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多重主题分析

2015-10-21左宝霞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荣誉梦想情感

左宝霞

摘 要:据说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从马克·吐温的一句话中获得了撰写《返老还童》的灵感,那句话是这样说的:遗憾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开始阶段,而最糟糕的时光则是在结束的阶段。菲茨杰拉德只是把这句话在一个完全正常的人身上做了个试验。将对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幻想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多重主题进行细致的解读,从而揭露美国20世纪20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萎靡和颓废。如同小说主人公的生命一样,情感、荣誉和梦想等表面上美好的事物最后也将走向相反的一面。假象背后揭示的正是人们被掩盖的精神危机和巨大灾难。

关键词:多重主题;情感;荣誉;梦想;精神危机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國著名小说家,兼具诗人和梦想家的独特气质,为美国的爵士时代吟唱了一曲华丽的挽歌。提起菲茨杰拉德,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鼎鼎有名的大作《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这是他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另外他撰写了多达一百六十部的短篇小说,涉及各种题材,例如本文即将分析的《本杰明·巴顿奇事》《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夜色温柔》等等。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大多数都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本杰明·巴顿奇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篇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是他的小说狂想曲的一部分。这篇小说的创意足够新奇,至少发表时能足够吸引大众猎奇的眼球。但创意的足够新奇和股市内容的平淡无奇两者之间很容易形成一个巨大的落差,如何合理地处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读者在惊骇之余还不忘记思考和接纳这种奇异事件就需要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讲述故事的能力了。

一、作品故事梗概

《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1922)是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的早期作品,故事贯穿主人公本杰明·巴顿的一生。从出生时的耄耋老朽,到婴儿般无知无觉的脑部死亡,本杰明的一生注定是与众不同的。本杰明·巴顿的时空交错源于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的一句话:“人生一大憾事是其始也至善,一日不如一日,至其中则坏无可坏。”菲茨杰拉德正是受到了这句话的启发和创造了一个逆天命而行的奇人。他在扭曲的时间框架中成长,体会到了别样的情感、时间的变迁和生命的消逝。从老人到婴儿的别样经历似乎是一个记忆缩减,渐趋于无德过程。本杰明与其他人的经历是一样的,娶妻生子,战争,读书……他的不同只在于逆时间经历着这一切的一切。而这种记忆的逆转所导致的不仅仅是人生的错位,更是爱与被爱的丧失。从这个角度窥去,这篇短篇小说的主题应该视为永恒的丧失。实质上,本杰明的传奇经历从开始到结束,都融入了菲茨杰拉德对于整个爵士乐时代美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荒诞之中,他向人们讲述了在歌舞升平、富丽堂皇的物质表象之下掩藏着的精神危机和灾难。在丧失信仰和道德的20世纪20年代,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都变成了虚幻的假象,最终必将走向它的反面,走向幻灭的深渊。

二、多重主题分析

1.变质的情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平稳和安宁的时期。被人们所称为的“喧哗的二十年代”开始拉开了帷幕。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虽然高度发展起来,但是人们似乎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了。表面上大家都逍遥快活得很,其实情感和心理上都倍感孤独和寂寥。评论家马尔柯姆·考利称这个时期的人为“流放的一代”或“无根的一代”。人们在精神上和情感上体现为流放、颓废甚至是绝望。本杰明·巴顿的出生让他的父亲巴顿怀恨在心、倍感绝望,认为他的儿子是一个活生生的怪物,有辱家族名誉。本应该亲密无间的父与子,因为奇人本杰明的一切的不合时宜,亲情也通通变了味道。本杰明与希尔迪加的爱情也很耐人寻味,正如小说原文中讲到“化学变化溶化和重组他身体里的所有要素”,让他疯狂地爱上希尔迪加时,那叫做一见钟情。建立在外表之下的爱情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亲情的隔膜、爱情的假象、人与自身的疏离,这样的悲剧追根究底还是喧哗声背后人们精神生活匮乏的结果。精神河流的枯竭使得他们如饥似渴地在物质、虚荣、表面的欢愉上俟机弥补。

2.荣誉的假象

在那个历史上最会纵情享乐、最讲究绚丽的特殊年代,菲茨杰拉德陪伴了一个时代的成长与毁灭。而他却能及时地抽身、冷静地观察,“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菲茨杰拉德用他自己的不朽作品记录下了自己成功背后的灵魂和精神的空虚和挣扎。小说中很多的情节都体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对信仰、道德、生命都失去了信心,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例如,本杰明因为自身的特殊变化,而感到“似乎全身的血管都充满了新的活力”。他厌倦家庭生活,一心想寻求新的刺激,决定去参军,他在战场上和商界都获得了不少的成功,回到家乡后,寻欢作乐的欲望愈演愈烈,他热衷于打高尔夫球,热衷于跳舞。尽管闪闪的荣誉勋章和显赫的头衔都成为他们的精神避难所,荣誉使得本杰明一度光鲜亮丽,同时他也借助这些东西来成功地逃避了诸多的他不愿意接受的现实。

