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举案齐眉”到“言传身教”:在国学经典里寻找家庭教育方法

2015-10-25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身教家长孩子

林 苒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灵芝小学,深圳518100)

从“举案齐眉”到“言传身教”:在国学经典里寻找家庭教育方法

林苒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灵芝小学,深圳518100)

当前的教导语言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孩子的需求.国学经典是营造儒雅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对增加德育功能、提升家庭教育功效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利用国学经典来教育学生,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语言是贴近心灵的语言,是中华民族在劳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是最贴近心灵的.尤其是当代父母应在国学经典故事中学习反省自己,学习相关家庭教育知识,力求成为合格的父母.

一、举案齐眉:让孩子找到品德方向

利用经典故事来引导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的良好利用途径.《后汉书·梁鸿传》里记载:“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梁鸿与孟光夫妇举案齐眉的举动,正是夫妻间相互谦让、相互尊重的极好例子.一个有良好氛围的家庭,必定会培养出良好品质的孩子,而良好的家庭氛围,一定存在着和睦关系的夫妇俩.《中庸》上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只有夫妇和睦,才能让孩子从幸福的家庭中感受到最纯洁的爱,并能从父母身上懂得对人宽容、心怀感恩、学习仁爱,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博大情怀.

(一)和为贵:家庭成员和平相处

1.心平气和地对待家庭成员.在孩子面前,尽量心平气和地对待家庭成员.即使是发生了矛盾,一旦面对孩子,都应该平静下来,不让无辜的孩子加入到成人世界中.在这样的一个年纪里,孩子们纯净的瞳孔只需看到世事的美好与人性的友善,感受来自生活的愉悦和人们的善良.这需要家人的配合:当自己意识到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后,家庭成员要达成共识---无论发生多大的矛盾,在孩子面前都要和平共处.

2.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正确的一面.孩子无论聪明与否,他们都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幼小的心灵无是非对错观念.于他们而言,生活就如同混沌之初的世界,空旷宽广,内心满是好奇,但却对如何融入生活毫无头绪.当你一不小心让你与家庭成员的纠纷裸露于孩子面前时,旁观纠纷的孩子是最为迷惘的.他们面对着复杂的争吵就如同来到了进入森林的两条岔路,一条满是荆棘,一条则是康庄大道,但他们却无从选择.这时的你要马上清醒过来,立刻平息事故,并站在中立的位置,告诉孩子哪种情况是对的,哪种情况是错的;要在孩子面前大胆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正确地进行引导.你与家人的纠纷只是两人之间的事情,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则直接决定他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二)孝当先:践行孝道从父母做起

1.尽量为孩子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搭建一个正确的价值指引.南橘北枳,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方向.家长要努力让孩子发现自己是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里,要尽一切所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强有力的活动情境导向和精神氛围导向.避免由于个人狭隘和私欲而产生的、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情境和环境.一朵长期听着音乐长大的花会格外娇艳美丽,更何况是在美好环境之中长大的孩子呢?

2.形成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感染力和引导力的“孝道”氛围,引导孩子孝顺长辈.《说文解字》里指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意思就是:孝顺自己的父母,待你老后,你的孩子也会效仿孝顺你.耳濡目染的教育是有效亦是长久的,这样的改变可使孩子真正将孝道融入骨髓,成为习惯,以代代相传.孩子的模仿行为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他会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并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构建成为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当他第一次接受到“你要孝顺爸爸妈妈哦”的信息时,他首先会在脑海里搜索“怎么做才是孝顺爸爸妈妈”的内容,当他搜索到“爸爸妈妈是这样对待他们的爸爸妈妈的”内容后,会选择同样的行为.家长要记住“生活就是教育”这一理念,无论对待公公婆婆还是岳父岳母,都要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3.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教师的坏话.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将会直接影响着他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亲近老师,方能亲近知识;正如亲近自然,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将会如同灵魂的交流一般,不存顾虑、有问即问、深入内心.家长教孩子“尊师”,教师教孩子“孝亲”,做到“亲师合作”,才能给孩子营造最好的学习环境、铺设最好的成长道路.

可见,孩子在家里所接触到的每一种现象、每一种行为、每一种语言、每一个眼神,都是他们接受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孩子们会很敏感,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善于模仿的他们,总会默默地收集所看到的一切,又默默地收为己用.

(三)礼为本:优雅文明是做家长的基础

注重“礼”的培养,一直贯穿中华民族的行为习惯当中.荀子曾经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而《礼记·曲礼》中亦记载:“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若有礼仪,内心则会安宁祥和;而一个无礼的人,则是危险之人,因为他的内心里没有安全保障.因此,人不可以不学习礼.若说花茎是支撑花生长的依靠,是让它绽放、与百花竞技的舞台,那么礼就是立人之本,成就一番事业的前提条件.

