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森林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09-29刘东生

中国生态文明 2015年1期
关键词:林业森林旅游

□ 刘东生

发展森林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刘东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启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两座山”深刻揭示了社会时代演变的历史规律,阐述了生态与民生、保护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护好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林业的重要职责和重要任务。如何既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又能推进林业绿色转型发展,促进绿色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森林旅游3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和努力探索,为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森林旅游发展成效显著

森林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以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外部物质环境为依托,强调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开展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登山探险、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森林旅游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以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为标志,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森林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渐强,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截至目前,全国各类森林旅游区域数量超过7500处,总面积超过12486万公顷。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森林公园为主体,林业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珍稀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为辅助的森林旅游发展格局。2013年,森林旅游人数达到7.6亿人次,占当年国内旅游人数的23%,森林旅游综合产值超过5200亿元,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10%以上,以张家界、神农架、卧龙、西溪湿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森林旅游区域已成为我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森林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山区、林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和就业增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公园发展已经使3000多个乡、15000多个村、近3000万农民受益,直接吸纳60多万个农村人口就业。许多曾经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森林旅游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成为外界了解当地的一个窗口。森林旅游的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一大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夏(冬)令营基地、实习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文化的熏陶。

发展森林旅游意义重大

发展森林旅游,是加强自然保护、增强生态福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内,不仅拥有着高品质的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更拥有众多体现大自然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展现人类文明的人文景观。这些资源既是国家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祖国壮丽河山、绿水青山的代表,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财富,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通过建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形式,保护好、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为当代人,更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蓝天和自然美景,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为社会提供最好的、人人共享的生态福址、公共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休闲、健身、游憩、度假的生态需求。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发挥林业在扩内需、增就业、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独特作用。

发展森林旅游,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林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森林旅游是充分利用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资源的景观、游憩、文化、保健等功能而发展的低碳产业,是不排废水、废气、废渣,清洁自然的绿色产业。发展森林旅游,把砍树变为“看树、赏树”,把卖木材变为“卖生态、卖景观”,摆脱了拼资源能源、以消耗森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拓展了林业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产业发展。如四川省依托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大力打造大熊猫生态旅游、森林人家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四大森林旅游品牌,年森林旅游人数近2亿人次,年森林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带动社会收入超过1000亿元,成为林业的支柱产业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山区、林区、牧区、贫困地区,尤其是当前全面实施天然林商品性禁伐的内蒙古、东北等国有重点林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绿色转型,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森林旅游,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森林旅游具有就业门槛低、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优势,具有“一业兴而百业旺”的特征。如福建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全省林农共建立“森林人家”357个,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000多万元,涌现出了一大批“森林人家”专业村,部分“森林人家”经营户年旅游收入超过100万元。实践证明,不少地方通过建立森林公园,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广大林农投身到与森林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运输、导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直接为森林旅游服务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积极兴办“森林人家”等接待服务设施,开展“住森林人家、吃绿色食品、赏森林美景、探森林之秘、吸新鲜空气”的旅游活动,做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形成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逐步实现了兴林富民和兴旅富民,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同时,森林旅游更给农村带来了现代文明,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拉近了城乡距离,促进了城乡交流与融合,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山区、林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

发展森林旅游,是传播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是基础。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灿烂悠久、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是天然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最佳课堂,发展森林旅游,让人们走进森林、走进湿地、回归自然。通过森林旅游,使更多的人领略祖国的秀美山川,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可以感受生态文化,获得生态知识,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可以说,森林旅游发展越普遍、越深入,人们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就越多,接受生态教育的人就越多,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就会越强,就能更加主动地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有力地提升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广大文化工作者就能够更加贴近生态建设实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生态文化作品,有力地促进我国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森林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虽然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但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作为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形态的森林旅游,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我国丰富的森林、湿地、荒漠资源,为发展森林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我国拥有29亿亩森林、5亿亩自然湿地和19亿亩沙漠戈壁。这些景观资源以及山岳、丘陵、湖泊、草原、冰川、溶洞等多种自然景观与灿烂的华夏文明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风景,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森林旅游资源,为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二是国家相继出台的各类政策,为发展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了《旅游法》,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2011年,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关于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共同把发展森林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其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实现兴林富民的战略支撑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以及公益林补偿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林业改革的深入推进,林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更加完善,各地发展森林旅游业的热情日益高涨,森林旅游业迎来了绝佳的黄金发展时期,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和能力。

