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困难与发展思路

2015-09-24柳义筠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发展思路计算机专业高职教育

柳义筠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多数院校几乎都开办有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分散、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必须开展校企合作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尽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得多种多样,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这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在高职教育升级转型的背景下,要有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专业多方联动,校企合作的开展才能稳步向前推进。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9-0019-03

一、引言

自1999年开始,国家启动了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持续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要叫停了。在这次扩招大潮中,扩招前的1998年,报考人数320万人,录取108万人,到扩招叫停前2012年,考生915万,录取685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近42%;在这次扩招大潮中,高职教育也得到跨越式发展,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都占据了半壁江山。但面临的问题,如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截止2013年全国共有1321所高职(专)院校。大多数公办的高职院校起源中职、中技升格或成人教育转型而来,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办学基础,所设置的专业也很少真正进行彻底、高质量的市场调查,要么是继承已有的办学专业,要么是跟风似的新办专业,社会上热炒“物联网”时,一窝蜂地开办物联网专业;会计专业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几乎都成为规模第一的专业。建设这些专业很少真正考虑到区域经济的需要,而是一味地迎合考生的口味和社会炒作的概念,或者追求办学成本的需要。这些固有的原因为高职教育以后的发展瓶颈埋下了伏笔。

几乎在每一所高校都会开设计算机专业,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几间机房,招聘几名专业教师就可以开办计算机专业,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资源过度分散、碎片化,资源利用效率低,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前几年招生形势好时,每个学校计算机专业能招2-4个班,近几年,每个计算机专业能招到1-2个班就不错了,在办学过程中,大家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走特色和差异化道路才能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又是实现这样目标的必由之路,但现实远比计划、规划复杂,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也有运行方式的原因,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事业及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笔者近10年一直在高等职业教育一线,见证了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和社会逐渐认同过程,总结出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一)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一般是指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的技能要求,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和培训,以“订单”方式开展人才培养,使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这种合作模式在钢铁、铁路、汽车等行业有些成功先例,但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可操作性不强,因为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公司中小型居多,而且这个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批量人员需求不多。并且,学校开展“订单班”培养是有风险的,市场瞬息万变,3年前红火的产业难以保证3年后一样红火,而且学生按照企业要求定制,知识结构单一,在就业竞争处于不利的境地。

(二)校企共建基地模式

这个模式一般是指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结合双方的具体需求,由企业提供项目、设备、资金,由学校提供场地,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并在满足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展开各个方面的合作;或者由学校投入一部分资金,由企业提供场地,在校外建设实训基地。这种方式是操作性比较强一种模式,有很多成功案例,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力度也比较大。在校内建设的实训基地有的称为“教学工厂”或“教学公司”。这种合作模式是目前比较看好的,但缺乏具体或配套的操作细节,很多仅仅是签签协议、挂挂牌而已。

(三)校企共建园区模式

这一模式的出现,基本是随着国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兴建高新技术开发区而逐步出现的。其基本表现为,与知名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园,为学生的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开放的管理平台,集生产性实训、企业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科研等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成立“创意创业园”。但这种合作模式要求比较高,需要有场地、交通便利、配套齐全,才能吸引企业过来。

(四)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

这种模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思科公司与许多院校计算机系成立的“思科网院”、华为公司与许多院校计算机系成立的“华为网院”、蓝盾公司与许多院校计算机系成立的“蓝盾学院”。这种模式已经运行了很多年了,对于招生规模比较大的院校,办得就比较成功,而一些招生规模小的院校,办得就一般。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困难与发展思路(五)校企联合参与教研科研活动

这一模式,基本呈现“学校比较热,企业比较冷”“教研活动比较多,科研活动比较少”“企业参与学校的多,学校参与企业的少” 的局面。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自身质量和缺乏核心能力,难以吸引企业参与科研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活动主要有“课程置换”“兼职教师”“实训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议”等,而学校能参与企业的活动很少。

(六)职教集团模式

从职教集团发展的实践来看,一般以一两所高职院校为龙头,以相关院校和合作企业为主体,以行政区域或行业领域为边界,以促进职教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集团成员“共赢”为目的,以专业和课程为纽带,从而形成职教集团的基本框架。从职教集团的内涵看,职业集团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形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链接。这是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的合作方式,目前正在推进中,效果有待观察。

