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015-09-10郭媛媛

考试周刊 2015年41期
关键词:考试焦虑心理分析农村学生

郭媛媛

摘 要: 本文首先从农村学生的考试实际出发,分析了农村学生考试焦虑现象的重大危害,其次从“农村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表现”、“克服农村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对策尝试”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最后对克服农村学生考试焦虑现象危害的对策进行了辩证展望。

关键词: 农村学生 考试焦虑 心理分析 对策研究

高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仅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还不够,还须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考场上能否轻松自如地发挥正常水平,本身就是高考能力的一个隐性要求,为学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重大作用。农村考生心理压力大,承受能力不同。有的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心理处于松弛与紧张之间,大脑皮层兴奋恰到好处,这是最适宜高考的心理状态;有的情绪激动,忐忑不安,心理上患得患失,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影响了正常发挥。此外,有些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考试根本没有进入角色。所以,能否调整心理,进入最佳状态成为每个考生得失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农村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表现

1.厌倦心理。农村教学条件差,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导致目标不明确,平时学习不认真,一般测试考不好,再加上自尊心特别强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疲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整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讨厌学习,讨厌考试。高考将至,由于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压力,对高考勉强应付,就像不情愿地为别人完成任务一样,抱着敌对情绪进入考场,对试卷稀里糊涂地乱答,时间一到,匆匆交卷,出了考场“万事大吉”。

2.紧张心理。农村学生生长环境特殊,心理紧张,过度紧张会对考试不利。其来源主要有:一方面对高考的有关纪律、规章制度、考场布置等,都使考场有庄严肃穆的气氛,初上考场,易受其感染,心里紧张,拘谨异常。另一方面考生受到父母、家人、亲友和教师的重托,心理负担沉重,各种疑惑杂念自然产生,导致精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进入考场后依然不能恢复。这对考试需要排除杂念,一心一意,尽力投入,达到忘我之状态是灾难性的。

3.躁动心理。即考试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不能较好地处理而使自己躁烦不安的心理状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出人意料”的试题而出现反差心理,怅然若失。不少考生在最后总复习阶段根据一些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某些所谓的“信息”、“动态”之类的题目,结合主观想象,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题目猜题、押题。二是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前面的小题目用时太多,到最后做分值较高的大题时则发现时间不够用,此时不能够泰然处之、冷静思考,而是情绪激动、心理急躁,对试题乱答一气。三是对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对待的反常心理。如1996年一位考生,由于监考教师和场外主考怀疑其本人与准考证、照片不符而多次抬头对照和询问,致使头脑一片空白,不能迅速恢复,答题思路混乱,以致影响整场考试。

4.惰性心理。在平时学习中养成的不认真思考的侥幸轻率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似曾相识”的试题而产生的轻率心理。轻率心理使学生不能够认真审题、缜密思维,结果要点不全、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浅尝辄止,甚至答非所问,不切题意;二是“多多益善”的惰性求全心理,特别是对文科学生尤其如此。不少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和缺乏分析综合能力,不能认真审题,把握其要求和内涵,而是把与该题有关的知识全盘照搬,认为多写必能言中。结果废话连篇,难于切中题意。此外,有些学生本来答得不错,但为使答案完美无缺,不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滥加发挥,大量增补内容,结果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二、克服农村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对策

1.心理的明确性。考前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对高考的认识。高考既是对部分考生知识和能力全面运用的一种测试,又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能考取大学对考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没有考取并不等于理想的破灭。因此,考试时不能背包袱、有顾虑,不要朝最坏、最糟的方面想。应该十分明确不用紧张,考不上明年再考,即使考不上,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深造。上大学并非唯一出路,它仅仅提供了一个成才的外部条件而已。考前要端正目的,明确目标,正确认识高考,如此才能在考试中稳定情绪,避免失误。

2.心理的稳定性。学生面对庄严肃穆的高考做到不慌不忙,临危不惊的情绪稳定状态。考前重视休息,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有较宽松的休整和自我调节的时间以养精蓄锐,在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和心理、生理承受能力。对自己作正确估价,不要存在过高奢望,期盼“奇迹”出现。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高考,善于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情绪,使交感神经从过度兴奋状态中,迅速恢复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较快地与考试所需的纯洁心境相适应,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做做眼保健操,环视四周,放眼远处绿色景物,或闭目养神,回忆曾使自己感到最开心、最幸福的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放松情绪,避免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认识盲点。

3.心理的自信性。自信心能给人们以勇气和动力,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考生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水平,考出好成绩,临场才会冷静沉着、挥洒自如,甚至有超水平的发挥,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法”对于稳定情绪,鼓舞士气有重要用途。

4.心理的预见性。考生答题前对试卷中的各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对策。通览全卷,了解题量、各题的布局和难易度,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节奏,对各题用时必须有准备,防止太快而慌张,太慢又完不成的结局。把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迅速构思,而且能果断地取舍难易题的回答先后顺序,以免在个别题上耗时太多,出现“做不完”、“来不及”的结局。此外,对考试所需用的各类证件,如准考证、座号通知单等,预先就整齐地放在易使监考老师拿到的地方,避免检查时跟你要或乱翻试卷找证件,以致影响答题。

总之,造成考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差,考生心中无把握,自信心不足,导致各种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最根本的是要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再配以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自己的平时训练,就有可能形成考试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至于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会有不同做法。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必然会促进考试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加完善,从而避免考试中不正常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庞维国,王小明.教育心理学[M].第四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71-281.

猜你喜欢

考试焦虑心理分析农村学生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农村教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