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死神赛跑:村官王桂兰用生命之光点燃百姓心中希望

2015-09-10一润

妇女生活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四叔桂兰村民

一润

每天,伴随着村里的第一声鸡叫,王桂兰早早就起床了,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在渐渐升起的曙光中放眼美丽如画的村庄,王桂兰心里特别踏实……

57岁的王桂兰是锦州北镇正安人,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1997年当选正安镇正三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初,正二、正三两村合并,她出任新的正二村党支部书记至今。那时王桂兰已身患白血病,属于临危受命。上任伊始,王桂兰面对的是账本上37万元的债务和村子一穷二白的现状。当时母亲和丈夫都劝她别接手这个烂摊子,一些村民也对她很是怀疑:“这么多年,几任村支部书记都是留留走走,没人能坚持下来。王桂兰一个女人,还带着病,能挑得起大梁吗?”

面对砸在自己肩膀上的沉重压力,天生不服输的王桂兰在心里默默许下誓言:“事是人干出来的,组织和群众选中了我,我就一定要当好这个穷家,干出个样儿来!”

几经考虑,王桂兰首先想到要发展税源型工业。2004年春天,她独自来到大连,动员北镇籍老板何沛返乡投资。那天,何沛上午要开会,下午要同外商谈一个项目,王桂兰就在他的办公室门口一直等了8个小时。何老板被王桂兰的精神所感动,愿意投资1000万元,成立北镇市幽州酒业有限公司,并同意村里以土地形式入股。随后,王桂兰又隔三岔五帮助企业跑银行,主动争取流动资金,并完成“旗人”商标注册,促成瓶装白酒在北镇、黑山、阜新、义县等地畅销。三年后,该企业年产纯粮型白酒500吨,安置100多人就业,每年上缴税金100多万元。村里每年有了20万元进账,引得村民一片赞叹。

王桂兰上任初期,正二村有二十几户生豆芽,每户每年的纯收入有2万~3万元,其他村民对此很是眼红。于是,王桂兰请来师傅在村上办起了培训班,还邀请经纪人讲销售途径,鼓励村民大胆外出生产豆芽,并对启动资金有困难的人家提供担保,让他们到信用社贷款。如今,村里700多名青壮劳力在全国180多个蔬菜市场经销豆芽,每年拿回来的纯收入最少的也有十几万元。

王桂兰还以村里土地整理为依托,倡导村民发展绿色无公害葡萄和花生种植业。短短几年,全村发展种植葡萄1000多亩、花生3000亩。让农户尝到种植业甜头的同时,她又牢牢抓住养殖业,开辟村养殖小区,动员大户建起了6个千猪场和3家万鸡场。村民们数着大把的钞票,心里乐开了花,嘴上也不忘带领他们致富的人:“是桂兰书记带领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王桂兰在“最美村官”颁奖现场

为了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王桂兰可谓绞尽脑汁。2006年开始,她组织成立了村劳动保障服务站,与村长分工负责,对全村富余劳力开展了建筑、美容美发、保安、餐饮、家政、农机修理、家电维修等七大专业培训,然后,她又拖着病体,几次跑到省内外大型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开展就业对接,使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13年中,王桂兰呕心沥血,让新的正二村实现了“凤凰涅槃”,全村走出了一条集税源型工业、高效农业、对外劳务输出和三产商贸业于一体的致富路子。

村民富了,王桂兰想让村庄也美起来。为此,她又四处奔波,争取项目与资金,为村民安装自来水,铺设柏油路,建起沼气池,修建环保厕所……如今,人们走在村子里仍难以相信,十年前的“烂摊子村”,竟发生了如此惊人的变化!

群众遇到难事,王桂兰总会伸出援助之手。

2002年盛夏的中午,一身泥土的村民李洪明急三火四地来到村支部,一见到王桂兰就哭诉:“大姐呀,我这房子盖到一半没钱了,我实在没招儿了,真张罗不上啊!”两天后,由王桂兰担保,李洪明从银行贷到了建房款。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贷款还未还上,李洪明又得了脑瘤,亲戚朋友都借遍了,动手术的钱也没凑齐。无奈之下,李洪明再次来到王桂兰家。“当时不知道王书记是贷的还是借的,第二天就给我送来了1万元,那可是救命钱啊。”如今已经完全康复的李洪明回忆起当年借钱的事,仍热泪盈眶,“我这一生最感谢的就是王书记,作揖磕头也报答不了。 ”

