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东北地区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

2015-10-21李鹏宇

科技致富向导 2015年1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适应性建筑设计

李鹏宇

【摘 要】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且冬期较长,长期在低温环境下的特点也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东北寒冷地区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因此必须根据东北寒冷地区的地理、环境等特点,考虑多方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提高建筑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本文介绍了我国东北地区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筑设计适应性的技术策略,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东北地区;适应性;技术;策略

0.前言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南北气候、环境等差异显著,这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建筑工程设计的思路和技术手段必须要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冬期较长,长期在低温环境下的特点也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东北寒冷地区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因此必须根据东北寒冷地区的地理、环境等特点,考虑多方因素的影响,提高建筑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东北地区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在寒冷地区的建筑设计缺乏科学的指导文件,很多建筑设计方案都是在南方建筑的设计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一些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施工技术却不适用于东北严寒地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建筑形态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处于零下温度的时间会持续4个多月,因此在建筑的形态设计上,要考虑建筑外围结构对寒流的抵御能力以及建筑本身保温能力,鉴于此,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常采用厚墙、小窗、封闭式阳台等,并在规划布局设计中考虑最大化利用室外阳光。然而在对东北严寒地区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设计人员过分追求建筑的美观和采光效果,因此很多的是直接将南方建筑的设计方式照搬照抄过来,以牺牲建筑的体形系数为代价,增加了建筑物的散热性,使建筑物的保温效果大大降低,而且对于过分追求通透性而设置的大面积的窗户也成为建筑保温的薄弱环节,再加上作为室内外之间缓冲空间的阳台没有考虑到御寒的要求,因此要想使室内温度达到舒适性的要求就必须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这样的建筑设计方式偏离了北方地区建筑以御寒为主的使用功能,不符合现代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

1.2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建筑景观和室外周围环境对于建筑的整体美学效果和使用功能均具有较大的作用,然而对于建筑环境的设计应当严格遵循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而定,然而在东北地区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忽略了这些实际情况,而将一些在南方地区的建筑景觀和规划理念盲目地照搬照抄,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大片绿地或室外池塘等,入冬之后这些绿地和池塘就会废弃,甚至成为污染的潜在来源,而且将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无法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是设计师没有全盘考虑,再加上设计师普遍缺乏寒冷地区环境设计技术措施,因此无法做到对自然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掌控。

2.东北地区建筑设计适应性技术策略

鉴于在东北地区建筑设计中存在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适应性技术的策略。适应性技术在东北地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就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环境等其他条件的制约来制定出相应的适应性技术策略,强调各项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以促进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最终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被认为是解决我国东北地区建筑设计出现偏差的有效方式。

2.1气候适应性技术策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房屋建筑居住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最佳的居住温度和湿度,可采用的技术很多,比如采用通风采暖设备对室内温度进行加热以及使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并引入室外新鲜空气;还有采用科学的建筑结构、形状以及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例如墙体保温材料、节能玻璃等)的使用,以达到在寒冷气候下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空间的目的。适应性技术策略可以根据东北的气候特征,使以上的技术相互配合,对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各个元素进行良好的协调,在最大限度降低建筑对资源的消耗的前提下,保证建筑的外部形态和使用功能,从而使建筑具备良好的气候适应能力,例如当采用高透射性的大窗时,由于普通玻璃导热性强,容易使室内外空气完成热交换,为了使室内温度恒定,又不至于过多消耗一次能源,可采用科技含量高的真空玻璃、镀膜玻璃等。对于大型建筑来说,采用双层运风式节能幕墙技术可有效利用阳光,使玻璃层间的空气得以加热,并输送到室内空间,起到空调、换气等多方面的作用。

2.2环境适应性技术策略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于自然景观的充分利用不但能使建筑设计浑然一体,而且还是得建筑能够通过科学布局达到防风御寒的作用。常用的技术方法有:第一,建筑群的布局设计要遵循东北地区气候特点,科学布置,使最外围的建筑物对建筑群内部形成一道天然的阻挡风寒的屏障,通过设置空间梯度以诱导风势,避免寒流的侵入;第二,最大化地降低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减少建筑物向环境的散热面积,降低外围结构的热量损失;第三,在室内设计时多采用过渡空间的方案,例如采用门厅、阳台、屋顶花园等作为室内外之间的热缓冲地带,从而降低外部环境对室内的影响,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实践证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合理规划,将人的设计理念与环境特征进行良好的融合,可显著改善建筑群局部的环境气候。例如在哈尔滨某园区的设计方案中,建筑师充分考虑了当地冬季气温变化规律和冬期持续时间,在了解冬季主要风向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地势特点构建出在空间上呈现阶梯状的导风通道,使风力随着距离增加不断衰减,同时对建筑单体进行科学组合,达到在小的局部范围内形成天然风屏障,而在整体上通过错落的布置形成风的阻尼通道,因此提高了建筑的环境适应性。

3.结束语

建筑物的设计具有地域性的差异,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设计。面对当前东北地区建筑设计工作中存在的诸般问题,负责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可采用适应性技术策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设计方案更具科学合理性,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科]

【参考文献】

[1]陈军.建筑活动式外遮阳的适应性技术[J].工程与建设,2006,20(5):447-449.

[2]梅洪元,张向宁,林国海.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J].建筑学报,2011,(12):10-12.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适应性建筑设计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