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阳文庙“非遗”文化价值述论

2015-09-10李绍先

文史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祭孔旅游资源文化价值

提 要:文庙作为中国传统儒学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与符号,具有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是一种兼具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四川省孔庙博物馆、四川省孔子研究学会所在地,庙馆会三合一,资源品位高,颇具地方特色,有较高的科研与旅游开发价值。德阳文庙的祭孔活动亦独具特色,“非遗”文化价值极其丰富。

关键词:德阳文庙,祭孔,“非遗”文化价值,旅游资源

文庙又称为孔庙,端始于公元前478年(孔子逝世第二年),最初是用以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由于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都有孔庙或文庙。

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文庙建筑遗址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其历史文化价值,人们更多强调属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实际上,在其两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伴随着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地位不断提高,文庙建筑不仅数量不断增加、等级不断提升,而且其功能与价值也在拓展:从最初单纯用以祭祀孔子,到后来因“文庙设学”,进而形成“庙学合一”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许多名儒名贤也被请进文庙加以祀奉褒扬,亦使得文庙的文化内涵不断扩大。

德阳文庙始建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的基本格局。德阳文庙占地面积20800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处,是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孔庙建筑群,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40年代,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在考察了德阳文庙后说:“德阳文庙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也认为:“德阳文庙规模大,保存完整,特点非常突出,这在全国也不多见。”[2]

德阳文庙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较高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而且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也丰富多彩,极具特色。

一、保留完好的文庙祭孔礼仪及民俗

考祭祀孔子的典礼,源于“释奠”古礼。明万历朝李之藻《释奠诂》考述云:“古者释奠施于山川庙社,或施于学(宫)”,即释奠古礼不仅施于山川或宗庙,以事天地、尊先祖,也施于“学宫”以“隆君师”。不过上古“释奠于学(宫)”所隆之“君师”,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后来随着历代对儒学的提倡,释奠礼才主要用于祭祀孔子,并升级为国家级常设之礼。 [3]

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 规格祭祀孔子,首次将“家祭”性质的祭孔活动升格为祭孔大典。汉武帝 “独尊儒术”,不仅儒家思想成了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且文庙也用上了黄色琉璃瓦,“祭孔”成了古代学礼制度的核心。 [4] 宋元明清是孔氏受朝廷恩宠的兴盛时期,祭奠祭孔也特别隆盛,称之为“国之大典”。

民初明令停止祭孔,后来袁世凯复辟,恢复了“祀孔”。蒋介石南京政府从上世纪30年代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祭孔时间就由过去的丁祭改为孔子诞辰日祭祀。1948年是曲阜等大陆孔庙最后一次祭孔,大陆祭孔大典此后中断。[5]

历史上,德阳孔庙的祭孔活动称为“丁祭”,定制每年春、秋二祭。明清时代德阳的祭孔活动,在地方志中记述甚详,我们也曾撰文有过探讨。[6] 新中国成立前后,因为“极左”思潮影响,德阳文庙的“祭孔”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曾经辉煌的德阳孔庙受到破坏,有的建筑被强行拆除,庙中塑像被毁,文物皆失。好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文庙成了德阳县的“粮食仓库重地”,使得这里的一些老建筑物没有遭到太严重的破坏,客观上为后来恢复孔庙创造了条件。

