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15岁男子100 m蛙泳运动员上肢水中等动力量训练效果

2015-10-25樊柳可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5年4期
关键词:蛙泳游泳实验组

樊柳可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13~15岁男子100 m蛙泳运动员上肢水中等动力量训练效果

樊柳可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探讨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13~15岁100 m蛙泳运动员专项力量、运动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提高100 m蛙泳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和运动成绩具有更为优越的效果。

男子100 m蛙泳运动员;水中等动力量训练;专项力量素质

近年来,随着世界游泳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成绩日趋接近,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不断寻求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研制专门的训练器材,以挖掘运动员的各项能力,提高其运动水平。13~15岁的男运动员处于力量发展最佳年龄阶段,该时期运动员进行的力量训练难度增加,幅度较大,教练员多采用抗阻力练习发展专项力量,而且在阻力设置方面明显增加,进一步细化和强化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训练。该阶段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多以发展力量素质为主,由全面的力量发展过渡到专项力量提高,对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献调查发现,陆上等动力量训练先由美国发起,著名游泳教练员康西尔曼在游泳训练中较早采用陆上等动力量训练方法。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普遍采用此训练方法。我国在最近20年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一致认同该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力量与运动成绩的显著效果。目前资料显示,国内外只限于陆上等动力量训练,对水中等动力量训练的研究较缺乏。陆上力量与水中力量存在差别,陆上力量必须转化为水中力量才能发挥其最大练习效果。所以,进行水中等动力量训练,使力量练习更加专项化,是发展运动员水中专项力量素质的一种效果极佳的训练方法。YXJ型水中等动力量练习器已通过国家体育总局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仪器达到了精确的人机耦合训练要求,对于游泳运动员力量和速度素质的全面发展效果明显,特别是能使练习动作与正常的游泳技术保持一致。”利用此类水中等动力量练习器进行力量训练是游泳力量训练的一种新方法,对其训练效果的研究还属首次。

本文主要探讨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于男子100 m蛙泳年龄组运动员运动成绩、划水效果、上肢力量和上肢维度的影响,评价水中等动力量训练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青岛军事体育运动学校16名13~15岁男子蛙泳运动员(二级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游泳陆上、水中力量训练、年龄组运动员体能发展及蛙泳专项特点的文献资料。

1.2.2实验法

将16名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实验。2组同时进行为期2个月的水中力量训练,每周3次。实验中2组运动员采用相同计划,但划手力量训练手段不同,即实验组进行水中的专项等动力量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专项戴掌划手力量训练。训练内容如下。

①准备活动:400 m自由活动;8×50 m技术游。

②核心部分:10×100 m蛙泳划手练习(实验组采用水中等动练习,对照组采用常规划水掌);8×100 m蛙泳划手练习(实验组采用水中等动练习,对照组采用常规划水掌);3×800 m自由泳;8×25 m自由泳划手练习(实验组采用水中等动练习,对照组采用常规划水掌)。

③结束部分:4×25 m蛙泳冲刺游;400 m放松游。

1.2.3测试法

测试方法:相同的实验人员对测试指标进行测量,实验前后对实验对象各进行一次测量。

测试指标:①左、右臂陆上最大牵引力;②50 m蛙泳划手用时;③1 min陆上橡皮筋拉力蛙泳划手频率;④上臂围度;⑤25 m蛙泳成绩;⑥100 m蛙泳成绩。

1.2.4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测试指标进行数据统计:①采用正太分布的假设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组实验前后变量总体是正太分布;②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对实验前后的变量进行差异性检验。对2组测试指标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项力量练习后,对照组运动员的左臂最大牵引力量提高不显著(P>0.05),实验组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效果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2组运动员右臂陆上最大牵引力 kg

由表3可见,实验后实验组运动员50 m蛙泳划手用时较实验前具有显著性提高(P<0.05)。对照组运动员虽有小幅提高,但提高程度不具有显著性(P>0.05)。

表3 50 m蛙泳划手用时 s

由表4可知,虽然对照组运动员陆上橡皮筋划手频率实验前后并未发现显著性差异,但却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运动员的提高幅度具有显著性。