李洪明的话也道出了村民郑玉伟的心声。2004年,郑玉伟在外做生意赔光了本钱,身无分文回到村里。当时他的大孩子正在上初中,小的才4岁,眼见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便和媳妇一起硬着头皮找王桂兰借钱。

“你家有困难,我得帮你。不过,给你钱,花完了还是没钱,村长和我都在养猪,挺赚钱的,你家老宅子还有猪圈,不如试试看。”王桂兰从家里拿出5000元交给了郑玉伟夫妇。“拿到钱我就流泪了,去之前还合计能借个千把元就不错了,可没想到王书记借了这么多,1000元当生活费、2000元买猪仔、2000元买饲料,还把出路都替我们想好了。”从这5000元起步,郑玉伟开始养猪,如今他已是养猪合作社的理事长,年纯收入超过50万元。

其实,王桂兰也不富,家里收入就靠养猪和种地,自己患病吃药打针都需要钱,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为此,丈夫也和她闹过矛盾,但最终也拗不过她。

王桂兰处事公正,为此不惜得罪自己的亲属。2000年开始,村里搞养殖的农户增多,可村中央的一条主路两头都是死胡同,外边来收猪、收鸡的商贩车辆无法进出,打通与外界连接的道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通路就要扒房子、推大墙、刨树,当时村里还欠着外债,补偿很低,在通道上的人家都不愿意拆自家的房子。

当时要扒的路有300多米,涉及东西两头10户人家。恰巧,王桂兰的母亲、大爷和四叔的家就在村西头。于是,其余7户人家都在观望,心里嘀咕:你王家不扒,我们才不让扒呢!王桂兰一连数天做亲属的工作,甚至哭着哀求他们,可谁也不买她的账。已经70多岁的大爷十分生气:“为啥总拿老王家开刀,这可是祖辈留下的院子呀!”四叔也发火了:“这是我的院子,谁也不许动!”

眼看打通村道陷入了困境,王桂兰也窝火了:“要是开不了这个道,我这书记就不当了!”工程如期开工,一辆铲车首先开到最西边的四叔家,要扒掉他家的3间门房和院子。四叔、四婶冲到车前阻止扒房,嘴上还骂骂咧咧。双方僵持不下,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而雇来的铲车是按小时结算的,一分一秒都是钱啊。王桂兰真急了,袖子一撸,跳上一人多高的铲车,手拽着车门招呼司机:“开!往前开!”围观的村民都傻了眼,四叔、四婶见王桂兰要动真格的,只好无奈地含泪躲开。见此情形,她的母亲、大爷再也不敢上前阻拦。不到半天工夫,四叔家的门房、大爷和她母亲家的院子都扒开了。

一个多月后,一条主要村道东西两头全部打通并拓宽。村民们乐滋滋地说:“这下咱搞养殖致富有望啦!”而王桂兰,还要向母亲、四叔和大爷赔罪。她眼泪汪汪地对母亲说:“妈,我是村支书,我别无选择,你得谅解女儿啊。”已经冷静下来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说:“你这也是为大伙着想,我不怪你。”望着憔悴的女儿,母亲也十分心疼。

但四叔仍不肯原谅王桂兰。同样对王桂兰耿耿于怀的,还有她的大弟王国贵,那是因为村里的另一件事情。2003年两村合并后,村里决定把集体所有的荒地按每亩每年70元承包出去。当时,种地利润微薄,许多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招标通知贴出去一个星期,没人响应。王桂兰就劝王国贵:“你家有大牲畜,就多包点儿地吧。”王国贵觉得大姐说得在理,就承包了18亩荒地。可没过多久,王国贵发现有人承包荒地一亩才50元,于是他去质问王桂兰:“为啥我包的地比别人家的贵?”王桂兰解释:“后期处理不出去,就降价了。”王国贵随即要求自己承包的地每亩也要从70元减到50元。“你是在前期承包的,合同都签了,押金也交了,不能变。”王桂兰一口回绝了弟弟的要求。弟弟一气之下要求退钱还地,不承包了。王桂兰却说:“合同已经签了,你不包,不仅不给你退钱,你还得另外承担违约金。”王国贵哆嗦着嘴巴,气得说不出话,从此在心里对姐姐有了看法。

