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西古道早春寻花

2015-09-10年高

知识就是力量 2015年4期
关键词:潭柘寺京西古道

年高

京西古道

北京西边有延绵起伏的山,总称为西山,是北京城一道天然的屏障。永定河从西北向东南斜穿而过,在大概25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中,形成了险峻的官厅山峡。官厅山峡河谷的形成,为人类最早进入西山提供了天然通道。河谷天然通道和山间人行小径,以及后来人类为了客货运输不断修建的道路,便组成了著名的京西古道。京西古道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商旅要道,还兼着军事防备的功能,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如今,现代化交通改变了京西古道的重要性,这里不再人声鼎沸,却成为我们访古寻幽和徒步锻炼的好去处。

古道边飞翔的“小蓝鸟”

京西古道是一个道路交通网络,包括几十条路线,这次我们走的是西山大路,以圈门为起点,潭柘寺为终点。以圈门为起头儿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条6.5千米长的沟谷,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沟,今天北京门头沟区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圈门这个地方则是因为一座带券洞的过街楼而得名,这个过街楼依旧保存得很好,被当作门头沟之门。

我们沿着蜿蜒的水泥路向村子后面的山中走去,四月初,圈门村里种的桃花正在盛开。正儿八经的桃花期比山桃要晚得多,桃树开花时嫩绿的桃叶也出来了,而山桃开花的时候叶子还没出现呢!到秋天这两者的区别就更明显了,山桃的果肉干瘪,离核。而桃果大汁水丰厚,是我们喜欢的水果。

从圈门村穿过,就来到一处被称为天梯的地方。这里是直上直下的峭壁,有人在上面凿了一级级的石阶。拾阶而上,需要手脚并用,虽然天梯不长,但也惊险,颇有华山天梯的风范。

就在天梯的附近,我看到了这次古道寻花最主要的目标——小药八旦子。属于罂粟科紫堇属的小药八旦子广布于华北地区,向西直到甘肃。虽说并不少见,但在北京,它和槭叶铁线莲、款冬、辽吉侧金盏一样,都属于神级一般的植物。因为它的模式标本(命名时采集的标本)就是采自北京,所以它也叫北京元胡,但北京植物志上曾被误当成全叶延胡索,所以很多人都找不到这种传说中的植物。后来有人发现北京西山还分布着不少小药八旦子,它的“神秘”踪迹才被人们所发现。

北京最佳的观察地点莫过于这次我们走的京西古道了,只见这一朵朵小花像一只只蓝色的小鸟腾飞在一片片圆形叶子的绿色海洋之上,蔓延成一片蓝色波涛。我们蹲下仔细观察这一朵花,花瓣是浅蓝色的,上花瓣往后翘起延伸成了一个帽尖一样的东西——距。里面有两片连合的小花瓣,用小镊子打开这两片小花瓣,花药和柱头展露出来,构造非常精巧。小药八旦子的花除了天蓝色外,还有蓝色甚至蓝紫色,颜色都很美。风吹过来,花也随着轻轻颤动,刚才爬天梯时出的汗也在这温柔的春风中消散。

山杏与蹄窝,关城存遗风

我们继续沿着古道往前走,这一段古道很明显,青石砌成,被人们踩得光滑照人。这段路走起来也辛苦,坡度大,左右盘旋,当地人称“十八盘”。仔细观察古道的路面会发现,每隔1米至1.5米便有一排条石突出路面,有了这些突起的条石,行人和牲畜走在这些光滑的路面的时候能找到使力点而不至于摔倒。

走过这段“十八盘”就到了峰口庵关城,关城就是古代建造在有利防守地形的军事建筑,有大有小,大的如居庸关、嘉峪关等,小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把守京西古道的这种峰口庵关城了。如今关城只剩残缺的门洞,东北侧有些房屋建筑残迹,估计是驿站或驻军宿舍吧!峰口庵这处长了好几棵大山杏,仍在开花。山杏也是北京春天最常见到的开花植物之一,它和我们吃的杏长得很像,只不过它的花是两朵并生,杏是一朵单生。和山桃一样,山杏的果肉特别酸涩,并不好吃。

站在峰口庵关城眺望群峰,沟壑间缀着不少粉色,也许是山杏,也可能是单瓣榆叶梅。

从峰口庵关城向左拐没几步,就是京西古道上著名的“蹄窝”,石头路面上有百来个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凹陷,据说是古道上的马帮长年累月踩踏而成。如今虽然古道不复繁荣,但看着蹄窝,昔日的景象也能联想一二。

蹄窝是如何形成的?

关于京西古道上蹄窝的成因,如今也没有定论。有的说是流水作用,有的说是牲口长年累月踩踏,甚至有的说是冰川作用。我们现场看了一下,这里的岩石是粉砂质泥岩,略有变质现象,每个蹄窝都是接近垂直的凹坑。经过考察我们推测,这些蹄窝的形成应该就是古道上的牲口运煤运货踩踏而成。因为泥岩较容易物理风化,驮着沉重货物的驴和骡子在光滑的路面上习惯性用力蹬踏,踩在已经形成小凹坑的地方使力,久而久之,最终磨出如今这一个个蹄窝。

寻找早春的小花仙

过了蹄窝,早春开花植物越发丰富起来。首先是长在古道石条间隙的少花米口袋。米口袋是豆科植物,花紫色,全株有白色的小毛,低矮贴着地面。这个古怪的名字是从它的果实来的,结的荚果成熟后就像一个装了米的小口袋。

在向阳处还能寻见一种乍一看和米口袋挺像的植物——糙叶黄芪。它也匍匐在地上,花是白色的。和米口袋一样,糙叶黄芪也是豆科的植物。

有人看到灌木丛里长着一棵怪异的“蒲公英”,把我叫过去,到了一看,原来是一棵桃叶鸦葱,它可不是蒲公英。桃叶鸦葱的叶子是长条的,跟宽面条似的,边缘带着波浪皱褶,根茎粗大,不小心碰断它的叶子,白色的汁液流了出来。野外有不少植物花看着挺像蒲公英,但需要我们去辨识哦!

