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项目课程开发

2015-10-21王济魁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5年4期

摘 要: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项目课程开发及人才培養中,应着眼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课程模式,从宏观上进行课程结构设计,在进行项目课程开发时要注重项目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形成完善的项目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关键词:项目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设计;项目课程教学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剧增,但是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引发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亦日趋凸显。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职业教育面临不断的新的调整和变革。高职改革的重点是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要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对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典型课程模式分析

当今国内外典型的高职课程体系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CBET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和法国采取的“三段型”等。双元制”课程体系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程度。CBE教育模式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职业能力。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CBET教育模式建立一种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和专业训练,其教育和培训的结果全国承认。“三段型”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强调基础课的学习,为后面的专业理论学习做准备,而专业理论学习又为后面的实习做准备。

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课程模式

我们不能把外国较好的课程模式照搬到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课程模式。目前,项目课程在体系和结构上的开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开发技术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没有按照职业能力体系进行项目课程门类的划分;其次表现在项目选择的随意性,没有解决好理论知识的分配问题,导致项目的覆盖面的不确定性;第三表现在项目容量过大,导致教学实施时又回到理论性课程的老路;第四表现在对项目课程的管理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程结构要符合岗位能力的要求,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探索学校在企业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双师型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因此,要推进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项目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师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能动因素和核心力量。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理论讲解深入浅出,操作演示正确无误,实践管理高效有序”。学校应鼓励教师到相应的企业实习,了解和参与任务完成的全过程,增加实践经验。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及能力,是保证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

四、完善项目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推进项目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要积极探索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并不断的完善。首先要强化分级教学管理。项目教学管理关键在院部,重心在专业教研室,项目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教师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根本保证。改革评价机制,转变评价观念,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其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如采取口试、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项目完成报告、团队协助方面等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教学激励机制可以通过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教学岗位津贴、企业津贴、职称评定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方式,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主人翁精神,使广大教职工积极向上、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使学生热爱学习、自觉主动地

学习。

五、结束语

随着当今生产技术的日益更新,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探索一些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及个人整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要加快推进项目课程开发,使学生在深化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团队协作、协同分工、统筹安排等各项身心综合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硬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根源上改变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蒋庆斌,郝超.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6)

[2]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3]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作者简介:王济魁(1983—),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现任牡丹江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谢凤静(1974—),女,黑龙江伊春人,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现任牡丹江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教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