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碧血丹心,碧华是一粒种子

2015-09-10严剑漪

上海人大月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长宁高院院长

严剑漪

一位法官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追悼会上叹息:“这世间真有楷模,让我辈有所皈依……” 2014年12月10日下午13时50分,邹碧华在赶往司法改革试点单位徐汇法院途中,突感胸口剧痛,司机将他紧急送往医院。三个半小时后,年仅47岁的他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斯人一去,网上网下哀思如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他的悼念之情,各大媒体累计发文1850余篇,相关微博、微信10万余条,4万余人在网络上献花、点烛,超过10万余人参与留言讨论。12月14日上午,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地的法律人士、亲朋好友、人民群众近3000人,自发赶到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参加邹碧华的遗体告别仪式,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一个“官阶”并不算高的副院长突然离世,却震动了整个法律圈、整个社会。《人民日报》于12月17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提出勇于担当的“邹碧华精神”,认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共识,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有勇有谋,更需要迎难而上、不计毁誉的担当精神”。

是什么让邹碧华赢得了那么多普通人的心?是什么让悲痛的人们那么迫切希冀“邹碧华精神”永留人间?不仅是广为称颂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

一个案子里的公平正义

2014年12月15日,60岁的苏亚珍和丈夫沃根生打电话给上海高院信访办法官金鸣,“我们刚从香港赶回来,但还是没赶上邹院长的追悼会,唉!”

苏亚珍和沃根生是邹碧华曾经接待过的一对老上访户。2008年,沃根生的老母亲家中着火,80多岁的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家和物业打起官司,因不服一、二审判决,沃根生与妻子苏亚珍不断上访。

2013年5月,他们第一次在虹口法院见到邹碧华,邹碧华目不转睛地听着苏亚珍和沃根生的先后叙述,神情凝重。

“他那种关注的样子,让我觉得这个院长很负责。”苏亚珍的神经慢慢放松下来。

2013年9月30日,邹碧华和信访办的法官们一起前往沃根生母亲生前家中查看。

已经发黑的楼梯只有七、八十公分长,特别窄小的楼板让人心惊胆战,身材高大的邹碧华弯着腰往上走,只见阁楼顶上悬挂着一个赤裸裸的灯泡,一张简陋的床斜斜地靠着“老虎窗”(上海旧式阁楼窗)。

“可想而知,当时那个老太太在这种环境下遭到了多么的不幸,我们作为法官一定要善待信访人,善待他们等于善待自己,我们都有父母的。”邹碧华事后对信访办的法官说。

阁楼查看完毕,邹碧华带人前往居委会现场办公。

“本来他们要求补偿100多万,邹院长的真诚打动了他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调解方案。”金鸣感慨道。

“我们那时候总是麻烦他,真是把他累坏了!”当苏亚珍听到邹碧华去世的消息后,禁不住哽咽了。

每个案子里的担当

一个矛盾的化解并不稀奇,难的是不断化解一个个矛盾。

2008年邹碧华从上海高院民二庭庭长转任上海长宁法院院长,在经过专题研究44次之后,他在长宁法院制定了14项信访制度,开始了“既注重逐件化解,又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标本兼治历程。

邹碧华说:“当我看见一个上访户频频到北京去弄得家里鸡犬不宁,一家人不得安宁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家庭,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

“他在长宁时,每年春节都带着我一起去信访户家走访。有一次,他早上9点去,下午2点才出来,午饭都没有吃。”原长宁法院信访办主任滕道荣最清楚邹碧华的工作风格。“他很真诚,每年春节都会给上访户写新年贺卡,每份贺卡里的慰问信内容都不一样。”

“我记得有一次去长宁法院督办案件,邹院长介绍长宁正在搞一个信访接待的场景接待规范,当时搞了50个场景,大家都说很好,邹院长说50个不行,还要多,要尽量把这个工作做细。我当时很佩服他!”上海高院信访办余德利所说的,正是长宁法院非常具有特色的《群众工作接待规范——场景设计65例》,这些例子涵盖了法院接待、应急处置、化解、管理等各个方面,每个例子细分为“不妥当的做法”、“正确的做法”、“规范理由”三部分,每个场景细小到诸如立案大厅内接待人员的席卡放置、当事人不会写诉状时、年迈老人来院时的迎接等情形。

2009年长宁法院开发了一套信访投诉监控系统,这套系统把所有的来信来访输入电脑,更为重要的是,这套系统自动对投诉的部门、投诉的法官、投诉的事由进行统计、自动排名,使投诉分布一目了然。每天,邹碧华通过电脑进行信件批示,批件立即被分配到分管院长,然后分管院长立即督促到各业务庭,这一“辣手”的做法,避免了长宁法院信访件如泥牛入海、不了了之的情况。

2012年邹碧华转任上海高院副院长后,长宁法院的信访量始终在全市处于低位。

化为改革的“种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012年,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邹碧华被任命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作任职承诺发言时,如是表达了推动司法改革的担当精神。上海是中央确定的首批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2013年,邹碧华被任命为上海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从此无数个“5+2”、“白加黑”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在一次跟随邹碧华赴京汇报时,同事们在午餐时感叹司改之难,邹碧华不无幽默地说:“在座各位的智商加起来都要爆表了,不要怕!”其实大家心里清楚,邹碧华是最累的。

上海高院司改办的那层楼面常常灯火通明,《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为了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邹碧华带领同事将上海4家试点法院所有法官5年来的人均办案量梳理了一遍,不光算办案数量,还看案件质效,力求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邹碧华还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项目化管理理念,组织研究制定了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分解表,督促改革任务的推进落实。

“他还推动建立改革的效果评估制度,通过对改革任务的动态跟踪、效果评估及信息反馈,及时发现、解决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司改办的陆伟如今常常回忆邹碧华生前的情景,“全国各地同行来沪考察时,他都会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的理念和制度设计和盘托出,对所有问题一一解答。他常常说:‘我们没有保留,司改需要共识,需要全国上下一起推动。’”

在一篇《从专业思维、管理思维到领导思维——我的成长历程》一文中,邹碧华这样写自己:“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

一个无私无我的改革者,在法治中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而他内心深知,法治进步需要所有法律人的共同努力。

12月10日,邹碧华走了。

12月12日,一位年轻的法律人在微信里写:“如果选择哪一种态度,我想继承是最好的纪念,改革路上邹院长播下的种子,在合适的时候会生根发芽,也许长成参天大树!”

12月13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传出消息,该院将设立“邹碧华奖学金”以纪念他在司法工作上的突出成就。

12月17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上海校友会发起“邹碧华校友追思会”。在这次追思会上,来自各界的50多位法律人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我们要继续他的理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碧华精神永存!”

猜你喜欢

长宁高院院长
智媒时代高校美育活动的传播策略
赞长宁地震台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多元化策略分析
娘子好生猛
我妈这个人,总想找我说说话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tesy Expressions
“一世长宁”全民大晒字
另一种深情
院长的葡萄2
院长的葡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