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普通肝素的抗凝达标情况

2015-10-21张兆志沈娟娟

关键词:达标率肝素抗凝

张兆志,沈娟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普通肝素的抗凝达标情况

张兆志,沈娟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吉林长春130021)

目的 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普通肝素(UFH)后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情况,探讨使用ACT监测UFH抗凝效果的必要性。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诊PCI患者13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术中应用UFH,100 U/kg,根据术中ACT结果分为三组,ACT<300 s组68例、ACT300~350 s组42例与ACT>350 s组25例,分析ACT达标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使用UFH后,ACT以300~350 s为达标值,达标率为49.2%(67/135);三组患者48 h内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PCI患者,通过体重调整UFH剂量,仅部分患者ACT达标。监测ACT可及早识别及处理抗凝未达标的患者,有助于提高急诊PCI安全性及疗效。

急诊;普通肝素;抗凝达标

适当的抗凝强度可减少出血、缺血等不良事件,对于安全有效开展急诊PCI术是至关重要的。UFH是目前术中最常用的抗凝药物。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根据患者体重设定UFH剂量,并通过监测ACT水平调整UFH剂量[1]。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导管室尚未开展ACT监测,仅根据患者体重设定UFH剂量。此种给药方案是否能使抗凝达标,保证急诊PCI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尚不清楚。本研究分析急诊PCI患者根据指南推荐使用的UFH剂量,监测ACT达标情况,探讨急诊PCI监测ACT的必要性。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诊PCI应用UFH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PCI术前12 h内应用过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UFH、磺达肝奎钠、华法林等;(2)联合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3)术中应用比伐卢定、低分子肝素;(4)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及围手术期应用IABP患者。根据PCI术中测得ACT值分为三组:ACT<300 s组68例、ACT300~350 s42例与ACT>350 s25例。

1.2方法

1.2.1急诊PCI围手术期常规处理: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和氯吡格雷600 mg术前;桡动脉穿刺术者采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2],术后6~10 h拆除止血器;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6~8 h拔除股动脉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术后所有患者均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氯吡格雷75 mg,1次/d,口服)。

1.2.2UFH使用及ACT检测方法:冠脉造影成功后,立即经动脉鞘管补充肝素总量至100 U/kg。给药20 min经动脉鞘管采血,使用Hemochron ACT检测仪(美国ITC公司)测量ACT。ACT达标值300~350 s,ACT<300 s者68例追加UFH2000U,其余的患者未追加UFH,所有患者均不复测ACT[3]。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冠心病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情况)、PCI入路、术中UFH使用情况、ACT值、术后48h缺血及出血事件。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均次啊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ACT检测结果

ACT>300 s为目标值,达标率为49.2%(67/136)。

2.2PCI术后不良事件

术后48 h内,发生轻微出血事件4例(2.9%),发生缺血事件6例(4.4%)。三组患者患者缺血及出血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急诊PCI术后48h发生的不良事件 [n(%)]

3 讨 论

研究分析急诊PCI患者术中应用UFH,检测ACT达标情况,ACT达标率仅为49.2%。ACT是导管室内广泛应用的反应PCI尤其是急诊PCI术中UFH抗凝效果的指标。多项研究显示[4],ACT达标情况与缺血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相关。尽管ACT不是急诊PCI术中应用UFH抗凝效果完美指标,但不同学者对PCI术后并发症与ACT相关性认识尚存在争议,目前ACT仍是使用检测抗凝效果的有效方法[5]。2013年ACCF/AHA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推荐:急诊PCI术中应根据ACT值调整UFH剂量,使ACT达标(Ⅰ类推荐)。依据指南给予UFH,为减少术中及术后缺血、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监测ACT。

本研究,三组患者缺血及出血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按体重术中给予指南推荐的最大剂量UFH,ACT达标率也仅为49.2%,即一半的患者抗凝效果未达标,而医生不能通过患者的临床情况识别抗凝是否达标[6]。急诊PCI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术中应用UFH抗凝,监测ACT值,并根据ACT值调整UFH剂量,有利于提高急诊PCI有效性及安全性。

[1] Levine,Bates ER,Blankenship JC, et al. 2011 ACCF/AHA/ SCAI guideline for percul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Inter,2013,82(4):E266-355.

[2] 陈学锋.不同剂量达肝素钠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

[3] 赵 琳,汤建民.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的治疗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17):93.

[4] 张 颖,谷国强,崔 炜.支架纵向变形:一种“新”的冠状动脉支架并发症[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66-68.

[5] 石秀英.PCI术后是否依诺肝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D].第二军医大学,2012.

[6] 张 露.低分子肝素预防胃肠道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1,4(9).

本文编辑:徐 陌

R541.4

B

ISSN.2095-6681.2015.24.027.02

张兆志(1972-),男,吉林省长春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冠心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达标率肝素抗凝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粤北地区前列腺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营养素摄入情况调查研究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