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内蒙古牧区城镇化的思考

2015-10-21南佳奇

2015年15期
关键词:城镇化建议

南佳奇

摘 要:牧区的城镇化滞后一直制约着牧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牧区与农区存在的区别之后,借鉴农区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为促进牧区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农区应该重视教育、健全牧区草地流转体制、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以及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内蒙古农区;城镇化;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内陆,疆域辽阔,区域间城镇化发展差异较大。全区建有102个旗县区,从事牧业生产的旗县区就有53个,其中以牧业生产为主的有33个,还有20个半农半牧区,而这些农牧区又是城镇化滞后的区域,因其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如何更好更完善的建设内蒙古农牧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过去的十年中,内蒙古农区的城镇化建设态势良好,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改变了农区的就业结构。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农区的生产总值,也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与农区相比,牧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近几年牧区建设依旧滞后,这使得内蒙古全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本文主要目的便是就农牧区的区别进行讨论,借鉴农区的发展经验就牧区城镇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区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过去的十年中,农区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给农区的建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区城镇化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首先,对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农民房屋产权进行确定,有助于农民在一定范围内流转土地以及置换宅基地。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可以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确保农民在外出务工期间可以放心的将土地、房屋进行转包、租赁,解决了农民离开农村的后顾之忧。

(二)承包地的流转和宅基地的置换,重新规划了土地的利用,有效的解决了土地资源不足及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承宅基地的置换,不仅可以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稳定的住房,同时也帮助解决了城镇用紧张的问题。

(三)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使得在原有耕地上可以获得更多的产量。这种生产方式的改进,一方面能够提高产量,使得农民的农作收益增加,另一方面机械设备的引进可以释放农村劳动力,更多的人进城务工,参与到城镇建设中,获得劳动报酬。

(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为农民自主创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资金互动社、小额贷款公司等。

(五)农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第二、第三产业的支撑,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保障的逐步健全,提升了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城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人力投资可以促进就业,基础设施的便利会吸引更多更好的民间资本投资从而产生良性循环。社会保障的逐步健全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减轻了生活负担。

二、农牧区的区别

牧区与农区的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区别。

(一)人口分布方式和土地使用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农区地少人多,而牧区地广人稀,城镇的建设对牧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远远小于牧区。在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上,一方面,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是建立在土地运用的基础上,农区农民除了承包农地生产之外,还可以通过宅基地上的房屋出租获得收益,而牧区的牧民还是得依靠承包草场维持生活;另一方面,在农区的规模化发展的驱动下,农地的出租、流转、入股等经营方式已经逐步成熟,农民即使不种地也能获得收益。而牧区由于牧户的平均草场拥有面积大,草原生态承载能力脆弱,流转风险较大,草原流转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牧民与农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风俗不同,农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挣钱养家,如何提高生活水平,如果有机会外出务工,他们往往会欣然前往。而游牧民族的崇尚自由,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牧民也已经习惯了这样自给自足,闲散自由的生活方式,外出打工的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拘束,因此,牧民的这种文化传统和生活风俗制约着牧区城镇化建设。

(三)牧区城镇化建设与农区城镇化建设有差距。农牧区城镇化建设差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牧区城镇规模较小。牧区多是城镇人口小于1万的小城镇,与理想的小城镇标准相差甚远。其次,牧区与城镇的距离要远大于农村与城镇的距离,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四)农区与牧区的教育程度不同,对城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与农民相比,牧民以蒙语为主,汉语汉字应用能力较弱。语言的局限性会影响牧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而且由于牧区地域广阔,牧民居住分散,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师资源匮乏,基础教育相对落后。

三、牧区城镇化建议

由于牧区的特殊性,近几年牧区建设依旧滞后,这使得内蒙古全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借鉴农区的成功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推进牧区城镇化建设。

(一)重视教育制度的健全。知识改变命运,由于牧区地广人稀,且多处于边远地区,牧民更重视学校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但是牧区的教育资源稀缺,条件设备简陋,加大教育政策上的投入,给牧区孩子更多的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提高牧区孩子的综合素质,促进牧区建设。

(二)健全牧区草地流转体制。土地流转不仅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可以确保牧民外出务工期间还可以获得保障性收入;另一方面,对于有实力的牧民,租入草场,有助于扩大养殖规模,也带动地区性投资,解放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不但城镇得到发展,也会辐射城镇周边牧区一同发展。

(三)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农区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为农区经济建设增加了资金来源。随着国家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视,牧区可依托富边兴民等项目,争取更多的建设项目,筹措更多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或者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到牧区投资,促进地方税源主体产业发展,增强自身财政收入能力,促进小城镇建设。

(四)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支持牧民进城务工促进农牧区城镇化建设。放宽户籍限制,建議一方面循序渐进的放松户口限制,另一方面逐步剥离与户口挂钩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服务口径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个是提高农牧区医疗保险的普及率,政府加大向农牧区医疗的投入;二是普及养老保险,为农牧区劳动者在老年丧失劳动力后提供可靠的生活来源,满足广大农牧民的养老需求。

四、结论

牧区城镇化的滞后一直制约着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以呼包鄂为主的经济圈在内蒙率先发展并且带动了周边旗县区的经济发展,尤其以农区的发展显著。而牧区发展一直落后。

本文首先分析了牧区与农区存在的区别,随后借鉴了农区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为促进牧区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牧区应该重视教育、健全牧区草地流转体制、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以及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此为依托建设牧区,不仅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也能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德显,汪雪峰.传统农区城镇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

[2] 刘岱宁.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 董鹏,陈智慧.传统农区:做好产业选择推进新型城镇化[J].当代县域经济,2015.

[4] 吴艳华.传统农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4.

[5] 厉以宁.牧区城镇化的新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 刘建铭.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J].经济经纬,2004.

猜你喜欢

城镇化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建议答复应该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