表4 1 min陆上橡皮筋拉力蛙泳划手频率 次

对比2组运动员左、右上臂维度的变化发现,2组运动员实验前后的提高幅度都不大,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运动员实验前后的运动成绩可看出,以爆发力为主的25 m蛙泳成绩,实验组运动员提高幅度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运动员的成绩未发现显著性提升(P>0.05)。2组运动员100 m蛙泳成绩显示,实验前后,2组运动员的蛙泳成绩都有所提高,其中实验组运动员进行1个月的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后,成绩提高幅度较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运动员的成绩也有所改进。

2.2分析

2.2.1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蛙泳划臂最大力量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水上最大力量有明显效果。水中等动力量训练之所以能较大幅度地增加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是由等动力量练习与等长练习、等张练习的不同造成的。它是在一定的阻力系数下,由速度的快慢决定负荷量的大小,并可根据每个人的肌力范围,将阻力系数调整到肌肉能够承受的极限负荷量中。而常规划手掌的力量训练是等张练习的典型,等张练习不能让肌肉在整个动作的每个环节都采用最大力量,因此,不能给予肌肉持续的最大阻力。所以,等动练习具有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特点,对运动员的上肢肌肉不断地加以阻力,使划水更有效率。

2.2.2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蛙泳划臂成绩的影响

本文选定50 m蛙泳划手成绩、1 min陆上蛙泳橡皮条拉力划手频率评定专项素质水平(表3、表4)。实验结果显示,戴掌练习对于发展专项力量效果不明显,而采用水中等动力量练习,对发展专项素质有明显的作用。因为运动员练习中所承受的肌力强度和速度,与实际游泳时的肌肉用力和划水速度基本一致,从而使运动员练习后加强了“水感”。

本实验中采用的水中等动力量练习,对于陆上肌肉动作力量的发展亦起到积极作用。测试1 min蛙泳专项橡皮筋拉力划频后发现,实验后比实验前增长了约3次划频。t检验显示,结果呈显著性。水中等动力量练习不仅对肌肉有了新的刺激,引导运动员向更高层次的身体内部机能变化。这种变化还不会破坏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并且可以省略从陆地转换到水中的中间过程。

2.2.3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上臂围度的影响

水中等动力量训练能使肌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承受极限负荷量,需要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进行最大的用力收缩,使肌肉力量增加。2组运动员上臂维度未有显著变化,原因可能与上臂体脂变化有关。美国学者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陆上力量练习后,上臂的体脂呈减少状,而上臂围度呈增加状。但在本实验中,并未对体脂进行检测,因此,无法准确地判断这2项指标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2.2.4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速度力量的影响

本实验中,我们选择25 m蛙泳成绩判定运动员的速度力量,以检测运动员进行一定的力量练习后,其专项爆发力是否得到提高。结果表明,对照组运动员专项爆发力的提高幅度小,而实验组运动员速度力量得到改善,实验前后25 m蛙泳用时明显缩短。这与美国研究人员所指导的陆上快速等动力量训练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通过人体供能系统方式得知,25 m游泳主要以无氧供能维持。在无氧供能中,由ATP-CP供能和无氧糖酵解供能组成。其中,ATP-CP供能是在时间不超过10 s的短距离运动中所用到的主要供能方式,超过10 s后转换为糖酵解供能。而25 m蛙泳是以上2种供能系统共同参与提供能量,以ATP-CP为主。水中等动力量练习的最大优点是不受项目、运动水平的限制,可以根据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水平进行调整,选择最适合发展速度力量的阻力进行训练。因此,采用最大力量的8×25 m等动力量练习可以有效锻炼运动员的慢肌纤维,提高其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

2.2.5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100 m蛙泳成绩的影响

100m蛙泳成绩可以综合反映运动员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各项测试指标具有显著提高效果,而这些指标与100 m蛙泳成绩的增长分不开,指标间具有关联性。另外,水中等动力量训练的另一个特点是,练习中以不破坏水感和技术动作为前提,对运动员进行专项素质训练非常有利。这种训练所取得的素质直接有用,因此,很多发达国家极其重视此训练方法。

