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教育

2015-10-21向铭铭喻明红赵敏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

向铭铭 喻明红 赵敏

摘 要:从性别视角和城乡规划发展趋势入手,审视城乡规划设计和教育中的问题,从存在性别差异的土地利用、公共空间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在城乡规划教育和设计中应具有的性别意识,关注性别差异,并在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性别视角;性别差异;城乡规划教育;社会公正

从性别视角分析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已经起步但缺乏深入探讨和贯彻实施的议题。随着城乡规划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反馈的纵深发展,女性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备受关注,为传统规划设计带来新的视角,也对城乡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城乡发展中的性别意识发展历程

人类城市空间发展史,除了物质空间的变迁之外,也是由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体验所谱写的身体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性别意识模糊阶段

长久以来的古代社会几乎是单性别空间,即男性空间。在中国古代,女性几乎与公共生活绝缘,极少参与到公共空间中,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性别格局。在古希腊,城邦公共生活发达,公共空间形式丰富。诸如市政广场、运动场、露天剧场等,也是以男性活动为主。即使在高扬人权、自由的文艺复兴时期,女性仍然没有从男性中心论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17~19世纪的沙龙文化为欧洲女性开辟了一条介入公共空间的途径,但沙龙仍然是一种半公共空间,并且只针对少数女性。由此可知,19世纪之前中西方公共空间主要是男性支配的场所,而女性的领地是家庭。

2.女性主义觉醒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一些西方国家发起了女性主义(Feminism)运动,主要目标是争取妇女的政治、经济、教育权利,其中,让女性自由进入和享有公共空间是一个重要诉求,城市公共空间的性别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女性主义从女性的特殊历史地位出发引入了社会公平的内容,主张关注城市群体的多样性,强调规划应当全面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满足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不同需要,为解决城市规划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3.社會性别主流化阶段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明确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即,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评估所有有机会的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策略方法,它使两性的关注和经验成为设计、实施、监督和评判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最终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城乡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必须将性别意识纳入城乡规划政策的制订、实施、监督、评估、调整的全生命周期中。

二、性别盲视引发的城乡问题

1.空间不平等

空间平等的关键在于城市建设必须考虑性别差异,而不是仅仅依据所谓的原则、标准来决定,尤其是当这些原则、标准本质上是男性的角度。如西方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中,中产阶级家庭远离城区,造成家庭主妇在日常购物、料理家务、照顾幼儿等方面的诸多不便;而封闭的居住设计也割裂了家庭主妇之间的直接交流,使其逐渐脱离社交网络。在中国,进城务工女性往往集中在城市边缘,居住卫生条件恶劣。

2.环境不安全

相对男性来说,女性在城市物质环境中体验到了更大程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不仅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也存在于城市私密空间,即家庭环境中。并非所有的城市公共空间都会令女性产生恐惧心理,但在某些时刻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或某些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常常会让女性感到害怕。比如,夜晚几乎使所有城市公共空间变得对女性充满威胁;公园的僻静处,某些地下通道或车库,因为人烟较少,即使在白天也会让单身女性感到害怕。

3.建筑不合理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女性群体,如单身女性、离异女性、单亲母亲等。此外,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女性成为老年人的主体。这些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城市居住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通常很少考虑她们的需求。家庭的空间设计也往往认为家务是女性一人的事情,而不是应该由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的任务。

4.细节不注重

由于未考虑到性别差异,忽视女性的孕产哺、女性的如厕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规定的女性对小孩的照顾责任等问题,则在一些细节上造成女性的空间使用困难。比如,母亲需要随时为处于哺乳期的饥饿的婴儿哺乳,或是为其换尿布,而公共建筑中缺乏服务于这种需求的空间。或是公共建筑对婴儿车来说是有障碍的(台阶、旋转门都不利于婴儿车的通过)。

三、基于性别视角的城乡规划教育改革

城乡规划的性别意识,指从男女两性差异的视角审视城市环境,将性别分析、性别关怀纳入城乡规划过程,消除规划中的性别盲点。

针对上述问题追根溯源,城乡规划和设计的合理性源于意识的提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评价,将这些意识、理论和实践映射到城乡规划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改革中,则应注重相关课程的编排设计。故本文从理论课到设计课,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一些课程改革的思考。

