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2015-10-15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曹静

语文知识 2015年5期
关键词:悬崖投影恐惧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曹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曹静

一、词语热身

【投影展示】

凸训诫峭壁迂回嘲笑暮色啜泣屡次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头晕目眩灰心丧气

生:领读词语。

师:刚才领读的同学把“训诫”读成了“xùn xiè”,他是把哪两个字混淆了?

生:他把“械”和“诫”混淆了。

师:(板书:械诫)这两个字偏旁不同。还有哪个字读得不准?

生:“迂回”的“迂”应该读“yū”,他读成了二声。

师:这些词语中哪些词我们要注意它的读音和写法?

生:“高不可攀”的“攀”。

师:这个字最下面是个“手”,上面的“大”是“草”字头的变形,所以这个字是用手去抓草,这样去攀登的意思。

生:瘦骨嶙峋。

师:能不能对一个苗条的女子说“你很美,长得瘦骨嶙峋的”?

生:不能这么说。生了重病才会瘦骨嶙峋。

师:“啜泣”的“啜”,跟哪个字相似?

生:“点缀”的“缀”。

师:一个人学业中断,就出去打工了,我们说他——

生:辍学。

师:“头晕目眩”就是头晕眼花的意思。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头晕目眩?

生:转圈的时候。

生:害怕的时候,比如站在120层的玻璃窗边往下看,会有头晕目眩的感觉。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投影展示】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名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的情景。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要起飞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只要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当他飞跃过荷兰、德国时,就不断地告诫自己,这并不难。当他出色地完成任务,接受盟军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投影展示】

作家档案——莫顿·亨特

他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学生默读课文。)

三、故事接龙

师:我们来故事接龙吧。我们在讲故事时,第一句往往是什么?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老师说个开头,大家继续往下讲故事。

【投影展示】

故事接龙——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男孩一起去爬悬崖——

生:老师,是根据想象自己编故事,还是根据课文内容来讲故事?

师:是根据课文内容来讲故事。小组内先练习一下。

(生组内练习复述。)

师:(播放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请大家根据动画内容进行复述。

生:这是什么呢?下面是海水,还是道路?(学生对图片议论纷纷。)

生:那是费城一个闷热的日子,伙伴们邀我去爬悬崖,我犹豫不决,因为自小我一直有病,身体非常虚弱。

(师展示第二幅图片。)

生:爬悬崖的时候,伙伴们很轻松地就爬到了崖顶,而我则在半山腰停住了,无法继续前进,也无法后退到山下。

(师展示第三幅图片。)

生:晚上,杰利带着爸爸来救我,后来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终于走下了悬崖。

师:我们梳理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全文讲了哪些内容?

生:全文有被困悬崖、父助脱险、人生感悟三个部分。

四、心理描写赏析

1.赏析爬山过程中恐惧的心理描写

师:由遇险到脱险,男孩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经历了由胆怯到自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投影展示】

表现男孩内心最恐惧的心情是哪些语句?

(学生小声争论起来。)

生:“我从悬崖边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觉得这一段写出了男孩恐惧的心情。

生:“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我认为这里能表现恐惧的心情。

师:我们把第8段和第14段放在一起,作个比较,看哪一段描写更能突出恐惧的心情。

生:第8段中,写到身体一直在“颤抖”,而且“冷汗直冒”,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而第14段中,只写了从悬崖边往下望,感觉“头晕目眩”,这可不像是非常恐惧的表现。

师:说得有道理。

生:我认为还是第14段写男孩的心情更加恐惧。

师:可你没能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说服大家啊。

(生沉默,找不到理由。)

【投影展示】

我从悬崖边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句话。

(生朗读,语气平淡。)

师:我们再读这句话。

师:(生朗读,重读了“绝对”)“绝对”是什么意思?

生:“绝对”是完全的意思。

师: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能爬下去的。为什么这时他说“绝对”没法爬下去?这不是言行不一,前后矛盾吗?

生:这说明当时他内心非常恐惧,就绝望地认为自己没法下去了。

师: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也能表现他的“绝望”?我们再次朗读这句悬崖边的“遗言”。

(学生朗读,重读了“绝对”“会”两个词。)

师:“会”怎么讲?

生:“会”是“一定”的意思。我从这个词里也能读出男孩恐惧的心情。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朗读下一句:“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学生朗读,重读了三个“更”字。)

师:这是一个恐惧的人的内心独白啊。

(板书:内心独白)

师:“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我们把这一句与第8段的“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作个比较,这两句话都写到自己听到的内容,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我读“啜泣”这个词,发现他害怕得都哭了。

师:“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里为什么不说“听到我在啜泣”呢?

生:他很纳闷儿。

生:他很害怕。

师:害怕到了什么地步?

生:他出现了幻觉。

师:刚才还能听到自己心跳,现在都不知道是谁在哭了。害怕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幻觉。我们作个对比,显然当男孩独自呆在悬崖上时,内心害怕的感觉更强烈了。同时,大家在比较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心理描写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幻觉描写法。(板书:幻觉描写)我们继续往下读,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齐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师:这一段有没有表现他恐惧的词语?

生:“全身麻木”,写出他吓坏了,不能动弹了。

生:“寂静”。

师:你有没有在寂静的环境中害怕的感觉?

生:有!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体验。

生:一个人看鬼片的时候,我很害怕。

生:晚上,我一个人出来买东西,会有小昆虫突然飞过来,吓得我骑上车子飞快地往家跑,什么也不敢买了。

师:文章写寂静的环境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能衬托“我”恐惧的心情。我们又发现了心理描写的一种方法:景物衬托法。

(板书:景物衬托)

师:我们再读这一段,还能发现什么?

生:伏。

师:“伏”是怎样的状态?