3.梦想的破灭

菲茨杰拉德如同20世纪的每一个人一样不知疲倦地憧憬和不懈地追逐着美国梦,留给历史一个美丽而苍凉的背影。在本杰明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记忆逐渐模糊,当最后一丝牛奶的甜香淡出他的脑海时,他传奇般的一生也就落下了帷幕。他不可思议的传奇一生就好比人人垂涎的“美国梦”,本来应该辉煌、壮丽、创造奇迹,然而却平淡无奇,最后走向死亡不归路。美国神话的背后实质上是人们赤裸裸的发财梦,兴盛一时但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持,难以维持长久。这就预示着再传奇的人物或生命也有走向死亡的一天,人们追寻的梦就如同本杰明的生命一样最后消失不见。

4.对死亡的阐述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本杰明得意地和别人炫耀自己的逆向人生时,却被对方告知,这是一种人生的痛苦与悲哀——“你要经历所有爱你的人都比你先死去,这还真是一个不小的责任呀。”这句话确实不假,本杰明的逆向人生中,经历了众多的死亡,这部小说正是借助本杰明这一特殊视角向观众阐释了“死亡”这一主题。

5.对爱的阐述

首先,是本杰明对亲人的爱。因为爱,本杰明带着沧桑的心和浓烈的爱意,趁着自己还拥有年轻的容颜,趁着自己的记忆依然清晰,他回到了家里。他让最爱他的两个人的影响在记忆中定格,从而能在以后每一个孤独的时刻,让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形象在脑海中慢慢回放。其次,小说中也讴歌了母亲对女儿的爱,本杰明和他的妻子希尔迪加一起对自己的女儿坚守了多年的秘密,直到母亲行将就木,才对女儿的身世娓娓道来,我们看到,母亲的爱是包裹在坚硬果壳中的饱满果实,直到自身粉碎的那一刻才完整地呈现在女儿的面前。最后,就是夫妻间的爱,著名作家三毛曾说过:“友情如果能够与爱情合二为一,那最是两全其美。”小说中的本杰明和他的妻子之间就是这样的感情。只是他们奇异的人生注定了他们命运的多舛与诸多的无奈。但他们必定真心相爱过,双方都想让彼此幸福的初衷从未改变过。其实,爱并不一定要相伴到老,只要对方能够幸福就已足够了。

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是以个体的方式,不是以理智的方式,而是以感觉的方式来触摸一个人的欲望和时代的精神脉搏。菲茨杰拉德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通过这样一个生命时间与我们相向而行的人放大了那个时代的矛盾与危机。他是想要借助一个倒流的生命去唤起人们对时代的关注。

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曾经将这部经典的短篇小说搬上银屏。回想大卫·芬奇在电影版《返老还童》中处理这样的题材,也是得心应手,颇能领会菲茨杰拉德原著的精髓所在。自己的思绪被此影片中深刻的哲理的差大容量所捆绑,久久不能平静。难怪朋友说这是她看过的让她感动流泪次数最多的一部电影。本杰明与妻子希尔迪加,他们一个正常生长,一个逆向生长,他们之间的幸福只有“擦肩而过”的短短几年,但毕竟是这短短的几年幸福时光终究让本杰明的人生得以完整。仔细回味,我们的人生又与本杰明有何不同呢?不管怎样的人生,我们都在爱与痛中经历着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在痛并快乐着。不管怎样的经历我们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走向沉寂。

参考文献:

[1]曹叶秋.美国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主题叹探析[J].作家杂志,2013(8).

[2]李斌.传奇具备真实,魔幻饱含情理:《返老还童》评析兼与原作比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3).

[3]李超.解读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反映出的人生主题:从时钟隐喻谈起[J].电影文学,2009(22).

[4]林瑜.时间不止 生命不息:评《本杰明·巴顿奇事》[J].电影文学,2009(16).

[5]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的归来[M].张承谟,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6]齐宏伟.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魏然.逆流的时间,精神的荒原: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主题解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唐建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122.

[10]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M].张力慧,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1]郑云海.《本杰明·巴顿奇事》:一曲爱情与生命的挽歌[J].电影文学,2009(21).

?誗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荣誉梦想情感
荣誉时刻
情感
台上
梦想
荣誉背后
梦想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荣誉
她们与荣誉如此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