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从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谈起——读《爱弥儿》有感

2015-10-13

人间 2015年13期
关键词:爱弥儿卢梭



教育从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谈起
——读《爱弥儿》有感

王梓霖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卢梭的《爱弥儿》,是教育界惊天动地的巨作。在这本书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世人要关注儿童的天性与教育的关系,认为教育必须从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谈起。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为后来的教育事业以及教育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其思想的局限性也不应视而不见。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其教育思想,为当今的教育事业寻找更多有用的资源。

关键词:卢梭;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是第一个真正关注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家,也是最早提倡让儿童的天性率性、自然发展的第一人。在他看来,教育如果不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不仅会压抑和扼杀儿童的天性,也会阻碍儿童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养成。

一、理论基础

卢梭关于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的思想,深受其性善论、感觉经验论和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从《爱弥儿》中可以看出,卢梭也是遵循这些理论来培养爱弥儿,使之成长为一个保持天性的自然人的。

(一)人性论:性善论。

卢梭认为人性中最根本的属性便是“善”,“仁慈”一词在《爱弥儿》中出现频繁,被他称作“天职”。“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众所周知,人的天性在最初的阶段是善的,即便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儿童不听从成人的教导、过分调皮捣蛋、善恶不分等等,都是由于儿童未成熟的天性所导致的,他们的许多行为都是无意识发生的。成人不应把儿童的过错归咎于教育的无能,而应该多关注教育是否与其天性契合。同时卢梭也提出,为了避免儿童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在发展儿童天性时,也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因为“只有理性才能指导我们认识善和恶”。[2]

(二)认识论:感觉经验论。

卢梭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3]卢梭认为经验先于教育,而教育也是从训练感官开始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卢梭描述儿童在12岁以前),都不要学习,不要认识和接触书本,尽量进行感官教育,而不是理性教育。“孩子们最初的感觉存粹是感性的,他们能感觉出来的只是快乐和痛苦”。[4]就好比当婴儿啼哭时,可能是在“喊”饿;当婴儿微笑时,可能代表着需要得到了满足,很惬意。卢梭所使用的“自然后果法”,也是通过对感官进行教育,来使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把一切能够得到的东西都看作是自己的,这是人的一种天性”。[5]这种天性需要通过感官的教育进行开发。从这些细微的观察可以得知,感觉经验论构成了卢梭进行感觉教育的主要依据。

(三)本体论: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最早源于古希腊哲学,代表性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对卢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自然主义者普遍认为自然是一切存在的总和,可以用科学方法去认识和把握自然,从自然本身去了解世间万物。到了17、18世纪,自然主义飞速发展,以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者,使自然主义思想成为西方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举足轻重的重大教育思想。特别是卢梭,充分肯定大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他认为,“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6]“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7]因此,卢梭认为在这样的哲学基础下,教育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既是对教育的尊重,又是对儿童的尊重。

二、卢梭式的教育方法

“要使人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8]合适的教育方法非常重要。

(一)实行自然教育。

1.年龄分段进行教育。自然教育可以理解为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遵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儿童是从自己的现实利益出发,从自己的生活需要出发,在自己与事物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取知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保存自我的,这些都是依靠儿童的天性得以实现的。真正的教育只不过是儿童原始本性的发展”。[9]让儿童按照大自然所喜欢的方式去成长,就好比让花草树木自由生长,这样才能茁壮成长,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减少畸形生物的出现。

2.使教育回归自然。为了使爱弥儿能够健康成长,卢梭把他带到乡下去教育,希望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闹,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大自然的恬静与舒适中,使爱弥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纯真,维持天性的真实。他把大自然比作富有教养,知识丰富的最伟大的老师,认为自然会教给儿童非常多的有用的东西,不仅不会伤害到儿童的天性,还会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3.自然教育的原则有两个:(1)正确看待儿童。儿童首先被称为“人”,其次才被称作“儿童”。卢梭认为,“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10]儿童的天性、人格和性情都值得被尊重。(2)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儿童也不例外。如果成人要代替儿童去思考、判断和选择,这样不仅最愚蠢,更会让儿童变得无知,阻止儿童成长,最终被这个“疼爱他”的社会淘汰。

(二)实行消极教育。消极教育最基本的精神是保护儿童的天性的自然发展,减少人为的干扰,给儿童提供一个纯净的、快乐的成长环境。卢梭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11]因此对待犯错的儿童,卢梭反复强调:“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12],要让儿童通过体验自然后果所带来的痛楚,吸取教训,重要的不是灌输和权威压制,而是防范社会上的偏见以及不良习俗的影响。必须认识到我们不需要替儿童去做,他们的天性会指导他们去做。

消极教育是卢梭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教育艺术,“学会等待,这恰恰彰显了教育者对儿童的最大的热情和最深的关怀”。[13]儿童的成长是渐进的,需要耐心等待才能看到结果。因此,卢梭主张,“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14]这也告诫所有家长和老师,不要过分争取儿童学习的时间,他们的成长自有规律,我们应当做的是把时间白白浪费掉,尽可能让他们的心闲置下来,珍惜童年的价值。“表面上看,这样做牺牲了一些时间,但最终结果是在长大的时候加倍收回来,甚至还会创造教育的奇迹”。[15]

