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 中 学

2015-10-21徐传峰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2期
关键词:南半球北半球春分

徐传峰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留下的印象更深,与任何人为传授给你的东西相比,它的根在大脑里扎得更深。基于这种观点,我认为地理教学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边做边学。按照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地球运动与气候”的教学,具体如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观,进而提出“为什么有四季变化”的疑问,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节。因为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问题情境更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就像海面上浮动的冰山一样,把“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学生去追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诱发学生对整堂课充满期待。

二、多角度引导学生“做中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首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自然地知道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知道了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接着,通过用激光灯模拟太阳直射光线,观察并绘制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曲线——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然后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再折返向南移动,到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再次折返向北,到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由此,学生自然牢记四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变化。最后,用毛线量一量、比一比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在不同节气的昼夜长短,从而得出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赤道上全年都昼夜平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只是知识的复制,而是在“做”中观察,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吸收和转化。

三、在思考中拓展提升

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特征,就会思考这些特征会对气候有哪些影响?继而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得出:地球的自转造成一天中太阳高度不断变化,太阳强度在中午最大,地球得到热量最多,早晚最弱,地球得到热量少,从而导致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强度越弱,得到热量越少。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得到的热量多于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得到的热量少于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从而导致了一年中四季的变化。这种思考与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做”的过程。

整节课下来,教师在充当教学者角色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对沉浸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各组学生担负起引导人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合作解决问题的学生,会体验到成就感。这样的“做中学”使学习成为一种鲜活而真实的经历,使学习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考,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更加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那是不是教师完全放手给学生,完全由学生来完成学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要激发的是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机械式的知识灌输、放羊式的散漫都是不可取的,但过度挑战可引发焦虑,浅层的挑战又可能引发厌倦,最恰当的挑战才可以引发最佳的学习状态。只有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能为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挑战,才能激励学生去探索、理解并不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会体验到一种高度享受感,这种状态才是学习效果最佳的状态。那恰到好处的学习环境又由谁来提供呢?当然是由教师通过深入调研学生的学情来构思和设计。

本节课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有几个关键环节值得注意:

1.掐掉“开头难”,在学生和难点之间设置阶梯

比如在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时,我就把开头的“难”掐掉:预先把赤道、南北回归线绘制好,把春分日的太阳直射点绘制好,学生只需要通过观察把接下来的其他节气直射点补充完整;在用毛线量一量比一比昼夜长短时,我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给学生做一个示范。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挑战难度,学生做起来有法可依,有扶手可抓,学习自然顺水行舟、直达彼岸。

2.自制适合的教具

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本节课,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学习存在疑难,我就用亚克力板自制一个挡板。在挡板的中间挖去一个圆,在圆的下面挖一个凹槽,便于地球仪上地轴的南极不阻碍挡板放置,这样把挡板垂直于太阳直射光线套扣在地球仪上,把地球仪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便于学生用毛线比量不同纬线上的昼夜长短。当然了,学生需要量的纬线我也用较宽的彩色即时贴明确标示出来。这样的教具谈不上美观,但用起来却直观、简便。

3.适时引导

在渠道淤塞的地方疏导,水流自然通畅;在学生有难度的地方给予点拨,学生才会豁然贯通,自然能学的用心。本节课学生通过对地球运动的模拟,能够突破大部分知识难点,但对“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把握。我就在学生最困惑的地方点拨,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一天中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感受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早晚气温低是因为太阳高度小,正午气温高是因为太阳高度大,从而体会太阳高度和气温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方式,给学生以最直接深刻的学习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当然,教无定法,以上仅仅是我的管窥之见,下一步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在教学上探索前进。

猜你喜欢

南半球北半球春分
北半球最强“星空摄影师”开工啦
悉尼中国城:南半球华人生活缩影
农事 春分
澳大利亚:南半球的动物王国
南半球有个奇异国
南北半球天象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分
春分
Équinoxe de printemps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