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探讨

2015-10-22赖敏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内驱力学风建设

赖敏

摘 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从而明确发展目标,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加强自我管理;自觉检验学习效果,优化学习方法;充分准备,实现创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等,同时强化以就业市场需要为导向,促进良好学风养成,进一步完善技能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 自我管理 内驱力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3-02

生涯规划是经由知己、知彼、抉择、行动、反馈修正,对个体包括学习、成长发展进行系统、具体的规划。舒伯生涯彩虹图中描述大学正处于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学业、职业、发展等的重大抉择。只有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逐步培养自己的规划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些重要的发展任务。

1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涯规划是个体对职业发展目标的长期性、总体的勾画,为个体的发展指明方向。大学四年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就业力是至关重要的阶段。

1.1 有利于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大学生远离家庭,缺乏家长监管,如学生不进行自我管理,只依靠学校管理,容易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动力不足,纪律松散。甚至有学生因缺少奋斗目标而动力的不足,迷失奋斗方向而失落信心,专业技能平平梦想着事少高薪的工作,没有基本创业素质却做着创业的白日梦,直到毕业踏入社会遭受挫折才醒悟,已为时晚矣。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从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个人技能资产等进行自我探索,分析自己优劣势,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能力、素质目标,然后充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中有目标、针对性地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并适时修正目标、发展方向。在规划—学习—提高—反馈—修正这一循环过程中,激发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目的,端正态度,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激励学生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业力。

1.2 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学风促进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思想教育、纪律约束、组织领导、社团活动和物质鼓励等来实现。但实际中,因课程繁杂、任务重,教师授课速度较快,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抓不住重点;再加上身边缺乏督促,学生容易对自己的学习放松要求。使用传统方法进行管理,对学生缺乏明确导向进行引导,学生容易懈怠,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无动力,学习方法欠妥,奋斗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认知模糊,目标不明确,持久力不强。

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让学生自发挖掘技能优势,使他们在自我开发、提升过程中不断学会学习什么、怎么学习,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形成较强的自律意识,进行资源整合,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主行动和自我监督,完成学习目标,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1.3 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经过长期的运用所形成的较稳定、有效率的学习方法。习惯一经养成,就可以形成自觉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习上的进步。大学中普通采用的学分制虽然能让学生更自由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感兴趣的课程,但是,也很容易就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导致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缺失,懒散消极,学习效果差。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自觉行为,促进主动学习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1.4 有利于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效果,优化学习方法

通过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合理安排学习、实践计划。在每个阶段结束后,根据设定的目标,对照检查完成情况,查找差距。如果达到预定目标,说明方法有效,下一阶段可以继续沿用该方法继续努力。如果与原定目标存在差距,就要对目标、方法、途径等进行检查、反馈,对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修正目标或是端正态度、调整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体的提升发展。

1.5 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就业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问题成为高校、家庭、毕业生头疼的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15年将有750万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要有效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不仅依赖于社会的开发、提供更多岗位,也有赖于高校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增加,就业市场中有充足可供用人单位挑选的毕业生,使用人单位在选聘过程中,能力重于学历,实践重于理论,综合素质重于专业知识。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讲授专业与职业、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等联系,帮助学生能及时有效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相关职业的岗位需求和工作内容、要求。有利于学生能根据用人单位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明确个人发展方向,树立目标,为达成目标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吸收知识,有重点的学,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升職业素质,为个体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 当前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如今在校大学生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的获取和接受非常迅速。但是部分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学习目的不明确

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对专业了解不多,对个人发展方向不明,缺乏上进动力,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未能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对未来发展的作用,读书无用论、唯学分论在他们中间较为普遍;部分学生把考研、出国当作终极目标来追逐,还有部分盲目跟风考证。

目标是出发点,明确的目标能为行动不断为行动提供动力。如果在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实处,那么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就更可能获得成功。

2.2 生涯规划自我认识不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隨着社会技术迅速更新,终生学习已是大势所趋。部分学生尽管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对自我探索不够,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自我约束较差,学习态度上存在浮躁。部分学生平时很少认真学习而考前临时抱佛脚;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急功近利,部分学生过于专注于英语口语、社会活动、实习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事情,正常的课程和专业学习却置之不理;更有个别学生习惯高中服从管理的被动学习方式,进入大学后,没了目标和方向,在大学宽松环境下不能严于律己,在网络、游戏中迷失自我,虚耗时光;课外阅读量偏小,个人知识面窄、结构单一、自我提升要求不足。

