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甄嬛传》价值观的论争:剧本主题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2015-09-12

山花 2015年14期
关键词:宫斗甄嬛传后宫

陈 宁

关于《甄嬛传》价值观的论争:剧本主题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陈 宁

近年来,宫斗剧的上演呈火爆态势,随之而来的“争宠”、“心计”、“选秀”、“权谋”等也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字眼。随着宫斗剧的增多,类型化、模式化的情节呈现也日见增多,而《甄嬛传》的出现似乎是个例外。不可否认,《甄嬛传》创造了新一轮的收视高潮,针对这部宫斗大戏,正面与负面的评价可谓旗鼓相当。持正面评价者多认为:此剧深刻批判了封建皇权,揭示了后宫女性的悲剧命运。“《甄嬛传》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演绎了一个曲直有致的宫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间流露出对腐朽封建帝制的强烈控诉与批判”,[1]“李准也认为《甄嬛传》对原小说的改编增加了剧集历史背景的交代,营造了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历史氛围,真实反映出封建皇权制下的选秀制度和六宫制度不但是封建统治者对美丽资源的霸权性占有和垄断,而且是对女性青春的扼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宫廷文化土壤生长不出真正的爱情之树,结束悲剧的办法只有彻底埋葬皇权”[2];而负面评价者多认为:此剧宣扬了后宫的尔虞我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生存逻辑。如《人民日报》文章《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中提到:“谁的权术高明谁就能在社会或职场的残酷‘竞争’中胜出;好人斗不过坏人,好人只有变坏、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电视剧《甄嬛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历了一系列惨痛教训之后,她(甄嬛)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你必须学会比对手更加阴险毒辣,你的权术和阴谋必须高于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你必须更坏才能战胜对手。最后,甄嬛终于通过这种比坏的方式成功地加害皇后并取而代之,这就是《甄嬛传》传播和宣扬的价值观。”[3]细细品味这两类评价,虽然态度截然不同,但其评价的内容其实是一回事,即:剧本所体现的封建宫廷之中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生存策略确是一个值得批判对待的主题,但它并不值得我们认同。如此一来,争论的焦点看似是围绕剧本内容的价值观之争,实则是对剧本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持相反意见。下面,我们围绕剧本价值观及其展示方式来对这一问题做一下系统梳理。

论争的焦点:《甄嬛传》的价值观是否有问题?

不可否认,《甄嬛传》创造了近年来宫斗剧的新一轮收视奇迹,观众在经历了近几年宫斗剧的视觉疲惫之后仍能对《甄嬛传》的出现津津乐道,可见该剧确实存在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此处,我们暂不提该剧精益求精的音乐、台词、礼仪、服饰设置等表演细节,单就主人公甄嬛从一个清纯善良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满腹城府的“腹黑”太后的成长史来看,就不能不引发人们的强烈好奇:是什么促使人性发生异化的?其实,对于人物的命运发展,导演郑晓龙早就说过:“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甄嬛传》中悲惨的人物命运感受到强烈的批判精神,不再把阴暗吃人的宫廷当作向往的地方,不再被某些宫廷戏误导想穿越回到古代。”[4]由此可见,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精神,是导演最想让观众感受到的。“如果把皇宫拍得阳光灿烂,让皇帝风流潇洒,后宫佳丽美艳安逸,如果把封妃当嫔作为一件光荣而幸福的事,将宫廷戏全部偶像化,实际上是违背历史、违背人伦,也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准则。”[5]

