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歌教学新探

2015-09-10周雨寰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9期
关键词:辛夷古典诗歌

周雨寰

当前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编入了一定量的古典诗歌,这说明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已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要重视古典诗歌的阅读。古典诗词很美,可是课堂上老师的解读经常破坏了诗歌原有的美感,让学生觉得这样的课堂很乏味,而且觉得古典诗歌高深莫测,离自己太过遥远,于是就产生了对古典诗歌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情绪。怎样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歌的殿堂,使他们自觉地接受美的熏陶呢?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是这样规定的:“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我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诵读的基础上,把古典诗歌还原成故事。比如教《静女》和《氓》时,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而后通过想象,把这两个一喜一悲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表现出了对古典诗歌空前的学习热情,想象力之丰富,表达能力之强让我惊叹。这两首诗歌被学生还原成了具体可感的画面,学生很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歌中的喜怒哀乐。比如学生在《氓》的第四节这样讲到:“走在淇水河边,我思绪万千,我在这里等过你,我在这里送过你,淇水见证过我们美好的爱情,淇水听过我们美丽的誓言,如今物是人非,淇水汤汤,打湿了我们的誓言……”学生的讲述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重要的是所有的学生就此理解了诗歌的形象和意境。于是在后来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我沿用了这种方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把诗歌还原成故事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主动深入地研读文本的时间

把诗歌还原成故事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先完成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在头脑里勾勒一个大致的画面轮廓,这样才能为后面的还原故事做好准备。故事的原材料是文本的诗歌,不能脱离文本去讲故事。所以自主学习是后面想象的基础,是讲好故事的先决条件。

2.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熟悉文本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教师可以通过对疑难字词的讲解,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从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或采用让学生讨论、质疑等方式进一步熟悉文本,走进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也可以老师引导学生找到诗歌的跳跃点、空白点,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去想象空白点可能的内容。

3.把诗歌还原成故事要分步骤进行

在还原故事的第一个阶段,可以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要求,如注意忠实于文本,故事要完整,语言要流畅;在第二个阶段,要求学生利用想象去填补诗歌的留白部分,故事要丰满,语言要生动;在第三个阶段,可以要求学生注意叙述的方法,找好故事的切入点或者变换叙述的角度。如执教《孔雀东南飞》时,提示学生可以用倒叙插叙的方式叙述,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如可以从刘兰芝焦仲卿二人自杀讲起,可以从二人分别开始讲起,可以从刘兰芝再婚讲起等等。也可以变换成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梯级的训练方式,学生就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故事讲得完整生动,既忠实于文本,又能讲出自己的个性。同一首诗歌,原材料是一样的,却被学生讲得绚烂缤纷,学生从而自发产生了对古典诗歌浓厚的阅读兴趣。

4.教给学生把故事讲生动的方法

首先告诉学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可以在叙述的同时穿插描写,可以适当抒情;其次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等;再次教给学生一些修饰语言的方法,如常见的比喻、排比、引用等。如有同学在讲《孔雀东南飞》的故事的时候,学生这样讲:“刘兰芝正在织布,突然听到达达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直走到家门口,刘兰芝才意识到原来这是归人,不是过客……”这里就巧妙引用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因为引用,故事显得更生动更有意境。

二、把诗歌还原成故事的好处

1.学生开始主动地研读文本

要想讲好故事,必须先要熟悉内容,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目标,便开始主动地研读文本,利用注释还有主动查找工具书以及搜集资料,完成对课文的自学,完成对作品的初步理解,这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理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淡化了老师讲解的束缚,学生的想象有了广阔的空间,在文本的基础上自由驰骋。比如教读《辛夷坞》时,诗歌只有短短的浅显的四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老师如果讲解难免乏味而且画蛇添足,于是我采用了还原故事的方法,竟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一位学生的叙述:

寂静山林中传来第一声清脆鸟鸣。歌声远扬,从谷底清澈的流水,一直回荡到最接近苍穹的那一株碧绿。晨光熹微,如那和着薄纱在秋千上耍得香汗微发的女子双颊上的绯色一片。

阳光的暖意慢慢透过谷顶的荫蔽,将暖意打在每一寸有生命的地方,唤醒了整个山谷。她便驻足山腰上——一个听得见流水,看得见朝阳,却在苍翠掩映下略显幽僻的地方,不争、不骄、不卑、不亢。她是那一树辛夷里长在树梢上的一朵,格外飘渺,格外脆弱。可这并不影响她在那稍纵即逝的花季中,使出最大的气力,张开她光泽如蜡的红瓣,仰起脸微笑着接受暖阳最圣洁的亲吻。