走路如风、说话大嗓门,兴致来了还能高歌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和王桂兰在一起,如果没人告诉你,你真的很难看出她是一个重病在身的人。然而就在1998年8月,刚满40岁的王桂兰,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医生说,得了这种病,最多只能活五六年。而要治疗这个病,就得进行骨髓移植,至少要30万元。30万,这对16年前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王桂兰和留守孩子

病床上,王桂兰辗转反侧……村民们开始自发为她筹钱,3个弟弟也商量好要为姐姐捐献骨髓。但王桂兰却坚持放弃骨髓移植,恳求医生选择保守的药物疗法。主治医生深感不解:“你这是在拿生命开玩笑!”王桂兰一脸认真地说:“你不知道,在我们农村,攒30万元要多少人付出多少血汗呀!”生死面前,她不愿拖累别人。经过两个月的保守治疗,病情稍稍稳定后,王桂兰就嚷嚷着要出院。

2003年6月,两村合并后,身为村支书的王桂兰,因劳累过度再次发病住院。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那次出院回家不到一个月,她的母亲和婆婆因过度担忧她的病情,在10天内竟突发脑溢血相继离世。擦干泪水,王桂兰忍痛埋头工作。一个月时间里,她带领村民起早贪黑完成了公路沿线40亩绿色通道的植树任务。看到王桂兰这样拼命地工作,大伙都心疼极了。她的丈夫几乎是哭着求她:“桂兰,别再玩命了,咱家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图你平平安安。有你在,我有妻子、孩子有妈,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否则,我们父女三人怎么办?”王桂兰则笑着安慰丈夫:“不碍事,我撑得住。”

然而,死神尚未远离,一个致命的打击又从天而降。2007年,年仅52岁的丈夫因患癌症医治无效离她而去。“天好像突然塌了一样!”这次王桂兰病倒在床,一连数日,神情恍惚。两个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既痛心失去了父亲,又担心白血病复发的母亲。

“王书记,你千万不能倒下啊,大伙离不开你,村里还有很多事等着你呢。”村民们成群结队自发来到医院。在王桂兰的病房前,每天都挤着很多人。医生、护士看着都不禁动容。最终,王桂兰挺了过来,又回到了村支部。随后几年,王桂兰的病多次复发,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2年冬,68岁的村民何连山和老伴吵架,老伴一赌气回了阜新娘家,一走就是一个多月。左等右等不见老伴回来,何连山抓耳挠腮,没了主张。王桂兰听说这事后,把何连山老伴娘家的电话要了去。何连山原想王桂兰也就是打个电话,劝劝就完事了。不料,王桂兰竟坐了3个多小时的大客车,亲自赶到他老伴的娘家去劝说,第二天就把何连山老伴领了回来。“桂兰可是重病在身啊!如果路上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可咋向她的家人交代?”回忆往事,何连山老两口至今仍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这些年正二村外出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在家的孩子和老人成了众人的一块心病。经王桂兰努力,2013年6月,1200平方米的村便民服务中心投入建设。施工期间正值高温,王桂兰满脸流汗,每天在现场“督工”,饿了和工人一起吃盒饭,渴了就喝一口矿泉水。

2014年春节后,村便民服务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一楼作为“托老中心”和村助老服务队,派专人悉心照顾50多位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二楼用于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由专职教师负责全村106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三楼作为村办公室和便民服务窗口;四楼用来做村文体娱乐场所、村图书馆和电教室。村民们对王桂兰关注留守老人和儿童的良苦用心赞不绝口。而王桂兰看到老人和孩子们欢快地生活在村便民中心,心中倍感欣慰。

多年来,除了患有白血病,王桂兰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两腿发生神经病变,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北京的医学专家都万分惊叹王桂兰生命的顽强:“这么多年过去了,王桂兰的白血病竟得到了控制,堪称生命奇迹!”对此,王桂兰说:“我数次病倒,又数次站起来。我为村民忙碌奔波,心情快乐,白血病就被我吓跑了!”

2015年6月6日,王桂兰入选“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6月27日,根据王桂兰的事迹改编的电影《为了这片土地》历经一年的拍摄后,在沈阳举行首映式,由著名演员陶红出演王桂兰。“人的一生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我要做天上的星星,春来无语,秋去无声,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将无愧无悔,因为我没给任何人留下欠条。”这是王桂兰写下的生命誓言!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四叔桂兰村民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鸟痴
酒精惹的祸
四叔看病
小黑子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