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视野中的《北京青年》

2015-10-13张文通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

摘 要:《北京青年》自播出后一直争论不断,有人高调评好,有人把它贬得一文不值。本文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该剧成功的秘诀:赵宝刚导演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向观众形象地演绎了哲学上三个永恒的命题:“认识你自己”“生活的意义”“自由”。并且这种演绎唤起了包括老一代和年轻一代对于家庭、社会、子女成长和人生的思考,使该剧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关键词:北京青年 哲学视野 社会价值

2012年8月16日《北京青年》在北京、天津、浙江、东方、安徽五大卫视联合播出。该剧作播出后,无论在电视上还是网络上,都表现出了旺盛的人气儿,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评论家仲呈祥高调称赞《北京青年》:“我极欣赏《北京青年》的思想发现和价值取向”,是“既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又引领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的反映论与价值论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认为《北京青年》:“是电视剧创作中能够自觉契合时代脉搏,探讨时代精神价值坐标的成功力作。”“这部戏用北京青年诠释北京精神,……把我们北京精神里面的包容、厚德、创新、爱国不是用口号形式,而是以能够滋润心灵,能够形成和青年人脑电波共振形式来进行解读、进行弘扬。”有的批评抨击,有网友分析,剧中的四兄弟不是有高学历就是有很好的家境,是在物质生活无忧下的寻求自我,不过就是一个“高富帅尝试屌丝生活”的游戏;“公务员这种最吃香的饭碗哪是说放弃就放弃的?现实问题实在很多,很难做到完全不顾家人的感受换一种生活”;“刷盘子、蹬三轮就叫自己想过的生活?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当该剧和所有的争论平息后,笔者静下心来反思,笔者觉得赵宝刚导演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比“青春”三部曲的其他作品更成功,同时也能产生更多的争论,主要在于他讲述着以下三个争论不止的哲学课题。

(一)“认识你自己”

这是苏格拉底提到德尔菲神庙门前的一块黑色的石头上的那句名言:“人啊,要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同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难解答的一个人生哲学的问题。赵宝刚导演曾讲过他创作《北京青年》的灵感来自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旁一块墓碑的碑文:“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而如今对于那些开始走向或者已经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一切都非常残酷,正如剧中长辈们的分析:“当他们上小学的时候,大学是免费的;当他们上大学的时候,小学是免费的;当他们还没找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当他们走向社会时,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勉强找到一个糊口的工作。当他们不需要买房子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他们准备买房子的时候,房价已经让人望而却步了。”当然这些残酷很多被父辈们挡了下来。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努力尽可能地帮我们营造了一个很舒适的生存环境。他们希望我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我们能够踩在他们肩上成功。所以我们好多人就像《北京青年》中的何东、何南、何西、何北一样,从小到大被抱以“安逸度日”的期冀,父母的珍视剥夺了我们“认识自己”的可能性,一毕业就把工作给张罗好了,就等着娶妻生子了。所以当何东被王越从死气沉沉的生活中惊醒后,开始认识自己的道路。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兄弟们从现实中唤醒,他们放下优越的生活,选择了出走。但是如何认识自己呢?离开北京上路的他们,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生存。这就像我们大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离开父母的荫蔽而活下去。于是纷纷去找工作,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个找到工作的却是学历最低的唐娇。最初,何东一直在找体力方面的工作,且做起来很不得心应手;何北一直在坚持他所谓的酒吧理想,因为何东的不支持,两人大打出手;何西去做了洗衣工;何南在技术入股创业之路上屡战屡败;而跟随他们的权筝则变成了家庭主妇。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写照,自己到底能干什么?现在太多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还大喊着“毕业就等于失业”。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认识自己。导演赵宝刚做出了这样的解读,他认为“青年人在宝贵的青春岁月里,不必给自己设立太具体的标杆,让自己背负太多的欲望,重要的其实是告别让自己心生恐惧的安逸,趁着大好时光去经历、去体验、去丰富自己,等到你的眼界变开阔,胸怀变宽广,有了足够的阅历,真正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时候再去为自己设定目标也不迟。”

认识自己需要热情,可是空怀热情的盲目行走,却不一定能真的认识自己。剧中何东在“重走青春”之初也很迷茫,他只知道自己非这样做不可,可是具体该怎么做,并不清楚。重要的是要根据心意来做选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虽然会有得失,可是很多得失都是相对的,在一些人看来是失去,在另外一些人看来也许就是得到。何东失去了优厚的生活,却得到了重新选择人生的权利和自由,他认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的能力和价值,对他来说后者更重要。无论父辈什么样的忠告,哪怕是无比英明的建议,都可能成为子辈获得经验的障碍,不经过锤炼的经验也许不能成为指南。青春需要认识自己,也需要积累正反面的经验,否则就失去了青春的意义。不怕失败的青春,正说明经历才是重要的人生体验过程。剧中一群青年的举止就是在证明着,不经过自身的感受无法获得经验和感悟,年轻人需要现实的磨练。他们无数次地经历着求职的失败,他们在山林中陷入绝境时痛彻心扉,青春的成长就是在他们的自我认识中获得,而不是被安排、被赐予。同时“认识你自己”应该不仅仅是青年人的问题,它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北京青年》最为重要的价值就是展示了青年人勇闯世界,认识自我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缺少敢于闯荡并为了正直地生活而追求的精神,那些泄愤和敌对世界的表现,既不是真实生活的主流,也不会对年轻一代产生积极作用。在剧中,何东等人的果敢探索历经挫折,这何尝不是真实生活中青春需要的精神世界?需要闯荡、需要冒险、需要无畏,这是时代对青春的呼唤,同时也是对于“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命题的呼唤。