2.3 生涯规划目标定位不切实际,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状态低迷,学习成绩下降,陷入学习的迷茫与无力感。其最大原因是因为学生未能根据自身情况,科学进行生涯规划,充分挖掘自我潜能,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目标定位。实践、落实目标过程中,未能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践行个体的生涯规划。

2.4 生涯规划任务不明确,未合理利用时间,学习效率不高

没有了升学要求,很多学生丧失奋斗目标,学习基本上都是考试合格,除了毕业以外别无他求。这部分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获得平时成绩,上课不学习,而是看小说、玩手机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学习效率极低。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迟到、早退,“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等现象。大学采取的是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能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多。很多学生习惯于被要求的被动式学习,一缺乏约束,便松懈下来。比起学习,更喜欢把课余时间用于玩乐上,荒废自我提升的大好机会。

3 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措施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保持学习动力、核验学习效果,对于良好学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职业生涯与规划》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始终积极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侧重点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3.1 完善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生涯规划教育正常开展

教师个人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生涯规划成败起重要影响作用。要更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保障师资队伍,就应逐步完善队伍建设和相关机制,创造条件吸引高级人才加入,建设一支稳定的队伍,并组织开展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进行。

3.2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多渠道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集合《职业生涯与规划》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课教师认真备课,通过课堂学习,系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自我认识的方法、途径,把握变迁的职业环境,如何绘制职业生涯蓝图及职业素质能力的开发等。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与服务者,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中,很多事情如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落实,阶段目标的执行、修订,都需要辅导员从中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行业需求,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等。

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可以通过实例、亲身经历、专业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充分了解专业相关行业发展状况及就业前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及个人发展方向,在学生专业学习、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质。

3.3 构建实践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实践促学风

高校可以在专业学习中,结合学生规划目标,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走访、实操演练等,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全面了解理想职业目标的准入条件、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标准等信息。围绕学生需求,创建专业实习基地,深化课堂的学习效果;搭建生涯规划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自身的职场体验,既能丰富个人经历,又能更早、更多、更及时地了解理想职业目标,还能通过实践巩固、提高个人知识、技能,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技能结构。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更好地依据实践所得不断修正生涯规划目标,才能更好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深化学习效果。

3.4 全程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提供整体的、连续的、全程化的服务与指导,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需要,通过规划、体验、实践全程实施生涯规划教育。

(1)一年级进行生涯规划理论教育。针对新生面对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和教学形式容易出现的不适应,适时、合理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索,了解所学专业及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及路径选择,能给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新生提供及时、科学的指导,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让学生尽快接触和适应大学生活,在充分进行自我探索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分阶段确定目标,实行大学生涯规划。

(2)二年级强化专业教育,进行发展方向分流。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结合专业相关行业发展、职业要求、学习方法与途径等方面,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发展方向,开展专业素养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专业归属感,树立学习的目标,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自我提升,提高就业力。在学生充分进行自我探索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以深造、境外留学、入伍、就业、创业等发展方向进行细分。根据学生实际规划目标,开展政策解读、创业教育、辅导、说明、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并为之付诸行动。

(3)三年级深化创新指导、培养职业素质。开展创新教育,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撰写、发表论文,參加各类学术比赛,申报创新项目。针对不同职业方向的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体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心理适应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就业力,鼓励学生朝个体发展方向积极实践。

(4)四年级重点就业政策和就业实务指导。就业是每个毕业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关系到个体的成才、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尤为关键。学生需把个人的能力、知识、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自我实现、发展应作为个体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高校应重点开展就业政策和实务指导,使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就业流程等,为毕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使学生本人直接参与自己人生目标的设计,通过职业探索等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以就业市场需要为导向,积极主动地学习基础、专业等各项知识,完善技能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以持续的强大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优良学风的形成,保证优良学风建设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 白英龙.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J].理论界,2011(8):196-197.

[2] 程良越,谢珊.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9,14.

[3] 郝艳萍.论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学风建设及两者的互动性[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19-221,228.

[4] 黄长喜,刘芳若,邹佳莹.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杂志,2013(1):76-78.

[5] 邝允新,徐军.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10(2):142-143.

[6] 马小红.以特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2):121-122.

[7] 张建宝.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0):50-54.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教育内驱力学风建设
培养内驱力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高校辅导员创新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索
生涯规划教育视域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通过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