从年龄组的特点来看,13~15岁这一阶段的男运动员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各系统进入加速发育阶段,男性血管发育明显慢于心脏发育,骨骼发育快于肌肉,但骨骼肌蛋白合成用于激素的作用有所加强。该阶段的男运动员发展专项力量有着极大的优势,急需加强心血管系统的耐力训练,加强消除疲劳的能力。因此,基于年龄组的训练特点,使用正确的练习方式可以有效刺激肌肉增长。

从供能系统来分析,100 m蛙泳明显以无氧糖酵系统参与供能,良好的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与良好的速度耐力成正比。本实验采用的水中等动力量练习对提高速度耐力能力可以通过数据观察到,因此,水中等动力量练习对提高肌肉的耐酸能力有一定作用,当耐酸能力提升后,糖酵解能力得到改善。本文并未对100 m蛙泳后的即刻血乳酸浓度进行检测,因此,无法认定实验组运动员的肌肉耐酸能力是否有所加强。从先前文献中看到,相关实验对比水中力量训练和常规陆上力量训练后,采用水中力量训练的实验组耐酸能力得到改善,血乳酸浓度上升,原因可能是由于改变了训练手段,使得肌肉受到不同的刺激,因而肌肉供能和耐酸能力都得到改善。另外,良好的无氧糖酵解能力基于良好的有氧能力之上,因此,在训练内容中安排一定强度的有氧训练(3x800 m自由泳),对改善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有帮助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提高蛙泳划臂力量有较明显的作用,并可明显提高运动员的划臂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及力量耐力。水中等动力量训练对100 m蛙泳成绩提高具有显著作用。水中等动力量划手训练比划手掌训练对提高100 m蛙泳男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和运动成绩具有更为优越的效果。

3.2建议

在进行水中等动力量训练时,首先根据训练目的选择最适宜的练习动作速度,再确定练习距离和反复次数,最后选择抗阻大小。

由于水中等动力量训练是在运动员身上佩戴等动力量练习器进行练习,这样就增加了一个附加阻力,因此,不破坏划水技术动作,保证良好的技术能力可以使运动员在练习中发挥最佳效果。

教练员应选用适合运动员年龄、身体发育状况及训练水平的练习方式。在使用器械时应把握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及时监控和反馈,以免因过度使用辅助器材而造成动作变形或运动损伤。

增大游进阻力的力量练习注意与专项能力相结合。准备活动要充分,动作速度要快,更要注意大、小肌群的均衡发展。训练后应注意肌肉的放松,做一些协调性、柔韧性练习和按摩,以保持肌肉的弹性,加快代谢产物的排除。

[1]李建平, 林锡汉,罗兆应,等.WH-Y型游泳训练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 1993:132-135

[2]张鑫.11~14岁年龄组游泳运动员发展耐力素质训练手段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3 (2)

[3]梁锡华,彭寅安,祝冬青,等.不同力量训练对不同距离游泳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1997(3):29-34

[4]约翰·特普,迈克·皮里尔,里卡·夏普,等.不同年龄游泳运动员的训练与技能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2(1):90-93

[5]仇婷婷,王若光.对游泳训练中水上力量训练的新观察[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34-36

[6]赵雷.年龄组游泳训练中水上辅助器材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0

[7]曹永臻.我国游泳年龄组运动员(6~17岁)体能训练年龄特点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8]纪纲, 绍文芳.水上牵引训练对普通高校游泳运动员短距离成绩的影响[J].茂名学院学报, 2007,17(6):82-84

[9]陆青.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针对性、均衡性、选择性及其相关安排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1(3):95-97

[10]仇加勇.水中移动式牵引力量训练对提高短距离自由泳速度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6(1)

猜你喜欢

蛙泳游泳实验组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核心力量训练在少儿蛙泳训练中的应用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