(二)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最难回答、最需要回答,同时又是最模糊不清的问题。而我们中国人长久以来最多的一个回答就是:孩子。特别是自从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大量独生子女的存在,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因为这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经历过上山下乡,挨饿受苦,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受同样的痛苦。所以怎么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幸福的人,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来的却是我们目前的中国教育敲响的警钟。

剧中主人公的出走,就是不健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现状共同导致的。剧中的四个主人公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是已经拥有稳定工作的一批青年。就何东而言,父母失败的婚姻使得他不断压抑个性。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何东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桎梏,成为契科夫笔下的“套中人”。为了摆脱现状,他做了这个勇敢且充满激情的决定,当然也毫无意外地受到了来自家庭的重重压力:一直将他视为骄傲的父母开始了一场又一场软磨硬泡与思想轰炸,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上演三十六计,与其斗智斗勇,希望将其脑中“不靠谱”的想法连根拔起,从而将他拽回原有的轨道。两代人的价值观激烈交战,面对父辈的责难,何东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么多年为了让你们高兴,为了让你们在亲属面前、同事面前、同学面前脸上都有光,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我会努力再去找回我想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要为自己活一把了!”这是父母望子成龙反而给与孩子太大压力的典型。剧中的何西,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北京郊区,甚至被他们弟兄调侃,他生在医院,工作在医院,最后死在医院。这是父母操控子女人生的典型。而何北呢,则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知民间疾苦的富二代的典型。何南则是另一个极端,父母对国外教育极其崇拜,他们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子女留学,但是留学归来却无法得到想象中的回报的典型。剧中通过这四兄弟来表达对当代年轻人成长困局的担忧。现在年轻人与父辈成长的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而且虽然家庭条件不同,但是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溺爱和深深地期望是同时并存的。而中国的教育虽然在不断改革,但学校教育的应试化依然存在,使得这一代呈现出太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对此赵导说他曾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一块墓碑上看到一句话“现在的教育造就出一批有文化无能力的人,我想告诉年轻人,改变自己来得及,现在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以后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这段经历对你有多重要。”

因此,此剧不仅为年轻人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命题。同时通过一批年轻人的出走,也让我们的父母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特别是何东母亲的那个情节,明确地告诉我:如果答案真的是孩子的话,不妨学一下西方人,不要一天到晚都把孩子前途命运挂在嘴边,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翔,让他们正确的认识他们自己,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三)自由

“自由是少数几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事物之一,也是我们的文学和民间故事的主题之一。”[1]而在该剧中归根结底就是讲的一个关于年青一代想要摆脱老一代的束缚追求自由的故事。

在中国的家庭中,老一代人和子辈之间为自由而产生的冲突一直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从《红楼梦》到《家》,从《四世同堂》到《北京青年》。父辈们的好心似乎都成为青年们的重负:对于婚姻的不断催促和包办、想抱孙子的愿望造成压力等等,使得儿辈主人公们对此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机械感,导致他们采取逃离的行动。剧中针对年青一代对这一束缚的反抗,展开了四对青年男女闯天下的故事。其间,我们看到了这几位兄弟和几位女青年都呈现出对父辈无微不至关爱的负重感和背叛心,折射出上一辈人需要警示的问题和几代人都要思考的后代的成长之路。同样,年轻人离家出走,寻找获得自由幸福道路的愿望,是每一代人的心理需要。此剧强化了当传宗接代的亲情关爱压制年轻人的精神和情感趋向时,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辞别爱的重负而出走的理由是值得深思的。剧中的老爷子何四方对儿子辈在约束下一代正当行为时的批评,以及他对孙子辈何东等四兄弟的理解支持,显示了剧作对于社会文明的认知。其实父辈们应该很清楚,自己年轻时对自由的向往那种狂热的感觉。但是当他们成为父母时,却反过来理所当然的用爱心去约束自己的孩子。贾政如此,高老太爷如此,到了今时今日,何家四兄弟也是如此。鲁迅先生早就振聋发聩的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但是依然惊醒不了我们当代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所以,“自由”变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中永久的主题。

正是在以上三个哲学命题的基础上,赵宝刚导演的《北京青年》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然,正是因为这三个哲学命题的永恒性,也使该剧即使过了热播期,依然有很高的关注度。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而笔者认为《北京青年》就是对习总书记这一观点的最好阐释。

注释:

[1]张卜天译,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5页。

参考文献:

[1]周星.80后一代的正能量精神追求——电视剧《北京青年》认知[J].当代电视,2012,(10).

[2]谢伍瑛.电视剧《北京青年》之传播学解读[J].媒体时代,2013,(1).

(张文通 云南丽江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674100)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
发掘数学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课堂情趣
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功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青年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