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2015-10-22邵焕霞詹合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21期
关键词:阿托颈动脉阿司匹林

邵焕霞 詹合琴

新乡医学院药学院 新乡 45300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一过性脑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我院于2008-01—2014-01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 患者10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TIA 诊断标准,并行头颅CT 或MR以排除脑出血和脑梗死。所有入组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备案。排除标准:(1)对阿司匹林或阿托伐他汀过敏者;(2)CT 或MR 证实有脑部器质性疾病改变,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者;(3)长期服用免疫抑制或炎症抑制者;(4)有溶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者;(5)有明显的心或肝或肾功能不全者。选取我院2008-01—2014-01符合入组标准的TIA患者100例,随机分成阿司匹林组(A 组)和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 他 汀 组(B 组),每 组50 例。A 组 男28 例,女22例;年龄40~85岁,平均(61.25±15.17)岁;临床分类: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患者4例,分类不明5 例。B 组 男32 例,女18 例;年 龄39~81 岁,平 均(59.27±10.35)岁;临床分类:颈内动脉系统TIA 患者3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7例,分类不明6例。2组性别、年龄、临床分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A 组: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按指南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00mg,口服,1次/d,持续用药1a。B组:在A 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mg,口服,1次/d,持续用药1a。2组病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返院抽血检查血常规、血脂三项、凝血常规、颈动脉彩超和记录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随访12个月。

1.3 疗效评价

1.3.1 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入组的患者采用超声诊断仪(美国PHILIPS彩超iu22)对颈动脉进行彩超检查。分别记录动脉粥样硬化强回声斑块数、低回声斑块数和斑块总数。判断强回声斑块为稳定性,低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性。

1.3.2 血液相关指标: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静脉血分别行血常规、血脂三项和凝血常规检测,包括血小板(PL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1.3.3 随访:随访12个月,记录2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t检验。等级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患者颈部斑块超声检查结果 [n(%)]

2 结果

2.1 颈部超声检查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斑块总数减少,不稳定性低回声斑块比率均下降(P<0.05)。治疗12个月后,B组较A 组斑块总数减少,不稳定性低回声斑块比率均下降(P<0.05)。见表1。

2.2 血液的相关检查指标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血小板均下降(P<0.05),但2组间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脂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TC、TG 和LDL 均下降(P<0.05)。治疗12个月后,B 组较A 组血脂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治疗前后PLT、TT、APTT 和P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液的相关检查指标比较

表2 2组患者血液的相关检查指标比较

组别 时间 TG(mmol/L)TC(mmol/L)LDL(mmol/L) TT(s) PT(s) APTT(s) PLT(×109/L)A 组 治疗前 1.84±0.62 5.52±0.96 4.46±1.21 14.9±3.0 13.7±3.1 35.6±6.9 186.7±14.7治疗后 1.80±0.75 5.31±0.87 4.31±1.14 14.5±2.9 13.3±3.0 35.1±6.6 146.8±14.3 B组 治疗前 1.87±0.73 5.61±0.81 4.51±1.07 14.7±3.1 13.5±3.2 35.4±6.8 187.0±14.9治疗后 1.42±0.16 4.42±0.62 2.04±0.84 14.3±2.8 13.1±2.9 35.0±6.5 144.3±14.1

2.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A 组1a内再发TIA 15例(30.0%),发生脑梗死4例(8.0%);B组1a内再发TIA 8例(16.0%),发生脑梗死2例(4.0%)。B组较A 组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P<0.05)。A 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腹痛1 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B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腹痛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TIA 是由于颅脑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远端血管,引起局灶性脑组织一过性缺血缺氧诱发临床综合征。TIA 常为慢性反复发作,研究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TIA 后1a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高达12%~13%,且高达30%的患者最终发生脑梗死,而TIA 后1a内是发生脑梗死的高风险期[2]。因此,防治TIA 后脑梗死极为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是TIA 的病理基础,而血小板对粥样斑块的形成起重要作用[3]。大量的血小板在破损的血管内膜下聚集,形成局部血栓。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可引起血栓脱落,导致脑梗死。阿司匹林是临床上重要的抗血小板的药物,现已广泛用于TIA 的二级预防,能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4]。何凡等[5]研究发现,在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有效阻止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本研究中,经阿司匹林治疗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小板均较治疗前减少,而凝血时间并无明显延长。

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风险因素[6]。高血脂会增加体内血液的黏稠度,减缓血流速度,影响脑组织供血和供氧。阿托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类降脂药,药理机制:作用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肝细胞中胆固醇的合成;同时提高肝细胞表面的LDL受体数目,从而加快LDL在肝脏的分解代谢[7]。另外,阿托伐他汀除降血脂外,还有稳定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皮保护、抗氧化进和抗炎等作用,能有效降低TIA 再发的风险[8]。然而是否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阿托伐他汀来降低TIA 的发生风险,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张涛等[9]研究发现,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阿托伐他汀钙(20 mg/d)较单独使用阿司匹林(100mg/d)比较,TC、TG、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显著改善(P<0.01)。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较仅用阿司匹林治疗能有更效降低体内血脂的含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总数和不稳定斑块的比率,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

[1] Sorensen AG,Ay H.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definition,diagnosis,and risk stratification[J].Neuroimaging Clin N Am,2011,21(2):303-313.

[2] 吴国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49-50.

[3] Pfeilschifter W,Bohmann F,Baumgarten P,et al.Thrombolysis 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nder dabigatran anticoagulation in experimental stroke[J].Ann Neurol,2012,71(5):624-633.

[4] Zhang Q,Wang C,Zheng M,et al.Aspirin plus clopidogrel as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erebrovasc Dis,2015,39(1):13-22.

[5] 何凡,夏程,张景华,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轻度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4):5-7;28.

[6] 成云芳.TIA 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75-76.

[7] Amarenco P,Labreuche J.Lipid manage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review and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statins for stroke prevention[J].Lancet Neurol,2009,8(5):453-463.

[8] Marchione P,Vento C,Morreale M,et al.Atorvastatin treatment and carotid plaque morphology in first-ever atherosclerotic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roke:a case-control study[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5,24(1):138-143.

[9] 张涛,周华东,蒋晓江,等.PAS疗法对老年血脂紊乱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3):60-64.

猜你喜欢

阿托颈动脉阿司匹林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