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语文自主多元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015-09-10吴大成范本竹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材课文母亲

吴大成 范本竹

“自主、合作、探究”是从变革学习方式的角度要我们来一场学习大革命,而“自主”又是这一命题的核心。必须围绕“自主”立足于学生生命需求,人生成长奠基来统筹、整合、建构语文课程。我校的语文教学改革正在践行着这种理念,通过科学合理整合教材,构建自主多元课堂,培养能思善辩、能说会写的人,追求着语文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就语文课而言,它是语言、文化、社会、学习者、教师等诸要素统合起来的一个综合系统;就语文课所选编的教材来看,它涉及了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这些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我们通过科学合理整合教材,构建自主多元课堂提供了契机。

我们积极践行“探索丰富多元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其他教学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定的教育教学情景。我们通过“单元整合”教材,构建自主多元课堂,唤醒了教师课改的激情,提升着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

一、主题阅读组合式

即单元组合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将相关的内容和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将课内与课外、诸学科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按照课文主旨、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把同类的、相关的、相对的课文放在一起学习。这样既能开拓视野、提高效率,又能形成知识的系列。变“点状”学习为“块状”学习。

写母亲的课文有很多篇,我把课内外的集合在一起学习。如《纸船——寄母亲》(冰心)、《母亲》(泰戈尔)、《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我的母亲》(胡适)等,它们虽然都是以母亲或母爱为题材,都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和讴歌,但是文体不同、写法各异、主题也有差别。从文体上看,有诗歌、散文、传记;从写法上看,有托物言志、形象再现、典型事例、细致描写和夹叙夹议;从主题上看,有的是表达远离母亲的儿女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有的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有的是描写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人格,有的是讴歌母亲胸怀的博大和宽厚。把这一组写母亲的课文放在一块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母亲的高贵品质和深厚情怀,更好地掌握描写母亲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完后,还可让学生们课外收集描写母亲或母爱的诗文、歌曲,练习写以“母亲”或“母爱”为题材的作文,举办“献给母亲的歌”主题活动,学生们普遍感到这样学比单学一篇要有效得多、实惠得多。

再如把教材中“托物言志类”的课文如《蝉》、《贝壳》(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宗璞)、《爱莲说》(周敦颐)、《白杨礼赞》(茅盾)、《故乡的桂花雨》(琦君)等放在一起学习,以一篇为例带多篇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学生在单元组合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综合性训练,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人文品质。

二、扩展延伸式

这一形式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教材某一信息点向教材以外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的知识过程中,达到综合学习的效果。相对于那种拘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扩展延伸式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这类形式的关键是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由点向外辐射扩展延伸。如学《故乡》可联系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影视;学《爱莲说》可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上好这一类型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三、时文阅读自主交流式

学语文仅靠教材、课堂,这对奠定中学生的文学基础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教材多年“老面孔”的局限,也极不利于学生吸收鲜活的语文信息。教师有意识地从报刊杂志或从网络上选择时文,供学生每日课余闲暇阅读,不失为补苴罅漏之举。

这类课可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学生阅读文章作读书笔记,教师教阅读和作笔记的方法。其中包括:抄生字释新词、好词佳句评品、优美段落朗读、问题质疑解难、撰写评点感想;第二步骤是每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由学生自主交流。具体过程是:每节课由两名学生准备本周内阅读的几篇文章,安排好交流的步骤环节。上课时由两名学生主持穿针引线,或问或答、或读或评、或讨论或辨析;最后几分钟老师解疑、总结。

上好这类课的肯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真正地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

四、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式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比比皆是,但仅读一篇作品很难对这些大家的作品乃至作者有全面的了解。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某位作家作品作一个专题,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那么对学生蓄积多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综合性全面素质,完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如:柳宗元的专题研讨会——“士穷乃见节义”,可联系屈原的《离骚》《九章》、柳宗元《小石潭记》、刘禹锡《陋室铭》、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的大部分词,他们的作者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迁谪者。从这些作家中探究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迁谪文化。他们的遭遇大同小异,所抒发的情感却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怨愤”和“豪健”;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消极怨愤,对生活悲观;乐观旷达,饱含对生活的热望。从中亦能得到人生的启迪。

当然,这类课操作起来,不但不能拘于课时(查资料利用周末、课余时间等),而且要求教师本人具备一定的研究指导能力。

五、古诗文诵读自主交流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古代诗歌的教学更难。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只是按照常规的文言诗文教学要求,读读、讲讲、背背,很容易出现学生学得无精打采的状况;即使教得精彩,学生的学习也未免单调和被动。怎样才能使学生沉浸其中,学得有效呢?我们的教师精选古诗文,教研组开展语文活动周的形式集中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然后提供多元学习方式,如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仿古诗、演古诗、寻故事、趣味赛、对比阅读等供学生选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诗文精华,展示学习成果。

通过活动,学生多方式赏析古诗文简练生动的语言,想像色彩鲜明的画面,涵泳含蓄优美的意境,体味真挚深切的情感,在快乐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开这种课型的初衷与时文阅读同样,仅靠课内几篇文言文根本无法达到新课程培养学生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目标,可将目光投向课外,自编校本教材,从唐诗宋词和《论语》中遴选,或学生自选古诗若干首等。

语文自主多元课堂正是依据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点,注重语文学科诸要素的联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有效地沟通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相关内容能够在逻辑上密切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学习对象,达到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的提高。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承载着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使命和职责,现代意义上的教师是划时代的,是研究者、开辟者、建设者。就让我们一起聚焦课程研究,陪伴学生一路高歌,感受生命成长的脉搏吧!

(作者单位:开县河堰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材课文母亲
教材精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