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孔子和儒家学说被全盘否定,已经残破的德阳孔庙再次遭到破坏:庙内名木古树消失殆尽;棂星门、大成殿、崇圣殿都有不同程度的毁坏;万仞宫墙南面被添加了一个供集会用的“XXX台”,成为各种集会,特别是批斗大会的场所。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祭孔民俗,是我们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历来是一个崇文重教的地区,因为儒家文化积存丰厚、人文传统的习染,在德阳民间,即使在“极左”思潮年代,零散祭孔活动也一直就没有中断过。不管是读书学习、升学考试的祈福、清明时节的祭扫,还是秋季夫子寿诞祭拜,特别是那些有“耕读传家”背景的家庭,从来就没有忘记孔圣人。时至今日,每年的暑期,不仅本地,就是附近市县,父母带孩子来德阳文庙给孔子上香祈福者也不在少数。这些都说明祭孔民俗在德阳这块土地上具有长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祭孔活动开始恢复,德阳文庙的修复工作及祭祀孔子的活动也随之展开。经过几年的修复,正面主要建筑已经焕然一新,并于后院新建了仿清歇山式“致远楼”、横山式“染云轩”、“静然亭”及“沁心亭”等仿古建筑。[7] 1990年,德阳文庙按照清代格局和礼制恢复了祭孔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1984年曲阜孔庙恢复祭孔大典后,国内第二、四川最早的祭孔大典。

附:四川六大文庙恢复祭孔时间表

名 称 始建时间 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恢复祭孔时间 特点或称誉

德阳文庙 南宋 2001年 1990年 谓“庙甲西川”、中国第三

富顺文庙 北宋 2001年 2012年 有最“正宗”的孔子塑像

犍为文庙 北宋 2006年 2009年 有“四川最大文庙”之称

资中文庙 北宋 2006年 2012年 是孔子塑像惟一站立的文庙

西充文庙 南宋 2013年 没有 是川北地区保留完好的文庙

名山文庙 明代 2013年 没有 谓“至尊大气,媲美皇家”

1990年5月,海内外专家学者一百五十余人汇聚德阳参加“国际儒学研讨会”。德阳文庙按照清代格局和礼制恢复了祭孔大典和祭孔乐舞表演。孔子77代孙、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德墉先生参加了祭孔大典。有感于祭孔礼仪制度之完备、祭孔乐舞表演之精彩独特,孔德墉先生连说几个“想不到”!进入新世纪,德阳文庙每年都会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其中以2005年、2011年的秋祭大典在国内反响颇大。

改革开放以来,德阳文庙不仅得到很好修复,在国内较早恢复祭孔大典,而且建设成了专题性四川孔庙博物馆,并成为四川省孔子研究学会驻在地。其庙馆会三合一,在国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祭孔文化与民俗模式,即把民间祭孔与文庙博物馆,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融为一体。参加祭孔活动的,不仅有来孔庙游玩,参观祭孔表演,进大成殿祷告许愿的老百姓,也有文教部门的官员,还有特邀来德阳交流的中外专家学者。每一次祭孔,不仅是民俗盛会、商贸盛会,也是文化盛会,极具地方特色。这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二、别具一格的祭孔乐舞

孔子生前以“六艺教”,礼乐是其教授弟子的基本内容。孔子卒后第二年,孔子后人及弟子即以周公制作礼乐以释奠先师。汉以降,历代皇帝对于祭孔乐舞的统一编制,“钦定”下达,相沿至今。因每年仲春仲秋季的头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日,均要在孔庙举行祭祀大典,故祭孔乐舞也称“丁祭音乐”,也称 “大成乐”、“中和韶乐”。[8]

1986年,曲阜文庙率先在祭孔大典恢复并进行了仿古祭孔乐舞表演。在德阳文庙大成殿里,祭孔乐舞(大成乐)所需的“八音”乐器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德阳文庙在修复文庙和着手恢复祭孔时,也着力恢复祭孔乐舞表演,一是参考明清祭孔乐舞资料,二是派人到曲阜观摩学习,三是请市里曾参加过民国时期祭祀活动的健在老人回忆当年乐舞表演场景。经反复修改、反复排练,德阳文庙于1990年5月德阳“国际儒学研讨会”期间,在恢复释典祭孔活动中举行了仿古祭孔乐舞表演。

别具一格的祭孔乐舞表演,不仅是德阳文庙一绝,而且是德阳文庙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内容。这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1.德阳文庙所演绎的祭孔乐舞,本身就是中华音乐舞蹈文化的“活化石”,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周公制作礼乐,典制“六代乐舞”,实际上就是上古时代的六部乐舞作品,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帝尧时代的《大咸》、帝舜时代的《韶》等。早在2006年,曲阜孔庙的“祭孔乐舞”就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山东方面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以“祭孔乐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书。