三是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为发展森林旅游业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更加喜欢森林旅游活动,热衷于到森林中徒步旅行或到森林深处露营野营。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森林旅游的人数高达20亿人次,几乎是美国人口的近7倍。德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森林向全民开放”口号以来,每年森林游憩者近10亿人次。法国每年到森林中旅游的人数达6亿人次,城市中60%的家庭每年至少要到森林中旅游一次。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具备旅游消费的经济基础。此外,我国居民全年公休假达115天,职工还有5~15天的带薪休假,具备从事旅游的经济实力和富余时间。人们对森林观光游憩功能、生态功能、保健功能、文化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以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为特征的森林旅游必将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森林旅游人数正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递增,森林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发展森林旅游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

《全国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各类森林等自然资源景区总数达到9000处,森林旅游人数达16亿人次,创社会综合产值1万亿元,新增直接就业150万人,间接就业600万人,将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培育成林业的支柱产业,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空间需求的同时,成为展示美丽中国、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森林旅游发展规律,始终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良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发展森林旅游的物质基础,开发森林旅游一定要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把开发活动严格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以内,把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才能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当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坚持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坚决防止因过度和盲目开发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只有森林资源保护好了,生态旅游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有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依靠。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原则,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国森林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区域协同发展能力差,基础设施缺乏,产业“小、弱、散”突出等问题。加快森林旅游发展步伐,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对各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应当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总体规划统领森林旅游的开发建设,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没有规划,不能建设,做到有序开发,避免盲目发展、一哄而上,把发展的空间更多地留给后代人。

三是坚持兴林富民原则,处理好森林旅游开发与广大林农利益的关系。广大林农和职工是森林旅游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只有真正将发展森林旅游与群众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发挥森林旅游业环境成本低、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综合效益好的优势,使广大林农和林业职工从森林旅游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和更多的经济收入,真正让农民不出山也能就业,不砍树也能致富,他们才能自觉地投身到生态保护和建设中,为发展森林旅游注入强大动力。同时,要引导农民等各类开发主体自觉地把一定数量的旅游收入用于资源培育和保护,推动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推进森林旅游事业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理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打破“捧破金饭碗要饭吃”的局面,扶持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森林旅游建设市场主体。要把森林旅游发展有效融入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国有林区改革等林业改革中去,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向市场求人才、建产品、创品牌、要效益,增强森林旅游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要努力贯彻十八大关于建设“国家公园”的要求,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打造新时期的森林公园,使其在未来国家公园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发展森林旅游,山还是那些山,树还是那些树,只要改变山和树的利用方式、发展模式,就能实现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科普宣传原则,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发展森林旅游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发挥森林旅游的社会效益。要充分发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功能,要进行科普宣传,让大家都热爱大森林、保护大森林。要向社会公众传播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使人们从弘扬生态文化中体验和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实现经济收益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不断壮大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力量。

(作者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

热门话题

万本太

郝吉明

沈竹

刘珺 

任勇

陆冰

周东美 

林玉锁

邹毅

对话嘉宾

主 持 人:沈 竹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

主讲嘉宾:万本太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对话嘉宾:刘 珺 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任 勇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助理秘书长兼首席顾问、专家支持组组长陆 冰 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东美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林玉锁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中心主任邹 毅 北京市民、民间环保达人杨红玉 云南省大理州洱海市民

猜你喜欢

林业森林旅游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旅游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