我从不相信,世间万物有哪一种,是生来便守得住一生平静的。未曾见过繁华的明眸如何能沉淀出彻底的澄澈?因此我宁可相信,这些一生恬淡的红英定是从风尘走来,洗尽铅华,只留着一片朱唇,转世到这辛夷树梢,沉湎一世寂寞。她许是秦淮河畔的苏小小,许是跃然于彩笺上的薛涛,在酒乐爱恨中轰轰烈烈地舞蹈了一生,所以现在要停驻在辛夷梢头恬淡地静养一世。

我大抵是这谷中的第一个来客罢!只是自觉悔恨惋惜:我来了,却没有碰上她最绚丽的时候。她淡然:她的绽放与迟暮,美丽与哀愁,从来未曾想过要予人。辛夷树上这一世,她只为自己绽放。

我久久伫立。她们并没有宁可枝头抱香死的贞烈,也没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雍容。她们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静悄悄地美丽了一生。她将去往何方我无从得知,许是重返元宵的蛾儿雪柳,许是又零落成泥化作香尘。山腰上的那一树辛夷花依然兀自开落,或许,重生的香萼里,会有她的身姿。

我想,我能为她做的,只有在月夜,独坐幽篁,弹琴长啸,为她唱一曲凄美的哀歌。

哪位老师的讲解会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哪位老师的诠释会有如此的想象力?哪位老师能在学生的头脑里定格如此美丽的画面?这些都只能得益于学生自己对文本独到的理解,想象的翅膀只有学生自己才能扇动,凭借想象的翅膀,学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丰满而生动的故事,从此这首诗便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3. 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学生平时写应试作文,完全是为了作文而作文,语言干巴枯燥,缺乏灵性,而把诗歌还原成故事,学生有着写作的兴趣,于是一些美丽的文字便从心里汩汩流出,学生沉睡的语言潜能和多年的积淀被唤醒。试看下文:

罗袜香尘散了,我的目光又再一次的定格在了你离去的方向。如若只有春天才能够明晓你的心思,我多想能化作一缕春光,流过月桥花院,沁进菱窗朱户,与你一起,度过锦瑟华年。

可怜我不是春光。

我只好独向蘅皋,独向黄昏。落寞地把我断肠的思念题写在溶溶流云上,兀自地将笔杆折断,因为这一生,我只为你而挥毫。

知否?知否?

一望无垠的平川上,生长的不是烟草,是我对你绵绵的爱恋。

三千繁华的城市里,飘洒的不是柳絮,是我对你无尽的思慕。

黄昏时节落向万家的不是雨,是我苦苦的,相思意……

这是一个平时很不擅长写作的学生把《青玉案》转换成的故事,语言的华美和准确令我惊叹。原来学生不是不会写作,是写应试作文写傻了,这样的写作让学生重新找回了写作的自信。长期训练下去,对应试作文的写作必将大有裨益。

4.训练了记叙文写作的叙事能力

在还原故事的时候,教给学生叙述的方法,找好叙事的切入点的方法,变换叙述人称的方法,组织情节的方法,这些都是写作记叙文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方法真正地实现了读和写的结合,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5. 为学生读懂诗歌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我们教给了学生许多种读懂诗歌的方法,包括通过想象去填补诗歌的空白和跳跃部分,但是这样的方法也仅止于空洞的方法,走不进学生的心里,学生还是一片茫然,对古典诗歌的畏难情绪依然存在。这种把诗歌转换为故事的方法,首先就打破了时间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只不过表达形式不同而已,这样学生的畏难情绪自然会减轻许多。其次长期进行这种方法的训练,学生每读到古典诗歌,自然而然地在头脑里就留下了一帧一帧的图画,这样就很容易走进古典诗歌的意境,进而理解诗歌。

这是我在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通过训练,学生渐渐地喜欢上了古典诗歌,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加深了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同时记叙文写作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地走进了古典诗歌的殿堂,自觉地接受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中山纪念中学)

猜你喜欢

辛夷古典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你好,我叫乌鸫
七月诗歌
辛夷坞里辛夷花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树洞艾生的江湖往事
我愿做你的树洞
诗歌过年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