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

2015-09-10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5年11期
关键词:负面小女孩情绪

刘律廷

(刘雅莉,34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对0到6岁的孩子来说,认知情绪十分重要。只有熟知情绪,孩子才能走出负面情绪,并发展出高情商与自制力。

女儿奕奕10个月大时,我就像教她认识电灯、电话一样,教她认识各种情绪,我会跟她说,你感到生气,你对狗很好奇,玩滑梯让你兴奋,你好像有点沮丧——我每次只跟她描述一种主导情绪,以免她混淆。等到奕奕满周岁后,她已经对情绪十分敏感,会用语言描述:“我生气了!”“我好开心!”“我害怕!”

我常给奕奕朗读《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儿童健康心理绘本》等与儿童心理有关的书。通过主人公们“遭遇”负面情绪的过程,传达给奕奕这样的观念:情绪是我们内心的朋友;我们可以跟各种情绪待在一起,好好照顾它们。

我相信,儿童与生俱来具有处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奕奕用哭泣、打砸、尖叫、挠人等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时,我们一方面为她的行为立界限,比如不能伤害别人、不能损坏东西等;另一方面,我们也给予她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不评判情绪的好坏,准许她与“情绪朋友”待一会儿。

如果她久久无法平静,或场合不允许,我们会介入引导。有一种颇似“三句半”的表达方法很有效。其基本内容是,用一句话给一种情绪起名字,用一句话赋予孩子空间,用一句话表达爱与接纳,再用半句话重申爱。

比如当奕奕因小朋友抢她玩具而跺脚、哭泣、尖叫时,我蹲下来抱她一会儿,然后平静地看着她的眼睛说出第一句为情绪命名的话:“宝贝,我看到你很愤怒(或者伤心、生气、嫉妒等)!”然后我用第二句话赋予她足够的空间:“你想哭就哭吧!”或者说:“你可以表达你的怒气,你要一个人待一会儿吗?”接着,我稍带煽情地对她表达爱与接纳:“妈妈陪着你,我们都爱你。”或者说:“你生气的时候我一样爱你!”最后,我用半句话重申爱:“妈妈好爱你……”

无论奕奕的表现多糟糕,听到“三句半”后,一般都会渐渐平静,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候我刚说出前两句,她就笑着说出了第三、第四句。

她还会用“三句半”来自我安慰。她第一天上幼儿园时,在老师的怀里哭得很伤心。老师说:“奕奕,别哭……”她却用肯定的语气对老师说:“我哭一会儿就好了,伤心的感觉会被眼泪冲走!”她还问:“老师,你都会陪我吗?直到我妈妈来吗?”在老师保证会陪伴她之后,奕奕擦干眼泪去玩了。她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释压,让从教多年的老师都感到稀奇。

为了让奕奕不迁怒于人,或者不受别人不良情绪的影响,我从她三四岁起就教她辨别“谁是情绪的主人”。比如当我和爱人情绪不好时,我们会事先告诉她:“我心情不好。这不是你的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爱你,但我需要调节(比如看部电影、打会儿游戏或做做面膜等)。在我独处时你能不打扰我吗?”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自己得到缓冲,二是让奕奕懂得,大人心情不好,她仍然可以开心。等我们“缓冲”好以后,我会问她:“刚才那会儿你开心吗?你在做什么?”如果她自得其乐,该做什么做什么,我们就会及时表扬她。

有一天我心情不好,又必须先监督奕奕练琴。我就告诉她:“妈妈今天有一种沮丧的情绪,它好像有点不听话。但我可以借助幽默、音乐、看书、游戏等方式让它越来越乖。你能帮忙吗?”于是,奕奕练好一首曲子之后就给我讲了个笑话,还出了个脑筋急转弯。屡次看到大人这样调适心情,奕奕也懂得如何与负面情绪共处了。当她意识到有人将负面情绪叠加在她身上时,她会冷静地分析,幽默而温柔地对待。

比如有一天,爸爸的两位同事应邀来我家谈工作。奕奕进去打扰时,爸爸生气地说:“你烦不烦啊!”奕奕想了一会儿,认真地对爸爸说:“我不烦。现在是你烦,你的情绪不好。我只是有点着急,希望你先回答我的问题。你为什么浑身冒刺呢?”在场的人都被逗笑了,爸爸说:“对不起啊!你竟能分清楚别人与自己的情绪!还用‘烦’‘着急’等词汇精准地来表达,这可比我这个大人还强啊!”奕奕一高兴,爬到了爸爸怀里。爸爸自我解嘲:“你看,老爸像不像一只箭猪,坏情绪来的时候就浑身冒刺!”

