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孝文化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影响

2015-10-21魏颖文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2期
关键词:青少年意识生命

魏颖文

所谓感恩,就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所施恩惠的由衷认可,并设法报答的心里感激和情感行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当前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不知恩、不感恩、不報恩、不施恩,给社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危害。

一、中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

1.对父母感恩意识的缺失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对父母的感恩不仅体现在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关心和帮助,更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目前的青少年对父母没有较强的感恩意识,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的奉献是天经地义的事,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2.对教师感恩意识的缺失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古至今,师长是令人尊重的,“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等尊师重教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当前许多青少年缺少了对教师感恩的情感。青少年在学校里,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约束,而有些学生不理解教师,在私下里对教师肆意谩骂,反对学校,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游戏、不按时完成作业等都体现了学生对教师感恩意识的缺失。

3.对他人感恩意识的缺失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从小娇生惯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更多时候表现为自私自利,不能善待他人,对他人感情冷漠,只重索取,不求贡献;在需要朋友的时候是一个样子,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是,物化朋友之间的友谊,认为什么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和衡量的。

4.对生命感恩意识的缺失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对生命感到敬畏和感激,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最起码的感恩。当今的青少年,在传统教育体制的作用下他们的目标和理想就是中考和高考,沉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命,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意义,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识,甚至不尊重自己的生命。

二、孝文化在青少年感恩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孝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行为,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精神,它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深远且持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变得复杂多样,逐渐淡化了孝意识,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德育中十分缺乏关于孝文化的内容。对于青少年而言,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强化青少年的感恩思想。

1.感恩,要从学会感激父母做起

青少年的感恩教育需要汲取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伦理精华,培养人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在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对父母的付出要懂得感恩与回报,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一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一个人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激,又有何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可言呢?

2.感恩,要学会尊敬师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学生应当尊敬、感激自己的老师。在传统孝文化中就极为强调“尊师重教”。“天、地、君、亲、师”,在古代,教师是与天地君相并列的,从中可见古人的尊师精神。

3.感恩,要学会关爱他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会得到父母的教养以外,还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关爱,因而青少年要明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即便自己未受恩于人,也要有一种博爱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尊重他人。因为尊重不仅是每一个人内在的精神需要,它还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德行和涵养。

4.感恩,要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胸怀以及尊重自然、回报社会的高度使命感。它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热爱、尊重、保护和合理地利用自然。感恩自然,爱护自然,这其实是一种超越自我、最广阔无私的“孝”。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将其精华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觉意识,使青少年形成感恩的思想和行动,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刘韵清,梁蓉蓉.孝文化视野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J].船山学刊,2010(3).

猜你喜欢

青少年意识生命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青少年发明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