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不是我”

2015-10-13于光明

江西教育B 2015年7期
关键词:老僧严冬田鼠

于光明

在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中,读到一则禅宗公案,大意是这样的:日本僧人道元去延寿堂探望生病的朋友明全,见一位老僧在烈日下把香菇一颗颗地铺在地砖上晒。道元不禁问,为什么不让那些小沙弥来做呢?老僧回答“他不是我”。

他不是我,老僧在烈日下的劳作,当然是修行了,修行是“修自己”,别人怎么能够替代呢?

这个故事处处是玄机,是智慧的火花迸发。我本愚笨又无佛性,参悟不透,但在教学《收藏阳光》一文时,却对故事中的那句“他不是我”深有感触。

文中说,田鼠的生命里不但要有坚果和稻谷,还要有阳光、颜色与单词。有了前者才不至于在漫长的严冬里挨饿;有了后者,才让那个严冬不那么枯寂无聊。这哪里是在讲田鼠?更像是在讲我们的日子。关于收藏“阳光”的田鼠的故事还好懂,而后边的几个段落,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就变得没那么好懂了,因为语文的学习与展现都不只是局限于语文课本。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但十来岁的孩子,你给他讲人生的严冬,给他讲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讲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对他而言,都不过一堆干瘪的文字而已。

老师的阅历虽然算不得有多么丰富,但比学生的感悟当然要多得多。于是,我就用我的感悟来调动他们的语文经验及对人生的理解。不时地穿插这方面的名言警句,还故意勾起他们对远在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的温馨回忆——这一点,农村的孩子倒是占得了“先机”,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挣钱,不得不把他们变成留守儿童,他们从小就体会到了离合的悲欢。我原以为他们能够很好地去理解“悲欢离合”四字,能够很好地打开自己的心门。没想到,事情远不是这样。从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他们对于人精神意义的理解还是很苍白,苍白到了几乎无话可说。

这不能怪这些孩子。

自以为那节课讲得绘声绘色,可到最后,还是竹篮打水。究其原因,还是那四个字上,“他不是我”。我想,或许是课文本身就存在的问题吧,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哪里去找那么丰厚的生活储备?或许,是我的目标设置有问题,这般天真的孩子哪里能够理解“人生”——这两个相当简单的字所诠释出的真谛。

教育要有儿童立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都曾是孩子,都是在时间的轨道中不断经历,不断成长的。当我们面对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灌输,单纯地说教,抑或煞费苦心地情景营造。蹲下身来,和孩子一起,谈天说地,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切身体会孩子的感受,莫要一味灌输,请接受他们的“不深刻”。

因为他不是我!

责任编辑 甘 甜

E-mail:1409544102@qq.com

猜你喜欢

老僧严冬田鼠
决战严冬
A NON-LOCAL DIFFUSION EQUATION FOR NOISE REMOVAL*
严冬过尽绽春蕾——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会齐心协力战疫情
田鼠寻亲记
老僧
严冬海猎
和田鼠小弟一样
古木老僧图
老僧也食肉——怀素草书《食鱼帖》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