还有一次,奕奕当时读幼儿园大班,我接她放学回家时,路上有个跟她同龄的小女孩摔倒了,女孩的奶奶抱着孙女帮她揉膝盖,说:“不疼了!”接着去踢绊倒女孩的石头,想给孙女消消气。没想到,小女孩捶打奶奶,咒骂尖叫,后来甚至躺到地上打滚,周围的人都搞不懂她为何愤怒。奕奕走过去时,小女孩用很不友好的动作阻止她靠近。奕奕就问她:“你很害怕吗?过一会儿它(这种情绪)就溜走了。”小女孩停止了哭泣,似乎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害怕”这种情绪的关注上。坐了一会儿,她缓过神来。奕奕又安慰她:“以后你不会撞了。”小女孩完全恢复了正常。

我事后分析,小女孩愤怒并不是因为摔疼了,而是心里涌起一股“奇怪的恐惧感”。奶奶没告诉她这种感觉是什么,反而拼命否认她的情绪,这让她更加愤怒。如果奶奶能明确地把小女孩内心的那种情绪告诉她,她就会很容易恢复平静。

现在,奕奕已进入小学。她不再像幼儿园阶段那样情绪起伏、大喜大悲。我们经常一起分享不同情绪的来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调节情绪,比如欣赏音乐、朗诵诗歌,都会让奕奕很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她也学会了用这些方式来安慰别人。

前几天,我心情不太好,她播放了一首《天鹅湖》的曲子,说:“妈妈,我上次想哭又哭不出来时,听这首曲子后就哭了出来,一会儿就好了!”

(齐伟,30岁,酒店厨师)

我儿子齐绮在5岁前后非常好动,虽然没有发展到多动症的程度,但他的焦虑情绪、手足无措和时常哭闹等表现让我非常担心。

我因工作忙很少陪孩子,我爱人文化不高,管教孩子简单粗暴。比如当孩子因奔跑而摔倒时,她总是大声斥责:“谁让你跑那么快?你还有脸哭?”其实孩子摔得并不重,但因为挨了一通训斥,他就会大哭。孩子一哭,妈妈更烦,又会连骂带掐。久而久之,齐绮遇到挫败时会隐忍不哭,而以挤眼睛、噘嘴巴、舔嘴唇或无意识地发出惊叫等方式表达。

齐绮特别注重细节,我爱人却大大咧咧、风风火火。妈妈给他读故事的时候,还没读几行,齐绮就抗议:“你漏掉了‘所以’,重新读。”读第二遍时,齐绮又抗议:“你漏掉了‘但是’,还要重来!”妈妈火起:“你会背,为什么还让我读?”齐绮大哭:“你错了,你必须重来!”怒气中,妈妈再揍他几下,温馨的气氛全被破坏,齐绮含泪入睡,梦里还在抽泣。

我家每天都上演类似的闹剧。看到儿子出现多动的症状,我爱人想改变自己,可又苦于没有方法。幼儿园老师推荐我们阅读一些家教类书籍,幼教专家孙瑞雪在她所著的书中列举了类似的例子,并分析说,妈妈的训斥导致孩子的内在一片混乱,孩子的内在情绪像乱麻一样阻塞在孩子的身体中……孩子被反复叠加的复杂情绪困扰,就像被锁定和桎梏了。那种生命中自然启动的调节情绪的功能,在这样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虑情绪过后,孩子就会产生一个并不真实的认知:我不好。

通过学习,妻子结合自身实际进了反思,她认为自己心里潜藏着深深的不安与自卑,总想用“培养优秀的儿子”来证明自己作为全职妈妈的价值。因此,当孩子宣泄负面情绪时,她会有一种失败感,觉得自己并没有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就会焦虑、自责,并最终以打骂孩子的方式来发泄这种情绪。

我们经过一番讨论后,她进行了如下调整。

首先,君子动口不动手,不带负面情绪管教孩子。我们约定,若无法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话,就先不说。沟通之前先自我释压,比如做几个深呼吸,说几遍“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出去转一圈回来再说。

其次,用“规则”代替“情绪”,减少亲子冲突的机会。过去,她经常根据心情好坏来奖惩孩子,结果孩子不服,她易怒。为此我帮她制作了一套管理孩子的表格。当孩子在节假日完成“洗漱、练琴、吃饭、做作业”等具体任务后,就能得到星星贴纸,攒够一定数量就能换购玩具。这样一来,她不需要责骂孩子,只需平静地在表格上打“×”,也能取得让孩子从此“长记性”的效果。

再次,弱化说教,营造气氛,给情绪“松绑”。齐绮有负面情绪时,我们给他设定界限,不能动别人的东西,不打扰邻居,不搞破坏,同时给他的情绪“松绑”,允许他在独处时哭个够,可以捶打枕头来泄愤,也可以到厕所里吼一阵子。等他平静下来以后,我们会拥抱他,带他玩,让他感受到家里轻松愉快的气氛。

大人改变之后,孩子也随之改变。齐绮的自我调整能力超出我们的预期,只过了半年,他就恢复了活泼的天性,各种怪动作和无意识的惊叫几乎没有了,遇到挫败时哭一哭就过去了。现在,齐绮已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我爱人也找到了一份工作,母子俩关系融洽,我非常高兴!