1.城乡规划理论教学

(1)城乡规划原理

该课程主要阐明引入性别视角的背景:城市空间的差异迅速扩大,社会空间结构不断分化,出现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女性作为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城市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尖锐地反映在女性身上,因此亟待运用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城市女性居民社会生活空间问题。学生应了解性别视角的概念、发展历程、意义和内涵,意识到城乡规划作为政策手段,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

(2)城市防灾学

学生应重点掌握三个知识要点。其一,自然灾害是没有性别的,但自然灾害对不同性别所带来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因为男女具有不同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女性身体弱于男性,而是由于现有的社会性别分工对女性不利。如在性别歧视的社会里,男性可能会优先接受救助。其二,救灾中男女的需求不同。需要供给妇女特殊用品,保障女性临时安置空间的私密性等。其三,灾情统计中应分性别统计。否则无从了解弱势群体在受灾者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相较于其他人群,她们在灾害中所遭受损害的状况与程度。

(3)城市地理学

长期以来城市地理学都受到“男性原则”或“男性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的空间存在和空间需求。已有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型以及城市居民行为研究大多以“核心家庭”式的性别关系为默认条件,不管是城市土地利用模型还是因子生态模型。强调日常活动行为的时间地理学也仅表现了男性主义空间与公共空间,忽视了身体的差异与家庭等私人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回归到人本主义空间命题上,倡导反映女性对城市生活空间的体验。

(4)城市社会学

教会学生如何从城市住房制度、住房的意识形态分析、居住环境以及住房资源分配等角度,分析在现有制度体系与观念规范下,探究出一条适合女性和城市共同发展的道路。

2.城乡规划实践教学

(1)总体规划

城市女性日常活动对应的4类空间为:家庭行为空间、工作行为空间、购物行为空间、娱乐休闲空间。现代城乡规划从功能分区、公共卫生的角度追求高效率和低污染,通过总体规划分割工作和居住地点,忽视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需要同时扮演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由于工作和居住地点的分开,商业和家庭日常事务相关的设施,如便利店、学校的分隔,大大增加了女性的交通负担。因此在总体规划阶段就应重构城市功能,改进交通运输系统等。

(2)控制性详细规划

性别差异导致空间需求的多样化,近来出现有针对女性的医疗服务机构,如,妇女保健中心、妇科医务所、女性学校等,还有专门服务于女性的机构,如受暴女性庇护所、托儿所、强奸预防中心等。新的空间类型必须在用地分类控制阶段就考虑仔细,及时解决不同用地的联系、用地与交通的关系等问题。

(3)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该设计阶段主要涉及公共空间,身处其中的女性往往表现出比男性更多的“身体焦虑”,如“被凝视的焦虑”“安全的焦虑”。这些焦虑改变了女性使用和享用公共空间的方式,也带来了不安全感。城乡规划应为妇女创造更加安全的环境以应对暴力,比如,公园、社区、监控系统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必须把妇女儿童的安全考虑进去。空间安全设计需要性别敏感,不能将男女的行为特征置于同一衡量标准之内,应关注女性在空间中的心理需要、行为方式和独特经验。

(4)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

女性的行为特征决定了她们更喜欢在公共绿地和广场这些地方逗留、聊天,这有利于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密切的社会交往的建立。因此,在做此类空间的景观设计时,学生应注意可达性、舒适性、艺术性等。而对于建筑则要考虑使用的便利性和细节空间的处理,如休闲娱乐交通空间的母婴设施,购物空间的卫生设施等。

四、结语

很多人把男女差异看作社会问题,而不是由于带有性别歧视的规划法律造成的物质土地使用问题。目前,虽然大多数女性和男性已经拥有了平等地进入公共空间的权利,但因为身体的差异对空间的体验是不同的。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规划学界的关注,在城乡规划设计领域中,将两性差异以及女性主义思维纳入进来,是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的城乡规划。在城乡规划教育中需要尊重女性观点,进一步探讨女性参与城乡规划方法、途径等,同时还需重视此领域学术环境的创造和相关课程的推敲。通过基于性别视角的城乡规划教育,教会学生营造更具包容性与平等性的城市空间,是城市走向真正平等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秦红岭.城市规划中的性别意识[J].城市问题,2010(11):16-20.

[2]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

[3]黄春晓.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7.

[4]何浩.基于女性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学,2007.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初、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差异研究
影响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经济因素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脑干及外周听觉结构与功能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