由此可见,导演演绎此剧的初衷是要通过一个善良女性的腹黑史来鞭挞那个“让人变成鬼”的封建宫廷妻妾制度,而并非竭尽所能宣扬那种以恶制恶、尔虞我诈的宫廷生存策略。

此剧的悲剧气氛极其浓厚。综观全剧,但凡被命运卷入宫廷皇权制度下的女子,没有一位是幸福的。而剧中的主要人物诸如甄嬛、沈眉庄、安陵容、皇后等人,无一不深陷封建宫廷制度的泥潭之中,叹息自己悲惨的命运:“在这后宫之中,哪有什么真心可言……在宫中待久了,苦杏仁吃着也是甜的……其实,我只是有一点不甘心而已,不甘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做了人家的垫脚石,不甘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活一回,我不得不争宠……”,“你这万千宠爱的贵妃,都当得没有滋味,我又何必稀罕什么惠妃呢?”,“凡是深爱丈夫的女子,有谁愿意看着自己深爱的丈夫,与别的女人恩爱生子啊……皇上虽然以为臣妾悍妒,可是臣妾是真真正正深爱着皇上,所以臣妾才会如此啊……臣妾不得已的贤惠,也是臣妾最痛心、最难过之处啊”。剧中人物对命运的悲观绝望,也正是她们对封建宫廷妻妾制度的悲观绝望,而这其实也正是《甄嬛传》所意欲呈现的批判主题。正如导演所说的那样:“我拍了一部悲剧,把美毁灭的悲剧,希望观众感受到这其中强烈的批判精神。”[6]

论争的原因:该种表现手法何以产生争议?

既然批判性主题是该剧意欲彰显的价值观,而无论是导演还是剧情设置,都曾反复申述过这一点,那么该剧缘何仍然在“价值观”问题上引发争议呢?

前面说过,无论是肯定该剧深刻批判封建制度,还是认定该剧宣扬了尔虞我诈的生存策略,两种观点都没有回避和否认该剧对封建宫廷斗争的酷烈演绎。因而,争论的焦点看似聚集在“价值观”上,实则是对将宫廷斗争事无巨细地搬上银幕持相反观点。肯定者实质上是默认了这种演绎方式有助于批判精神的张扬,“写出这样不容人善的恶劣环境,更写出人物处境好转后对纯洁天真不再的自己的哀悼,其意义要大于简单批评”[7]。而反对者实则认为该种方式无异于宣扬你争我斗的处世策略。“《甄嬛传》在内容上有着一个非常突出的倾向,那就是集中揭示清廷后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结党拉派、心狠手辣,不惜一切手段争宠、复仇。而且,反复演示后宫之人如果不这样,别说得宠,就连活命也难。全剧弥漫极度夸张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反人类逻辑,鼓吹的是丛林法则,丢弃的是真诚善良,更没有如何引人向善、坚守道德,人文关怀荡然无存。”[8]

因而,对宫斗剧中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生存策略的酷烈演绎,是否适合如《甄嬛传》般这样大规模呈现,关键在于看“宫斗”元素和剧本主题是否是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是否是全剧的批判性主题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这样的情节是否必然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主题)。如果主题与该种表现手法是唇齿相依、和谐共存的关系,那么“宫斗”表现手法的存在即为合理;否则,如果为“斗”而斗,纯粹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提升收视率,则会堕入闹剧之流,不仅有卖弄“心计”之嫌,反而有损于作品主题的和谐,最终贬损全剧的艺术价值。

那么,在《甄嬛传》中,宫斗元素的充斥是否是该剧批判性主题的必然选择?答案是肯定的。综观全剧,每位后宫女子都有被迫卷入宫斗的理由:为生存、为自保、为爱情、为争气、为家族安危、为个人荣华、为爱恨情仇、为权势地位……而因各种原因所掀起的宫斗皆源于封建皇权森严的妻妾等级制度,而剧中各位女子其自身的命运悲剧也是宫斗的直接结果。可以说,这一元素决定了此剧的悲剧性质,而悲剧则是批判主题得以彰显的载体。因而,将封建宫廷惨烈肮脏的后宫之争呈现于银幕,是表现该剧批判主题的必要选择。

和谐的艺术表现既然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那么必然会带给观众一个整体的艺术印象。作为该剧的创作初衷来说,导演意在批判,意在呈现悲剧,如若实际演绎真能如创作初衷那般,那么理应给予观众强烈的悲剧感,引发观众对于封建皇权制度的质疑和憎恨。实际效果是,该剧的肯定者的确从中读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读出了该剧的批判主题;而反对者却读出了该剧对宫斗策略的宣扬。在这里,笔者认为,该剧之所以造就了许多观众对剧本主题的异议,原因或许在于剧本对主要人物甄嬛的悲剧渲染和呈现还不够强烈。

