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之比较

2015-09-10曹渊清高丽萍

人民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科学发展观发展

曹渊清 高丽萍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因理论基础不同而引发的发展价值取向、发展道路、发展手段和发展理想的不同。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也有相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关注的主题相同、都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发展观、都面临现代性困境。文章通过比较得出启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就必须警惕意识形态问题,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必须回到本真的马克思寻求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新自由主义 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新自由主义是全球化中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发展观指导下,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陷入了发展困境,而且发达国家也面临发展危机,后现代大师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中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十大祸害和今天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都暴露了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缺陷和无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家及全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对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比较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区别

新自由主义是由于凯恩斯主义不能应付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生产要素的不完全过剩现象而出现的,是致力于重振西方经济并解救发展中国家及解体以后的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发展危机问题的发展观。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在拉美等国家的失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发现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有本质性区别。

首先,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理论基础不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以实现人类解放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指出:“新自由主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①

其次,由于理论基础不同决定了它们的价值取向、发展道路、发展手段和发展理想的不同。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彻底解放的标志,而且这个“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和历史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根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即发展要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全面发展。而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国家垄断资本的利益,它也关注人,但是其所谓的人是以抽象的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抽象人,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的发展标准是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道路是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即发展的道路没有固定、统一和绝对不变的模式,发展既要遵循一般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实际情况,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框架下尊重每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科学发展观表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要实现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和人的现代化,但是,中国的发展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方面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道路而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口多而资源相对不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于科学发展观来说,发展没有绝对相同的模式,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有其独特性的,而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所预设的前提就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是最优的,发展是单线式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遵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现代化理论到新自由主义发展观都认为发展是以西方为中心的,甚至形成了霸权主义的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观以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基础,认为社会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生产能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而是表现为社会有机体系统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实力,因此科学发展观采取的发展手段是以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既突破了自西方现代化以来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将发展的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融合,同时也走出了自西方工业化以来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误区,采取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既没有突破发展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也没有完全走出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误区,事实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虽然目前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自己本国范围内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家园的建设,但是资产阶级的狭隘性使他们在发展本国经济牟取本国资本家利益的同时,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唯物史观追求的社会发展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继承了唯物史观这一优秀成果。虽然在目前的条件下还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是世界性的,其努力的短期目标是通过科学发展将中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期目标是通过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长期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大同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而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是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其目标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和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尤其是美国总是处心积虑地想通过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其狭隘性决定了这种发展观的失败,近年来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也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和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本质区别决定了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也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强大魅力和时代价值,但是作为处于同一时代的两种发展观之间也不仅只有区别,它们也有相同之处,之所以要挖掘他们的相同之处,就是因为新自由主义发展观也是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其优秀的因素也是科学发展观应该汲取的。

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相同之处

首先,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最重要的相同之处就是所处时代的相同决定了其主题的相同。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新自由主义发展观都是全球化新时代的产物,全球化新时代与旧时代的最大不同就是时代主题的转变。在全球化新时代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为当代的重大问题,实际上发达国家也面临发展问题。虽然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工业化,但是面对后工业时代同样要考虑重新发展的问题,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出现就是适应了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出现的。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际和国内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及人类发展命运思考的结果,其中心问题还是发展,发展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经济问题,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③

其次,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一直贯穿着意识形态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原来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但同时也形成了以美苏对立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斗争也随即展开,决定斗争胜负的砝码就是看哪种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发展能够取胜。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害怕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苏联道路,企图通过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自己的发展模式,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自己的制度框架之下。因此美国专门组成了以罗斯托等专家和学者为首的机构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所谓的现代化理论,其重点是拉美和亚洲地区。

美国学者米切尔·雷迅马在《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中指出:“现代化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科学上的学说,现代化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个概念框架,这个框架中融汇了美国人对美国社会的性质以及对美国改变世界的特定部分—即那些在物质和文化上都被认为有缺陷的地区—的能力的一组共同的假设。”④实践证明这种现代化理论是失败的,但是,现代化理论的失败没有使发达国家放弃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控制。

20世纪70年代在本国经济处于滞胀之时,美国等国用新自由主义代替了凯恩斯主义,进而将这种新自由主义推行到拉美等国家,而苏联东欧的解体也使新自由主义更加嚣张,一些西方学者高喊社会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具有引领人类发展的责任,而且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关系着中国发展的未来走向,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从意识形态上对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对抗。这也意味着意识形态引领着发展,而发展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发展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最后,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同样都面临现代性的挑战。现代性是人类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但是,现代性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现代性在带来人类发展进步的同时也负出相应的代价,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在现代性面前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新自由主义发展观都要面对现代性的矛盾和困境,关键是谁能在矛盾中走出困境,谁就能代表未来,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航标。因此,发展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

比较而得出的启示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为了彰显真理,比较也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发展模式,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比较,笔者得出如下启示:

首先,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主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谋发展中一直贯穿着意识形态斗争,而且他们在武力不能征服社会主义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战略,这种战略也推及到所有发展中国家。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就必须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其次,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定要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来自发达国家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观并没有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福音,比如虽然拉美国家经济有增长,但是却积累起成堆的经济、社会问题,产生了所谓的“拉美现象”,非洲国家也日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由于没有从自身的问题和发展需要中寻求发展思路而一味照搬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观,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出现了对外依赖性和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由于推行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消除政府干预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结构调整政策,造成拉美国家失业大量增加、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拉美经济体系在200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拉美贫困人口已达2.27亿,占地区总人口的44%,极端贫困人口占20%,失业率高达11%。据世界银行2005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拉美国家平均基尼系数已达0.522,是全球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地区,这使拉美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动荡现象,从2002年开始,阿根廷、乌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和海地相继发生了社会动荡。

俄罗斯在经济转型的一开始也采取了以新自由主义发展观为导向的“休克疗法”的经济政策,但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政局动荡,经济急剧衰退,人民生活难以为继,从1990年到1998年,GDP下降将近42%,1997年基尼系数高达0.50,贫困人口由1988年的2%上升到1995年的50%,1999年以来俄罗斯采取了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反击寡头对经济控制的经济政策,结束了新自由主义在俄国的统治,也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发展观在俄罗斯的失败。这一切说明没有普世的发展模式,只有符合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最后,意识形态胜利的标准就是能否实现真正的社会发展。如何实现真正的社会发展?认为关键是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尤其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今天为什么人的幸福指数并不高?就是因为人类在追求发展过程中忽略了人存在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近代以来的发展观仅仅将生产等同于经济、财富和资本的生产,马克思认为生产的本质是为了人的生活,他在代表唯物史观最经典表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⑤多少年以来这段名言被人们无数次地引用,但人们只是关注其中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客观规律制约的思想,而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段话的真正内涵,即人的生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将人的生活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目的的社会才是人的社会。因此马克思将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称为“史前社会”,人类由“史前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就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真正的人学,因此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轨迹前行的意识形态是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发展理论,正如后现代大师德里达所言:“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我们今天提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以马克思的学说为理论基础,而且应该进一步挖掘本真的马克思,才能使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成为引领时代的精神指南。

(作者分别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副研究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

【注释】

①[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④[美]米切尔·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83页。

⑥[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责编 / 许国荣(实习)

猜你喜欢

新自由主义科学发展观发展
区域发展篇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的影响分析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及对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