路边还不时遇到一种开着白花的菊科植物——大丁草,这种小草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有春和秋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春天就是我们眼前这种,莲座状的基生叶,椭圆形,开白色的小花。可到了秋天,植株高达30厘米,叶是长椭圆形或者倒披针状。秋花也大,而且花居然成了紫红色。不少植物都有这样的“变异”功能,为的就是保证能结出种子,保证下一代的繁殖。

走了大半天,赶紧找个有不少小药八旦子的林子钻进去吃自己带来的午饭,进行短暂休息。午休之后下一站就是雷达站,那附近有一片向阳开阔的草坡,我想在那里寻找到此行的另一种目标植物——白头翁。

北京清明节时早晚温差大,中午太阳一出,我们走得个个满头大汗。走在前面的人又大声呼唤“看到了一种紫色的花”,我猜她看到了白头翁,走过去一看,果然!白头翁是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全株都长着细细的白色柔毛,花紫色,像长了毛的小郁金香。雌蕊群黄色,挤在中间,甚是好看。为什么这么可爱的花有这么老气纵横的名字呢?等花后你再遇见它就明白了,白头翁的瘦果宿存花柱是羽毛状的,一缕缕银丝挨成一团,风吹来,凌乱不堪,的确像个白发老翁呢。

从雷达站下行,前方就是此行的终点潭柘寺,花没看够?别着急,路上还有许多等着我们呢!刚走几步就看到了一种“奇葩”,为数不多的木本菊科植物——蚂蚱腿子。我们熟悉的菊科植物,例如蒲公英、非洲菊等都是草本植物,蚂蚱腿子却是落叶小灌木。它的花很小,而且雌花和两性花不长在一起。雌花是粉紫色的,两性花则是白色的。

下行走到防火道,路边有不少早开堇菜。早开堇菜是北京春天最常见的野花,城区荒地上常见大片生长。早开堇菜的花跟前面的小药八旦子一样也有一个“距”。这个距是由最底下的花瓣向后延伸形成,位置靠下的两根雄蕊上有细细的蜜腺,一直伸入到距之中,这里就是吸引昆虫的花蜜储藏室。当贪吃的昆虫被吸引过来,会停靠在花瓣上,将自己长长的口器深入距中偷取花蜜。这时,跟花比起来重量比较大的昆虫会挤压到堇菜的柱头上面,柱头受到了压力,会撑开将雄蕊围起来的药隔延伸物,花粉就像倾洒的面粉从这个口中漏出去,沾到昆虫身上,机关精妙得令人赞叹。同时花柱里还有一个装着无色透明黏液的小房间,当昆虫挤压柱头的时候这些黏液就会渗出来,粘住昆虫从另一朵花上带来的花粉。等到昆虫飞走,花柱将另一植株的花粉带到里面,非常巧妙地完成了授粉!

快到潭柘寺的时候,我们还在灌丛里看到了另一种正在开花的物种,豆科的红花锦鸡儿,这个种是花叶同放的。对于开着黄花却叫红花锦鸡儿这个名字,不少同学表示抗议。但是,再过一周,等到花快谢的时候看,黄花会变红花。植物学家命名的时候也许正是看到了快谢的花吧!

同样是灌木开花的还有虎耳草科的大花溲疏,这种灌木在郊区颇为常见,往往还长成一片。花白色,每朵约有一个一元硬币大小,花都盛开时洁白如雪,非常惊艳。

有眼尖的朋友还看到了路边一种很有趣的植物,它的花紫色,像一个倒挂的小钟,黄色的花蕊伸出花外,好玩的是这个“小钟”朝上的位置还有几个微微往里弯的小距。这就是春天多见的另一种毛茛科植物,紫花耧斗菜。北京还有一种更好看的耧斗菜叫华北耧斗菜,夏季爬山时林下经常能遇到,希望大家见到时能认识哦!

穿过村子,就来到了潭柘寺的后山,潭柘寺可是北京市最古老的寺庙,都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里面古银杏,古松柏,古建筑都很值得好好看看。潭柘寺后山松柏森森,经过大半天的徒步,我们都累了,在此歇歇脚,听春风吹过松林,整个人就放松了。这次春天古道寻花活动圆满结束啦,既了解了京西历史发展,又看到了具有代表性的春日野花,这个清明假期可真没白过。

(责任编辑/冷林蔚)

猜你喜欢

潭柘寺京西古道
潭柘寺“神锅”之谜
北京京西古道改造将使用大量天然石材
走古道
杨晓霖《佛香凝翠万寿山》《潭柘寺》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听经(外一首)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京都第一寺——潭柘寺
访茶马古道