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予数学课“种子”的力量

2015-10-13夏映雪

江西教育B 2015年7期
关键词:口诀乘法经验

夏映雪

种子的力量是神奇的,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无限的能量,在某时某地破土而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我们希望带给学生的课堂也成为一节节的“种子课”,培育出生命拔节的力量。

一、生根——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未必与生活中的问题一模一样,数学老师要在生活中努力寻找类它性学习的原型,并用适当的方式输出给学生。

1.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次有明确观察目的的教学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不能抓住某一物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主要特征,往往受制于观察能力的高低。“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此缺乏有意识的经验积累,如果凭空观察课本上的例题图(别人家的教室和校门),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课前我拍摄了自己学校的校门内外、教室前后的两组照片,让学生辨认。由于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场景,学生觉得十分亲切,他们兴致勃勃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大多能抓住“校名朝外”“桌肚朝后”等特征来进行判断,并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理由。

“生活经验”如同种子生长的土壤,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提供正能量的使命,需要我们帮助学生积累、再现、提炼,为种子的破土而出培育“一亩良田”。

2.基于学生的活动经验

除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还需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在起始阶段的“种子课”上尤为重要。课前,我先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课桌布置为四人一组,分前、后、左、右依次坐下,并分别确定为“一号同学”“二号同学”……接下来教学中,我组织了三次有层次的观察活动:第一次,坐在自己座位上认真观察水杯,并拍下照片,在屏幕提供的照片中辨认寻找,说说特征(见下图);

第二次,四人小组按序轮流转圈,在每个小朋友的座位上坐下来,静静地看一看、想一想;第三次,小组一起玩“发照片”的游戏,从信封里倒出四张照片(即上图),先挑出自己看到的样子,再想一想其他三人看到的样子,分别将照片发给他们。如果发对了,彼此握握手;如果发错了,就摇摇手,让他想一想再发。作为课本的准备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累的活动经验十分重要,它需要学生专注地观察,用心来体会,并能进行“换位思考”,感受“面对面观察,杯柄的左右朝向是相反的”这一难点,这种观察、比较、想象、交流的活动经验,是对学生“去自我中心”的有效培养,对今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方法以及空间观念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养分”。

3.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

加涅主张在设计教学时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各个知识点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学习新知识总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即准备性知识。这节课如果缺乏一年级认识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的知识经验,犹如贫瘠的土地中缺少植物生长的养分,“种子”如何能生根?又怎能顺利发芽呢?教学中,我发现小萍的反应总是特别慢,联想到她是二年级的插班生,我特别复习“左”“右”方向的内容,设计了“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二、发芽——让积极情感萌发于课堂的起始环节

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具有生命力外,还必须有适宜的条件,积极的学习情感犹如适宜的水分、氧气和温度,只有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种子才能呼吸、膨胀、出苗。

1.“趣”之水,催化种子的酵素活动

“图形的旋转”是四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难点,“旋转”是一个动态的图形运动的过程,这给学生的认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课前我和学生玩起了颠倒画的游戏:一会儿是可爱的“笑脸”,一会儿成了哭脸,一会儿是“满脸皱纹的老太太”,一会儿又成了戴着皇冠的美丽公主,学生惊奇之余纷纷猜测原因,直到我将这些颠倒画动态旋转,他们才恍然大悟,认识到“旋转”的巨大魅力,激起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之水,种子中的“酵素”才能活动,种子贮藏的养分才会水解产生作用,细胞才能膨胀生长。

2.“美”之气,促进种子的呼吸活动

苏教版二年级“除法”单元安排了三节“平均分”的操作课,学生边摆小棒边念念有词: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平均分成4份……到正式学习“除法”的时候,我把这样的三句话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平均分东西的过程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写成:12÷3=4。然后,用浓墨重彩介绍“除号”:

你知道吗?

3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用一根横线将两个圆点分开表示除,就有了现在的“÷”。后来又有数学家提出用“:”表示除。

“你喜欢哪一种?”我问学生。小晟说:“我喜欢两点的表示方法,因为简单啊!”小奕皱起了眉头:“可容易和冒号混淆。”小涛补充说:“还是觉得前面一种好,中间的一横把两点分开,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当长长的语言文字化作简洁直观的符号、算式,数学的简洁美瞬间就打动了学生,希望和“除法”交上朋友、学好它、用好它的积极情感油然而生,数学之“美”犹如氧气,使种子细胞的生理活性开始启动。

3.“信”之光,提供种子的适宜温度

《1—4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的起始课,理所应当起着“种子课”的重要作用。课始,当我说到《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炼丹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炼出了一双火眼金睛,看到妖怪,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金箍棒就打,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等故事时,学生开始兴奋起来。我乘势激励道:“乘法口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要用到它。你们想掌握这项本领吗?”学生们重重点着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像我们的老祖宗那样,自己来编一编乘法口诀,把这张空白的乘法口诀表一句句填起来,有信心吗?”学生们开始跃跃欲试,40分钟过去,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1-4”的十句口诀。下午还有学生追着我,告诉我自己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得十……”还把编的方法说得头头是道。

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来创造乘法口诀表,激励他们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在成功中不断建立学习的信心。

三、生长——让数学思考萦绕在课堂教学始终

数学“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又是学生成长的载体”。张景中院士说:“数学的真趣在于思考。”如果我们在课堂中不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数学知识的简单汇集,而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解读、重组、演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就能使得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智慧的启蒙、素养的滋润和生长的力量。

1.用数学游戏发展思考

“认识11—20”一课,虽有“10以内数”的基础,但首次出现了计数单位“一”和“十”,是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可以说是学生“认数”学习的一节种子课。如何让学生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直观感受11—20各数的含义、顺序和大小呢?我设计了“数铅笔”游戏(通过单根和整捆的对比,感受“十”这一计数单位的价值)、“数硬币”游戏(用2个2个数、5个5个数等不同方式积累数感,渗透“双数”概念)、“排排队”游戏(丰富和发展数轴,体验数的大小顺序)、“猜一猜”游戏(转瞬即逝的一堆五角星引发学生的猜测和估计,数感的形成愈加丰满)……

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价值。”课堂以“游戏”形式串联,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数感”不是简单、笼统的“1”“2”“3”,我们的课堂更应是引导学生对已有数感的依赖、强调、持续生长并使之逐渐丰满的过程。

2.用理性精神奠基力量

一年级下册期末测试,有一题是利用表格解决实际问题:

我监考时发现,有些学生先在第一列中分别标上了加减号——“原有”旁边标上“+”,“借出”和“还剩”旁边则标上“-”,接下去很快地算出了得数。课后,我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要求‘原有用加法!”

然而,答案正确就意味着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正确吗?牢记“要求‘原有用加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通用“法宝”还是扼杀学生思维的短视行为?克莱恩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因着这种理性精神的引导,对于一年级“看图列式”种子课中学生写出的“1+6=7”(见下图),我不再简单地画上一个“×”,而是分析其中正确的部分,引导学生理解羽毛球的总个数“7” 是个已知条件,桶里的“6”个才是问题所求,并进而容许给自己想出的“6”套上括号:1+(6)=7。因为这是宝贵的“方程”思想的萌芽,决不能被我们粗暴地扼杀在摇篮里。想着当下,更让我们为着未来,以“学会思维”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上鲜亮的“理性”光辉的底色。

叶圣陶先生说:“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如果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带上阳光的温度和雨露的滋养,就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自然之力”,倾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口诀乘法经验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口诀与加法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口诀中的规律
把加法变成乘法
经验
怎样熟记口诀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