当于阅读教学中的“读正确”,唱“流畅”相当于“读流利”,体会“情感变化”岂不相当于“读出感情”?倘若学生连“唱准”、唱“流畅”都做不到,谈何“把握乐曲的情绪变化”?音乐老师也会犯语文老师式的错误!

音乐教学同样涉及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都面对的是“例子”(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文章,音乐教学面对的是歌或曲)。我们是一首一首地教歌和曲呢,还是通过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掌握一定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素养?就中小学生而言,歌与曲只是个“例子”呢,还是它就是音乐教育本身?

天下歌曲学不完,还不得通过教若干歌曲,掌握乐理及其发声技巧,做到会唱、会欣赏?这样做,据说又容易从“国民教育”滑到“专业教育”的歧路上。听课间隙,我向两位音乐教研员请教:这些弱起、附点、休止符、切分音、变调、三段式之类的学科知识(甚至是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吗?需要系统传授吗?

两位教研员的回答是:不需要系统传授,碰到了说说即可(限于“了解”层次,无须“掌握”),能模仿唱对就行,因为这不是专业教育。哦,这难道像语文教学中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体知识一样,需要淡化、弱化——不知道也无妨,知道了也未必一定好。

我感觉这些中小学音乐课程的终极性问题,目前的我尚无力厘清。

猜你喜欢

流利传授教研员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传授技艺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
流利美语脱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