2.德阳文庙祭孔乐舞的表演别具一格,为德阳文庙祭祀孔子大典的最大看点,是德阳文庙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德阳文庙的祭孔乐舞表演场面宏大,古朴典雅。内容以颂扬孔子业绩为主,是乐、舞、歌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祭孔乐舞源于尧舜时代的箫韶乐舞;诗歌来自隋代牛弘、蔡徽的创作。表演过程中,舞生以龠为舞具,舞姿刚劲舒展,具有雕塑之美。乐生演奏的乐器有古筝、笙、笛、箫、编钟、编磬等。乐合中和雅韵,歌颂圣贤之德,舞表谦逊礼让,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仁” “和” “礼”的人文精神,完全符合孔子对韶乐“尽善尽美”的评价。

3.德阳文庙拥有弥足珍贵的祭祀孔子乐舞的文物史料。德阳文庙是中国第三大孔庙,殿内陈列中有两件祭孔乐舞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一是清代编钟一套,铸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其音按十二律排列,经专家验定,音律完整,音质纯正。二是编磬。该套编磬13件(目前已经缺3件),大理石质,黑色。石磬简称“磬”,是一种板制体鸣击奏乐器,是祭孔乐舞中的重要乐器。这种编磬,在中国孔庙旧藏祭孔乐器中,极其少见。[9]

以这两件祭孔乐舞器为代表的文物,是德阳文庙几百年来祭孔大典留下的珍贵文物,也是德阳文庙非物质文化价值的认知材料。

三、独具特色的文庙建筑所透出的厚重的文化传统

德阳文庙以其宏大的规模、完整的建筑群、严谨的布局,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文庙的最大、最具代表性建筑。德阳文庙建筑之所以被誉为“庙甲西川”、中国第三,有着三方面的因素:

1.德阳文庙万仞宫墙 ,比北京孔庙照壁高大。

“万仞宫墙”系文庙标志性建筑之一。德阳文庙的万仞宫墙位于文庙建筑群的最南端,建于清咸丰初年,为庑殿一字式照壁,长30米,高11.64米,厚1.4米,占地面积42平方米。 整体建筑高大气派,宫墙贴饰图案中的龙均为五爪,为帝王之龙,暗示孔子享有帝王之尊。而且整个宫墙建筑颜色丰富,结构多而不乱,雕绘贴饰图案精美,主体突出,极具特色。

德阳文庙万仞宫墙高大雄伟,不仅高过曲阜文庙的“万仞宫墙”, 也比北京孔庙照壁高大,属国内文庙中最高大的万仞宫墙之列。[10]

2.德阳文庙的礼乐亭,全国文庙独一无二。

德阳文庙礼乐亭是祭孔时摆放乐器,演奏礼乐的地方。德阳文庙礼乐亭位于大成殿与大成门之间的二进院落的中轴线两侧,造型各异,别具一格,全国文庙独一无二。1949年冬月,贺龙元帅在德阳文庙参加德阳解放仪式后,指着礼乐亭说:“这样的礼乐亭在全国文庙中实属少见,要好好地保护。”目前现存的文庙中,在四川德阳文庙、湖南浏阳文庙发现有属于大成殿二进院落的礼乐亭;但四个礼乐亭同时出现在文庙者,仅发现于德阳文庙。[11]

此外,德阳文庙的棂星门为八柱五间五楼冲天柱式石牌坊,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是南方文庙石刻棂星门中的精品。泮池中置三座单跨石拱桥,桥为梯步拱面形,中间桥跨度为14.9米,左右两边桥跨度为13.8米,为其他孔庙所少见。“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为砖式重檐枋,具有南方建筑风格,这与国内地县文庙中较为普遍的木坊比较,独具地方特色。

