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创新、市场与经济发展

2015-09-10李由

人民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政府企业

李由

【摘要】对于经济发展和发展中的政企关系,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变革观念,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观、伦理观上进行思考,又可以从经济学的知识创新、知识市场和企业家的角度,全面考察和有效解释现代发展问题。概言之,至少需要反思和厘清三个问题: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二是发展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三是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动力。

【关键词】经济发展 政企关系 企业 政府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是经济组织的形式,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决定性方式,政府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工具,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共识。然而,现代经济如何才能够持续、普遍增长,个人、企业、市场与国家、法律、行政之间的边界如何界定,政府如何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地运用其职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安全网、守夜人,这实在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实践任务。本文主要从知识创新、市场和企业家精神的角度,探讨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政企关系问题。

理论如何解释经济发展问题

商品堆积、产业变动、增长持续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就不吝赞扬:“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西蒙·库兹涅茨、安格斯·麦迪森等人的经济统计工作也揭示,18世纪之前,各地经济普遍处于长期停滞状态,其中1700年~1785年荷兰的劳动生产率几乎未变,1785年~1820年英国的劳动生产率开始年均增长0.5%。进入19世纪,世界经济逐渐加快增长,尽管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但1820年~2000年人均实际收入依然增长了8倍以上,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新中国的发展绩效更为可观,前30年、后30多年人均GDP达到了约4%、9%的增长率。

从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分析角度看,导致分工产生、价值创造、产品交换、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基本和派生、长期和短期、普遍和偶然、主要和次要之分。比较而言,我们最初总结的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发展结论,后来提出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经济比喻,以及一些文章从改革开放、所有制调整、宏观调控、收入分配、阶级斗争等角度的归纳解释,看似全面具体,其实失之肤浅混乱。因为制度、政策或消费、投资本身不是生产者和生产力,而制度、政策为何和如何变革,如何解放或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如何产生和应用,人力、物力为何、如何投入,出口如何具有比较优势,收入如何形成和分配,消费如何完成和扩大,政府为何建立和调控?以上现象与经济发展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那么,人类的现代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生产方式改变的基本、普遍因素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和知识(思想、精神)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根据传统理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其政治和思想的基础。然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而并非物质资源、交通条件相对优越的法国、南欧,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新加坡都是亚洲物质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可以说,我们的发展理论长期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西方的发展理论也遇到了一次次挑战,发展理论在命题提出、体系构建、逻辑推理、经验实证上还有待完善,理论逻辑与历史现象之间未能很好地协调统一起来。

由此,对于经济发展和发展中的政企关系,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变革观念,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观、伦理观上进行思考,又可以从经济学的知识创新、市场和企业家的角度,全面考察和有效解释现代发展问题。概言之,至少需要反思和厘清三个问题: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过去常常片面强调存在决定意识,强调经济活动的决定性作用,而轻视知识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发展个体与整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过去常常片面强调人的整体性、受动性,强调国家的理性和权力,而轻视人的个体性、主体性、能动性,轻视分工、交换和竞争的作用;三是在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动力上,过去常常片面强调物质资源、生产资料的作用,注重资源、资金的投入,而轻视人的知识创新、劳动能力,知识的创新、扩散和应用,知识对发展的伟大作用和历史贡献。

知识创新和市场的发展

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普遍、主要的原因和動力是什么?不难发现,尽管影响、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方式很多,但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普遍、主要的因素或方式只能是创新,是通过竞争性、普遍性、大规模、持续性的研究开发而实现的知识创新,是基于知识的创新和扩散而导致的技术、生产、交换、消费上的创新和变化,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象、工具、环境、过程、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和变化,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持续提高。

对于人类知识和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理解:人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的、能动的主体;知识和知识创新是导致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普遍、决定性的因素;大学、企业、研究所等是研究开发、知识创新的组织形式;市场是知识竞争、交换、扩散、应用的基础方式。

第一,人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的、能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既是指独立的个体或个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基础,个体是个人利益进而也是他人、公共利益的基本判断者,个人利益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的动力,个体的利益之和就是社会、国家和人类利益,社会活动以个体为主体、以个体活动基础。

人的主体性又是指人是经济发展的能动主体。人的经济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由一定的习惯、道德、知识、观念等指导和约束的活动,是人的自主的、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为了不断满足人的物质性消费需要而能动进行的活动。许多人自以为不受知识或理论的影响,其实他们早已是某些知识或理论的俘虏。

第二,知识和知识创新是导致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普遍、决定性的因素。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或力量是人类的知识创新或创新性知识。20世纪60年代以来,阿罗、马克卢普、贝尔、罗默、卢卡斯等人关于知识、研究开发、经济增长的研究进一步解释了知识生产和应用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张维迎、张跃等人也阐述了知识、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类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和应用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绝对不能轻视、歪曲知识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巨大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政治、知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关系,政治、知识对经济活动也不只是哲学描述的反作用。实际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内核和本质是人为主体的劳动价值和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的真实主体是那些能动性、有知识、敢创新的人群,劳动是人类有意识、能动性、组织性的劳动;人类劳动虽然包括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但条件反射只能维持动物的生存和繁衍,简单劳动只能维持人类循环重复、停滞不前的社会简单再生产,而复杂性劳动特别是创新性劳动才能推动人类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性劳动是基于知识的创新,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过程;知识是形成人们的经济预期和决策、组织和管理经济活动、实现社会扩大型、可持续再生产的必要性、决定性因素。