三、校企合作的困难

严格意义来说,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中,大量的还是浅层次、松散、短期的合作,形式化问题非常突出。其实,无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高职院校,都想出许多办法,但效果并不明显。就以计算机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而言,遇到了很多困难,其实也是整个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一个缩影。

(一)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局面十分明显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超过90%的双方都赞同开展校企合作,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学校比较热衷,而企业比较冷淡。主要缘于企业是产品的制造者, 主要以盈利为经营目的, 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利润,由于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不能立即为企业带来一定的价值, 导致大部分企业把参与职业教育看成是负担;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合作育人的理念,它们认为培养人才的责任在学校, 企业只是选择和使用人才,从内心缺乏合作意愿。

(二)计算机专业办学资源分散,计算机行业也是中小企业居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近几年普遍每个专业招生规模都不大,而从事计算机或互联网业务的企业普遍规模也不大,从事研发业务门槛都比较高,双方合作的结合点不多,企业合作意愿不强。

(三)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有限

在计算机或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工程师动手能力强、研发经验丰富,聘请过来作为兼职教师,但不能很顺畅地把个人的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而在校专任教师,由于多年脱离生产一线,尽管教学能力强、理论基础深厚,但缺乏对新技术的敏锐度和创新能力。

(四)校企双方合作目标间存在鸿沟

在计算机行业,尽管大多数企业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但一些从事软件或网络培训业务的公司对参与校企合作很热心,它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能招徕更多的生源;还有从事系统集成或实训室建设的公司也很热心,它们的目标就是能承揽更多的工程项目;还有出版社对参与校企合作也很热心,它们的目标是推销更多的教材。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学生实习实训、教科研项目和学生就业,双方合作的目标相距甚远。

(五)学校缺乏详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

现在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教学质量和科研业绩,对于校企合作的努力和贡献几乎忽略不计,在这种考核导向下,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来参与校企合作,却成为部门或专业负责人等少数人的工作。

四、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

十多年前,我国高职院校兴起伊始即走上了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之路,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为了培养后备技能人才需要,许多大型国企成立技工学校,当时校企间联系得十分紧密,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学校或升格或撤并,逐渐脱离了母体,划归于教育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

目前,国际上盛行两大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制”;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和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但由于校企合作的主体只是学校与企业(或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因此,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之间的不同特征,最终还是体现在合作双方微观操作层面上。

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才十几年,从学校及高职教育本身而言,探索人才培养、创新办学模式、构建自身教育体系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同时,社会对高职教育乃至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解、接受及扶持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其成熟的体系机制的建立则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基于以上因素,我国的校企合作目前还不可能形成真正成熟的模式,目前我们校企合作中形式化、浅层化非常明显。要解决我国这些问题,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需要政府政策法规强有力的引导、行业协会行规标准的有力支持以及学校、企业的积极参与,但更为迫切的是要建立合理的调整校企合作关系的运行机制。

1.政府通过在政策、法规、法律框架下形成的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进行干预。导向机制主要是政府在推动高职教育过程中,通过明确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主导校企合作发展方向;,约束机制更多的是倾向于约束企业,促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成为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法宝,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专项投入、减免税收等举措鼓励校企之间进行合作。

2.通过体制创新,引导建立市场条件下行业协会成为第三方专业化组织,评估鉴定校企合作,并为校企合作提供信息咨询、政策分析、行业动态等服务。

3.学校要强化为企业服务的市场意识。一是成立专业化团队,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深入研究行业企业市场动态,寻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二是探索与企业对接的市场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乃至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包括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4.计算机专业在校企合作工作开展,一方面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大的战略框架下运行,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主动性。(1)差异化、特色办学是根本,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才会吸引更多的企业交流合作;(2)运行机制创新,包括内部的利益机制、平衡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

五、结束语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内容,计算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校企合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各方努力下,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这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随着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专业多方联动,校企合作的开展必将会迎来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2]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3]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4]肖称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分析与激励机制探究[J].职教论坛,2012(34).

[5]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

[6]李瑞俊,邢德胜,高霞.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2014(26).

猜你喜欢

发展思路计算机专业高职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