不可否认,后宫女子如沈眉庄、华妃、皇后、安陵容等人,其悲剧结局已给予观众悲剧感,其人物塑造所造就的批判性已然明显;但剧中最重要的角色甄嬛,其下场却不似其他角色凄惨,而是荣登太后之位,尊贵至极。当然,对于这一主要人物来说,她的上位史和她的异化过程,以及她从善良到“无心”的历程中经受的摧残和身不由己的挣扎,原本就是一个悲剧。最初只愿得一如意郎君白头偕老,最终却痛失爱人孤独终生。甄嬛内心的凄苦,她“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的无奈,以及她最后对皇后、皇帝所代表的整个皇权制度的报复,都昭示着强烈的批判性。

但争议的根源或许也在于此,肯定者看到了甄嬛的悲剧性和批判性,反对者则更多地关注到了甄嬛外在斗争的“胜利”和她得以无限尊贵的地位。针对这一点,有学者指出:“甄嬛的‘成功’是悲惨的,就如她自哂的:‘臣妾要这个天下来做什么?’她的人生残破而疲惫,不得不带着毒酒去见心爱的人,不得不无比恶心地侍奉仇人,这难道不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悲剧品格吗?以为当上太后就成功的人,毋宁说成功观还有些‘官本位’残余。”[9]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有的人看到了,有的人却只看到了事情的反面。笔者个人认为,如果要说此剧真的存在美中不足的话,或许在突出甄嬛的悲剧性上还做得不够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该剧在批判精神的彰显上已经付出的巨大努力。

论争的本质:剧本的价值观和主题应该如何呈现?

关于《甄嬛传》价值观的论争,引出了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剧本价值观应该如何呈现?主题思想是否可以任意拔高?

关于剧本该如何呈现其价值观和主题思想,这牵扯到了主题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即主题思想是否是艺术之细节真实的自然呈现,它是否真正融入了艺术细节和人物灵魂的血肉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拿《甄嬛传》来说,批判性主题蕴含于剧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命运悲剧、皇权制度之中。主题的必然性在于:人们关注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感受其性格和环境碰撞的合理性,而剧情发展也尊重人物性格和环境条件的关系,这样就使得观众深切感受到:剧情就应该这样发展,人物就应该有这样的结局。做到了这一点,剧本便尊重了艺术真实,于是,剧本主题和价值观便自然而然地挥发出来了。

说到底,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并非外在于故事情节而独立存在,而是深深内化于艺术品本身之中,两者之间是“灵”与“肉”的一体化关系。因而,我们要考量一部剧作所体现的价值观,就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深入剧本所营造的艺术细节之中,深入感受其人物、环境等细节描摹是否真实、是否必然,其与剧情发展是否存在相互依存的必然性。

虽然在主要人物甄嬛的悲剧性体现上,造成了观众对该剧价值观的争议,但《甄嬛传》在总的叙事基调上,仍然力求尊重细节真实,力求尊重主题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力求体现人物的悲剧性,以呈现剧作的批判精神。恰如导演郑晓龙说的那样:“古代皇帝不可能是痴情种子,政治制度使然,个人情感又存乎几多!因而现在很多电视剧过度渲染帝王的至情至性,是脱离真实的,是对观众的误导。我拍了一部悲剧,把美毁灭的悲剧,希望观众感受到这其中强烈的批判精神。”[10]

初衷与努力皆可洞见,而剧作产生的争议或可看作实践操作层面上力求完美的商榷。如此,争议越多,则越可推动今后的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1][2]韩业庭,苏墨,唐蓉,王希子.古装戏应弘扬主流价值观——从电视剧《甄嬛传》说起[N].光明日报(第15版),2011-12-21.

[3]陶东风.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N].人民日报(第8版),2013-9-19.

[4][5][6][10]唐蓉.郑晓龙:批判精神是我最希望观众读解到的[N].光明日报,2011-12-21.

[7][9]唐韧.如何理解对《甄嬛传》的批评[N].文学报(第19版),2013-11-7.

[8]陈东有.《甄嬛传》的道德底线何在?[J].决策,2012(7).

陈 宁(1983— ),女,山东淄博人,文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及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宫斗甄嬛传后宫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后宫正传
在宫斗剧中你能活到第几集
宫斗剧风靡映射了什么
美国军情系统闹“宫斗”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巴西危险的“宫斗”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
中医护理干预产后宫缩痛的效果分析
《后宫·真烦传》专题之女帝家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