企业家是通过探索、判断、发现、捕捉生产和交换中的赢利机会,创造性连接知识的生产和应用、知识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中介和猎手,在技术、产品、市场、组织等方面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承担创新成本并获得创新收益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大部分企业的创业者和管理者并不是企业家,只有应对经济活动中的未知性、不确定性,组织、管理创新活动并承担创新风险、责任的才是企业家,企业家是知识创新的实施者,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内在精神。

从历史、实践的角度,如果认真观察和分析诸如古代中国长期停滞、中世纪欧洲陷落、亚非拉许多地区至今落后,那么就不难发现:知识创新是人猿相揖别、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首要因素,知识创新、思想启蒙、观念转变、知识应用在古今中外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前提性、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拿破仑以军事力量让欧洲君主闻风丧胆,但他的“让学者和驴子走在队伍中间”的军令和1804年称帝前夕颁布的《法国民法典》,保障了法国和欧洲繁荣至今。而马克思《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创新性、批判性的知识成果,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的长期的、巨大的影响则是关于知识创新作用的另一个例证。

正是由于文化是人民生活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健康发展的血脉,现代经济是基于知识、技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创新、扩散、应用基础上的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经济,知识、技术进步导致了企业生产函数中知识资本比重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年度报告提出了知识经济范式,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使用为基础的经济,2001年进一步推出了解释经济发展的《增长的推动力:信息技术、创新和创业精神》;1998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以“知识与发展”为主题的发展报告。

第三,家庭、企业、大学、研究所、政府等是研究开发、知识创新的组织形式,而企业是研究开发、知识创新的主要组织。知识创新主要源于人的有目的、有组织的研究开发活动,研究开发是生产、提供知识、技术创新的手段,那些在知识生产和应用中具有创新性贡献的人群才是真正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教育家、企业家、政治家,才是人类文明的拓荒者和领路人。进入近代社会后,研究开发才开始成为有目的、有组织的人类活动,政府、大学和企业开始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比较而言,来自政府的研究开发经费和创新成果出现了减少的趋势,企业特别是公司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知识创新的主要实施者,企业大量投资于研究开发,企业研究开发成果直接带来了经济增长。换言之,创新性的企业和企业家才具有真实的竞争和盈利能力。

1819年,圣西门在短文《寓言》中提出了两个天真而恶毒的幻想: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3000名优秀的化学家、生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画家、雕刻家、机械师、工程师、农夫、工匠,法国马上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如法国只不幸地失去了国王的兄弟、安古雷姆公爵殿下、国家大臣、国家参事、议员、元帅、主教、省长、法官、大财主等所谓的国家栋梁,虽然会使善良的法国人懊丧,但并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圣西门因此被控犯了诬蔑国家罪,而列宁则誉之为警世名言。

第四,市场是组织、协调知识的生产、交换、竞争、应用的基础性、决定性方式。不断满足人类的消费需要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内在动力,人类又是如何组织知识的生产、检验、交换、竞争、扩散、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的?答案就是市场,是自由竞争、完全竞争、公平竞争的知识市场或思想市场。知识有交流、竞争,有比较、选择,才能够源源创新、优胜劣汰、进步积累。

知识市场上奉行的是与商品市场同样的法则,公民具有宪法赋予的言论、出版、通信、宗教信仰等自由,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个人、企业、学校、研究所、报社、书店等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自由进出知识市场,能够自由展示、讨论、选择、交换知识,各种创新性知识因能够有效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增进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而不断生产、扩散、应用和积累,低效、无效、以至荒谬错误的知识则逐渐被冷落、淘汰。如此,才能够全面比较、学习、吸收、应用人类创造的知识成果,让一切劳动和资本、知识和技术、法律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知识创新和市场体制改革

1995年,我国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但30多年中,自主研究开发和知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某些研究和生产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趋于扩大。我国依然主要依靠劳动、资源密集型加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80%以上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但还要大量进口国内短缺产品,近年来还出现了科研、管理人员争相移民,消费者踊跃抢购日本电饭煲、马桶盖的现象。

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增速降低的紧要关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未来时期,如何实现国民经濟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尽管能够开列无数项的理论和对策,但根本性、顶层性的发展原则和制度设计就是两条:一是尊重、落实和保障广大居民充分、平等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权利,同时规范、约束政府的权力,使广大居民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二是建立健全知识创新和知识市场体制,使知识和知识创新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普遍、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深化知识创新的体制改革。广大居民是知识创新的基础主体,家庭、企业、大学、研究所、政府等是知识创新的组织形式。为此,就要深化研究开发、知识创新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宪法赋予的言论、出版、通信、宗教信仰等自由,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改革企业、大学、研究所等知识生产和知识教育的体制,全面激励广大居民特别是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教育家、企业家、政治家的创新精神,促进知识、技术、产品的创新和市场、法律、组织的变革,保护他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和利益。

第二,深化知识市场的体制改革。舆论有底线,宣传有纪律,但知识无身份,学术无禁区。我国的知识市场存在着改革滞后、开放性差、功能不全、效率较低的问题,难以发挥组织、协调知识的生产、交换、竞争、应用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严重限制着创新型国家、精神文明强国的建设。例如,图书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国际平均15本、邻国韩国11本、日本40本;2011年以来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虽然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专利的创新性和转化率非常低下。

第三,弘扬和保护创新精神。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教育家、企业家、政治家等创新性人才的本质和精神就是自由的探索、冒险和创新,就是对知识的综合性收集和学习、创新性生产和应用。在经济发展中,没有企业家的企业至多是规范化、重复性的产品加工和销售机构,有了企业家而不知、不能保护的国家也不可能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

责编 /张晓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政府企业
2018上海企业100强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