(三)实行生命教育。卢梭认为,儿童由于其心智的不成熟,其天性是非常脆弱的,社会上的任何一种情绪、制度以及限制,稍不留神就会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因此必须进行生命教育,遵从生命发展的规律,保护儿童的天性发展。“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应当培养儿童的天性,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用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儿童”。[16]因此,教育应当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减少人为的干扰和阻碍,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舒展。

如果由教育灌输给儿童的情绪而扼杀了儿童的天性,那么,就不要在费尽力气把儿童教坏了之后,还抱怨他们成为在社会上不受欢迎的人。“人生是很短促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不是由于它经历的时间少,而是由于在这很少的时间当中,我们几乎没有功夫去领略它”。[17]儿童的天性决定了他们首先为了生存而活,只有拥有鲜活的生命,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学习、工和生活。因此,生命教育提倡让儿童率性发展、自由成长,教会他们理解生存的意义,保护他们的生命活动,培养生命的意志力,正确对待他们合理的欲念。

三、评价

毋庸置疑,卢梭关于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的观点,在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有许多积极的、正面的思想,也有一些不足的、需要不断完善的理念。下面通过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评析。

(一)正面评价。

1.使儿童认识自我,做“新”的儿童,不再是小大人,也不再做年纪轻轻的博士。“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18]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不畏权威、快乐自由、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够实现自我的自然人。对此,卢梭尖锐地批判了封建教育,认为其扭曲的社会制度扼杀了儿童的天性,抹杀了儿童本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并且由于教育中到处充斥着奴役和折磨,使得儿童的天性还来不及发挥,便已经夭折。“教育应摆脱社会文化的樊篱而使人率性发展”。[19]只有摆脱封建落后的教育思想的束缚,教育通过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来展开,儿童才能重生为具有“新特点”的儿童。

2.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真谛,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在于教给儿童生存的方式;不是使儿童成为智者、道德家,而是成为一个真正享受生活的平凡的、自由的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点他,老是由你告诉他‘来呀,去呀,休息呀,做这个,不做那个呀,’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是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20]教育最终教给儿童的,不是千篇大论,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大道理,对于儿童真正有用的,是学会在社会上生活、生存的方法。教育是培养行为举止都文雅的文明人,而不是思想行动上都粗鲁的野蛮者。教育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保证了教育不偏离这一培养轨道,更难能可贵的是,培养出了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负面评价。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卢梭关于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育存粹向“善”倾斜。自然教育的实践有可能导致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失去应有的价值。“学生把老师只看作他在儿童时候遇到的灾难,而老师则把学生看作一个沉重的负担,巴不得把它卸掉;他们都同样盼望彼此摆脱的时刻早日到来;由于他们之间从来没有真心诚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谊,所以,一个是心不在焉,一个是不服从管教”。[21]当然,教育必须倡导“善”,然而在教育中只倡导或者过度倡导“善”,对“恶”绝口不提或有意回避,那么,教育的理想与现实的间隙会变大,儿童所受到的教育便不完善。儿童不能学会辨别是非,遇到困难想也不想就逃避;老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使用欺骗或强迫的诡计来使学生就范,误导学生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教育向“善”倾斜所带来的隐患。

2.教育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是有条件的——在教师的严密控制下、以其极其隐蔽的方式实现的。可见,即使大力倡导,儿童的天性未必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与解放。卢梭这样认为,“如果你放任孩子不管,就是使他们的健康和生命遭到危险,使他们在眼前受到许多的苦楚;但是,如果你过分关心,一点苦都不让他们受,就会使他们在将来遭到更大的苦难,使他们长得十分娇嫩、多愁善感”。[22]为了不让儿童受到大自然给予他们的一些痛苦,结果反而给他们制造了许多他们本不该遭遇的灾难。老师在儿童还不懂得什么是权威与权利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管制和操控,命令儿童服从他们,请问,这不是超前教育是什么?

总之,卢梭的教育思想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所在阶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争议是不可能的。难能可贵的是,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先进的、伟大的,富于革命性,具有指导作用和珍贵价值,非常值得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们学习与借鉴。他在教育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影响力非常巨大,这也是教育家们争先向他学习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2][3][4][5][6][7][10][11][12][14][17][18][20][21][2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83:5.56.97. 49.86.7.13.74.109.13.96.286.91.138.33.85。

[8]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3。

[9][13][19]刘黎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15.140.112。

[15]刘黎明,钟昭会.卢梭的消极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新探[J].现代教育论丛,2014(5)。

[16]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作者简介:王梓霖,(1990——),女,湖南省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教育史。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72-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I106.4

猜你喜欢

爱弥儿卢梭
再论爱弥儿是谁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论《爱弥儿》中的教师观
卢梭的三次弯腰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浅析《爱弥儿》中自然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