生:“伏”就是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可见我此时内心的恐惧。

师:我们从上文里找一找,之前他是趴着的吗?(教师重读“趴”,意在提醒学生,与前文作个比较。)

生:之前他是“蹲”的,尽管“心惊肉跳”还知道往里“靠”,说明此时他有点害怕,但还没到恐惧的程度。

师:既然这么害怕,为什么还来爬悬崖?

生:他在赌气,他不想让朋友说他是“胆小鬼”。一开始他是很犹豫的,可后来决定要去爬悬崖。

师:从“蹲”“靠”到“伏”,可以看到作者由害怕到恐惧的心情变化。这里运用了动作暗示法。

(板书:动作暗示)

师:我们梳理一下男孩的心理变化,一开始犹豫,爬到小山道时害怕起来,等到朋友们都离开了,自己一个人留在山上内心充满了恐惧的心情。由此可见,文章在表现恐惧心情时,是逐层铺垫,步步加深的。

(板书:犹豫——害怕——恐惧)

2.赏析下山过程中自信的心理描写。

师:后来,男孩下山了,他的恐惧感消失了吗?

生:“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从这句话能看出恐惧感完全消失了。

师:从恐惧到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是一下子完成的吗?我们细细地读课文,一点点地去找。

【投影展示】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生:我找到了两个句子,是对比着写的。“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

生:我也找到了两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似乎”这个词,表明“我”在父亲的指引下,开始有了一点点信心。“我能办得到的”,则给人信心满满的感觉。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男孩的恐惧感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增强。

师:有两个动词用得很好,大家都没发现。我们来一起赏析一下,“我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的“探”和“踩”这两个动作怎么做?

(教师做走下讲台的动作,分别做一下子落地和悬在半空的动作。)

生:老师您做的第二个动作就是“探”。这个词表明“我”在尝试着去做。

师:当男孩经过尝试,踩到了那块岩石时,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顿时有了信心。

师:一“探”一“踩”,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从尝试着去做,慢慢变得自信了。

师:我们再次梳理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当他到达恐惧的顶点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尝试着有了一小步,渐渐地有了信心,当他最终走下悬崖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板书:尝试——自信——成就感)

【投影展示】

在父亲的鼓励下,“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走下了峭壁。对“我”来说,该是怎样的一种欢欣鼓舞啊。每一步,都踏碎了“不要冒险”的训诫;每一步,都响着“我能行”的回音。每一步都是对过去的告别,每一步都是对未来的信心。当他终于踩在了崖下的岩石上,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的时候,他必然在一阵虚脱的啜泣之后,产生一阵巨大的成就感,从此走向精神的强健——尽管他的身体暂时有可能仍然是孱弱的,但精神却从此站立起来。

五、跟莫顿·亨特学“走一步,再走一步”

1.做事情“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删掉?

生:不能删掉,因为这一段点明了主题:“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文章题目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一起阅读课本98页上的这段小故事,这段故事是节选自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请你仿照课文题目,给这个小故事加个题目。

生:《写一页,再写一页》。

师:我们再回头看开始的那个故事,你能给它也加个题目吗?

【投影展示】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名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的情景。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要起飞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只要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当他飞跃过荷兰、德国时,就不断地告诫自己,这并不难。当他出色地完成任务,接受盟军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生:《飞一程,再飞一程》吧。

师:自从上初中以来,有的同学每到做作业时,就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如果今天语、数、外老师都布置了作业,你怎么办呢?

生:我会把作业内容标上序号,完成一项,划掉一项。

师:看来你跟莫顿·亨特老师学得很好啊。我们怎么来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呢?

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若干个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2.写事情“走一步,再走一步”

【投影展示】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给中学生朋友做讲座时,曾提出过一个词:折腾,也就是说一定要写得曲折。

师:莫顿·亨特也是如此,他是怎样把这么一件小事“折腾”成1300多字的文章的?

生:无聊——犹豫——害怕——恐惧——尝试——自信——成就感。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结尾还有一“折腾”,请你找出来。

生:“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板书:惊奇、自豪)

师:令“我”惊奇而自豪,不仅仅是爬悬崖这一件小事,还针对什么事?

生:“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句话中的“屡次”,表明在很多事情中,我都用到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并且取得了成功。

师:文章层层铺垫,让男孩一步步地走入绝境,然后绝处逢生,最后由点到面,升华主题。

3.想事情“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这节课同学们边读边想,发现了四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内心独白、景物衬托、动作暗示和幻觉描写。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同学们参加的一次军事训练,那空中断桥、爬“毕业墙”的经历是不是还记忆犹新啊?

生:我爬到空中断桥顶上的时候,大气也不敢出,生怕一个闪失掉下去,半眯着眼睛慢慢地转过身来,往下一看,地上的人都变成了小蚂蚁,就连远处的大树也变得渺小。

师:站在高处,看下面的景物都变小了,此时你心里一定很害怕吧。

生:是的。当时我每走一步,腿都在抖,变得麻木。而空心的桥梁也随着我的颤抖而颤抖,发出轻微的碰撞声。

生:爬“毕业墙”时,轮到我了,我尽量轻踩在同学身上,一位同学抬起了我的脚,放在了“主底座”同学的肩膀上。我伸出手,上面马上有人接住了我,我拼命抬脚,抬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被拉了上去。

师:你们两位同学都学会了动作暗示的方法,一个“抖”字,写出了恐惧,一个“轻踩”则写出了对“底座”同学的细心呵护。希望更多的同学在日记作文里尝试使用这些方法,必然会使你的作文鲜活生动起来。

【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悬崖投影恐惧
解变分不等式的一种二次投影算法
基于最大相关熵的簇稀疏仿射投影算法
悬崖采割夏至蜜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找投影
找投影
悬崖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