(王教授,儿童教育专家)

在一项针对幼儿“你愿意选哪个卡通人物做家长”的调查中,迪士尼动画片《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以其呆萌的外表和暖心的品格成为孩子们的首选。我们可以从“大白”身上借鉴几个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要点。

检测各种不良情绪并为其命名。

案例中的奕奕妈深知情绪认知的重要性。在教孩子认识情绪的过程中,她将现实的情境与女儿的情绪一一配对,使女儿懂得辨别各种情绪。她这种心平气和、科学理性的态度,值得大家借鉴。

每位家长都知道心平气和的重要性,然而“在负面情绪中管孩子”却是很多人天天在犯的错误。不少家长视哭泣为怯懦,把生气当任性,将害怕当胆小,一看到幼儿有不良情绪,就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叠加在孩子身上,逼孩子“不准哭”“不准生气”。事实上,幼儿的情绪如同水流,来去匆匆,只要大人简明准确地说出该情绪的名字,孩子往往会很快恢复正常,并探索着如何驾驭这种情绪。

在众多负面情绪中,“恐惧感”最常见,尤其表现在断奶、新入园、换新环境时。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躲开或压抑情绪,所以恐惧的情绪常像一团迷雾一般包裹着他。这时,大人不妨直接告诉孩子:“你感到恐惧。”或者说:“你有点害怕。”孩子这时可能会哭得更凶,但渐渐地,孩子会恢复正常的感觉,慢慢接纳其他人的陪伴。

柔软,善用拥抱对付不良情绪。

案例中的齐绮妈常被孩子的负面情绪激怒。事实上,负面情绪可以平衡孩子的身体、感觉、心理承受力、认知承受力。在处理孩子负面情绪时,家长也在经历自我创造、化解危机、感知自我力量的过程。

如果有家长像齐绮妈一样,极易因孩子负面情绪而焦躁,又不善于语言表达爱,那我建议这些家长尝试一下“先拥抱、再说话”的方法。在孩子情绪不佳时,先温柔地抱住他,轻轻地抚摸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受伤的、正在“大白”温暖的怀抱中接受医治的孩子。如果孩子不让你抱,你可以近距离观察他,用关切的眼神“拥抱”他。很多家长尝试这种方法时,感觉自己变成了小孩子,穿越回到了自己“未曾被好好爱过的童年”,潸然落泪,怒气尽消。家长内心柔软后,便更能理解孩子。原来,拥抱这种原始的方式不但可以医治孩子,更能够医治家长。

界限分明,不操纵人,擅长幽默。

不少幼儿善于用负面情绪操纵别人,比如跟别的孩子说,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恨你!你不怎么做我就永远生你的气!我要让其他人讨厌你……很多比较敏感的孩子受此影响会自责内疚并屈从。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成年人也像孩子一样不懂得为情绪划清界限,总让别人乌烟瘴气的情绪破坏自己的心情,或者因为怕别人难过、生气而一味妥协。因此,应从小训练孩子“将自己从别人的负面情绪中剥离出来”的能力。家长要经常问孩子:“这是谁的情绪呢?”还要教孩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的情绪负责”。

我很欣赏奕奕父母在自己情绪不好时的做法,她告诉孩子,我不开心不是你的错,我会自己调整。这样一来,孩子从小就能分清谁是情绪的主人,谁该真正为不良情绪负责,他的内心就会很强大,当他跟小伙伴互动时就不会用情绪去操纵对方,也不会被对方的情绪操纵。渐渐地,他会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朋友,大家在游戏前约定好规则,彼此尊重。

当孩子像案例中的奕奕指出父母的坏情绪“刺伤”了自己时,父母要在第一时间道歉并调整。如果能像奕奕爸那样“自嘲”一下,或是像“大白”一样卖萌一下,孩子就会以父母的自我调整为榜样,学会如何通过观察、感知、熟悉、剥离等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负面小女孩情绪
大扫除
可爱的小女孩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小女孩的三、六、九
穿格子裙的小女孩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