3.德阳文庙的后花园,国内文庙极为罕见。

德阳文庙的后花园始建于1928年。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其他孔庙一般都没有后花园建制。据原德阳县文管所退休老人陈隆均先生介绍,当时民国德阳县府为顺从民意,开辟休闲公园,在启圣殿后开凿了荷花池, 将池中泥土堆积成小土丘,在土丘上修了茅草亭,栽植了树木,形成园林,并在后花园北面修建了牌坊。后花园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占整个德阳文庙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德阳文庙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市民休闲地,而且成了每年参加祭孔活动的执事和乐舞生进行准备工作的当然场地。[12]

民国时期,一直都没有对后花园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与“建设”。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德阳的民众教育馆设在这里。“文革”时期,包括“后花园”在内的德阳文庙先后被文化馆、图书馆、少年之家四个单位分占。就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川剧团等单位仍然蜗居在德阳文庙后花园内。

今天,德阳文庙后花园内的单位已迁离,其建筑仍保留着当年风貌;而且德阳地方还依托后花园,连接文庙东侧,精心规划设计,打造了一条堪与成都“锦里”“宽窄巷子”相媲美的“文庙新天地”仿古步行街。它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落,延伸着德阳文庙独特的园林文化;独具特色的精致商品、风味小吃,则使人们在熙来攘往之中感受着德阳这座年轻的工业城市的古老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四、简短结语

德阳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建县。历史上的德阳,在唐代只是四等“紧”县, 到清朝也仅属三等县,等级为 “冲繁”。 [13] 然而,德阳地当“天府四川”腹心区域,《华阳国志》云:蜀地有“江、湔、绵、洛”之利,“天下谓之天府”。 [14] 绵川洛水冲击而成的沃野平原不仅成就了这块土地的富饶,也形成了这里的秀美山川。德阳自古就是蜀道“险塞”之地,古蜀文化渊源所在。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这方土地厚重的崇文重教文化传统 ,是我们认知三等小县的德阳能够拥有如此规模大、规格高的文庙建筑的关键。

我们认为,两千多年的尊儒祭孔和文化交融,文庙不仅是传统儒学的载体,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与符号,具有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是一种兼具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文庙“庙甲西川”、中国第三,以释奠祭孔为核心,保留完好的文庙祭孔民俗、独具一格的祭孔乐舞,以及独具特色文庙建筑透出厚重的崇文重教文化传统,是德阳文庙非物质文化价值的基本点。

德阳文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源品位高,科学研究价值大,颇具地方特色,极具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只是目前它在地方旅游发展中并没有明显的亮色,市场现实比较尴尬。这不仅与德阳文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源地位不相匹配,也与德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不相匹配。

注 释:

[1]转见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德阳县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版。

[2]转见范小平:《中国孔庙》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3]参见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4]参见孔德平:《曲阜孔庙祭祀通解》,现代出版社2007年版。

[5]参见孔繁银:《衍圣公府见闻》, 齐鲁书社 1992年版。

[6]参见李绍先、袁能先:《明清时期德阳文庙的祭孔活动与礼乐文化述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7]参见《德阳市中区文史资料》第五集 ,1989年版。

[8]参见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

[9] 参见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官网·巴蜀文化。

[10] 据孔佾主编 《曲阜地名志》(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年版),明代曲阜城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故孔子庙“万仞宫墙”实际上就是曲阜城的正南门(仰圣门),宫墙高度仅7米。

[11]参见范小平:《德阳文庙的建筑特色》,《四川文物》2002年第1期。

[12]参见范小平:《中国孔庙》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13]有唐一代行“道(府)州县”三级制,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其分级“辅、雄、望、紧”四等,道州县距离都城较远的就叫“紧”。 清朝制度:州县交通繁忙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

[14]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7年版。

作者: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授

猜你喜欢

祭孔旅游资源文化价值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祭孔释奠礼乐研究”的述评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刍议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