中国人常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龙成凤不应该仅仅是成绩好、学习好,他们更需要的是文化修养.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就如同是一幅画的整体色调,给他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就要从文化修养、行为习惯下手.若画作上的线条精细、描绘生动,但整体色调古怪突兀,那么整幅画作也就无法让人们留心欣赏了.正如著名作家梁晓声说的“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父母是孩子所接触到的第一位成年人,他们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孩子们成年后对理想中男女形象的定义.钱文忠教授认为:母亲是孩子最早的、终身的导师;父亲是孩子长大后,最终能够学习的榜样.因此作为母亲,无论你的长相如何,只要平时注重细节,让自己的行为举止高雅而不失文明,她在孩子心目中绝对是高贵而美丽的.而当她做完这一切后,收获到的绝对是双赢的成果.母亲应当作为一个女神形象出现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一面成为他们的偶像,一面庇护他们成长.

二、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好自身,身教绝对胜过言传.

人们往往重“言传”而轻“身教”,总把“言传”放在“身教”之前,认为只要用语言教化,并看到收到初步的成效后就放弃了.要知道“言传”是嘴上功夫,来得容易去得却快.而“身教”则是行为习惯,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就好似“治标”和“治本”的问题,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从内而外的变化.如何做到“身教”,则是做父母的最重要的课题.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就是说:当你自身端正地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你所管理的人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此人自身不端正却要求对方行为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对方也不会服从.教育是一种重复的行为,更深远、更长久的教育效果需要家长的“身教”才能获得.一两次的瞬间性的影响不过是混乱的蒙太奇,只有不断地重复才是言传身教的本质前提条件.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一位拥有良好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性格脾气的家长,无疑是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费孝通先生对孩子的心理有过这样巧妙而精彩的描述:“他很像是个入国未问禁的蠢汉.他的个体刚长到可以活动时,他的周围已经布满了干涉他活动的天罗地网.孩子碰到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一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一个新生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除了最本能的吃喝拉撒外,所遇到的一切事物都成为他研究的“问题”.成人间不经意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他们抱着好奇的心灵来对待着这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积极或消极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他们一分一秒地与成人打交道,受成人日常行为的影响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为此,我们要改变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的园地”,齐心协力地为孩子创设一个“为他方便的世界”,帮助他获得“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并教会他深入、充分地了解“旧秩序”,继而从社会模式中凸显出来,为他们营造一方安全而健康的土壤.

儿童从家庭成员的身上习得的社会认识与行为的图式,是行为的原则,而不是行为的细节.因此,家长要为孩子设计行为细节,重整自己的生活模式、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而当成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极深的影响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教育内容,融入到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和习惯当中,以此来消除他们对陌生事物、难以把握的新行为和新观念的抗拒.

(二)地利: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西汉的刘向在《列女传·卷一·母仪》中记载道:“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故事的宗旨就是: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可见,颜之推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环境,他在《家训》里告诫子女要审视身边的人,以免因为环境而使自己误入歧途.环境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家长要不断为家庭制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潜移默化地深入孩子内心世界.环境对于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而言,更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建一个学习的大环境,建立“让学习成为习惯”终身学习的理念.比如可以从阅读开始:每天与孩子共同阅读半小时以上,并互相撰写阅读笔记.年幼的孩子可以复述故事内容,以培养其良好的语感.而有一定写作技巧的孩子,则可以在书旁做批注,家长则以孩子的角度在另一边来做批注,让“父母是知识资源库”的理念成为孩子强大的学习榜样.

(三)人和:拥有良好的性格脾气

孩子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的建立靠家长的协助.作为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不犯错的孩子不是孩子,大人也是在犯错中成长的.因此,家长要学会做一个“好脾气”的父母来帮助孩子成长.比如用温和而巧妙的言语沟通技巧,来切中孩子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的“脉搏”,给孩子科学合理的心理疏泄和引导,使其认识到家长了解自己、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引导他们改变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其行为能力,并尽力改善.

颜之推非常重视家庭的语言,他在《颜氏家训》里提到:“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他认为:家长面对稚嫩的孩子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避免一言失误,伤害到孩子脆弱的心灵.在特殊时刻,父母的语言更是能够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孩子在每个学习阶段,均会遭遇不同的压力.而家长在这个关键时刻,要学会用语言来引导孩子,为其减压.

三、结束语

中华民族用五千年的历史更迭、朝代变换,来形成重视儿童伦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是如何从小学做人、学做事的基本准则,是受教育者学习做人和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会慢慢在孩子身上发酵,使孩子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儒雅高贵气质,变得知书达理,心胸宽广,在潜移默化中明辨是非美丑,规范言行举止.可见,传统美德中的教化功能以最接近心灵的方式,自然地更新学生观念,形成了富有民族教育特色的积极向上的人格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身教家长孩子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